“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已被廣大教師所認可。在平時教學中我們也總是在積極地思索著如何“授之以漁”,下面一組課例是我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些探索。
一、 現代教學點課例《犟龜》
本課教學我設計了四步讀書法:初讀--品讀--思讀--鏈讀。
在初讀環節中讓學生讀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并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學生平時讀一遍文章雖然也能曉知文意,但只是潛意識中朦朧感知,沒有上升到一定理性認識高度,不能有條理、有重點地概括出來,語文課就應培養學生這種簡要概括文章的能力。所以在這一步教學中我提出了兩個要求:1、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2、能按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概括故事梗概。在完成這兩個目標的過程中學生也學會了快速把握文章內容的方法。
在第二個教學環節中提出的問題是:能結合具體內容概括主人公形象。新課標指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這個體驗應是建立在熟練把握全文的基礎上的深一步閱讀,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結合文本深入體會主人公的言行,內心活動等,并進行自主評價。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而這個“百遍”的閱讀過程正是閱讀的層層深入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對文章逐步理解深刻了。“小說是通過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主題的”,(引自《文學概論》)童話故事中的主人公只不過更易于被青少年接受,成了動物植物等,它也是對通過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來反映生活表達主題的。所以,概括主人公形象的過程正是為學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題做了充分鋪墊,做好了這一步閱讀,理解文章主題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第三環節的教學是思讀。新課標指出“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偶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使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索疑難問題”。這篇文章的主題無疑是對小犟龜這種執著堅毅品質的肯定,但小犟龜的做法真的被孩子們內心認可嗎?童話的結局往往是善意的美麗的,但生活中也許執著的追求步不一定能換來令人欣慰的結局,那么對于這種執著,我們不屑還是高度肯定?為了使突起學生內心對這篇文章主題真正思考,進一步提出問題“小犟龜這種做法有意義嗎?”這樣就把潛含在學生心中的問題拋了出來,讓學生思考辯論,用這種“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問題”在討論過程中使學生加深了對人生觀的思考,也進行了表達能力訓練。在學生進行辯論后還可以進一步修改了故事的結局,改為當小犟龜趕到獅子王家時一切都已過去這里只是一片熱鬧過后回復率寧靜的萋萋芳草地。小犟龜的執著并沒有帶來讓我們欣慰的結局,對這個小犟龜你想說些什么?在學生進行充分發言后,再聯系到生活中體育賽場上,那些雖然積極參與但最終失敗的運動員讓學生談感想。這時,學生的思考已經很深入了,這樣的思考無疑時借助文章實現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教學的第四環節是鏈讀,前一環節中學生思考雖然很深入了,但也許并不能有很清晰的觀點,于是我又推薦學生讀張潔的《我的四季》、張曉風的《敬畏生命》等相關主題的文章。促進了學生的讀書思考,使語文課成為一個開放的課堂。
綜觀本文的教學環節,可以看出來閱讀教學要著眼于“多讀”,每一遍讀都是一個層次的提升,每一遍讀都是思維的深入、能力的提高。依循這樣教學方式的課堂讀書,必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讀書并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二、現代詩教學課例《我愛這土地》
《我愛這土地》是艾青的一首詩,現代詩教學一直以來困惑著許多老師,對這一首詩的教學,我也設計了四步讀詩法:初步感受--再讀體會--三讀想象--四讀激情
在第一環節教學中,對作者及時代背景作了簡介之后,讓學生初讀詩歌,提出一個問題:初步感知本詩的感情基調并自己試著朗讀。這時學生對詩詞中情感的把握不是很清晰,只是能朦朧感受到而已,朗讀自然也傳達不出豐富的情感。
第二環節的教學中,讓學生再讀詩詞,并提出一個問題: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其中包含的情感。這個問題的提出,使學生在讀詩中對詩詞中情的深入體會找到了突破口,由朦朧走向清晰,每個學生都能抓住自己最有感悟的某句詩詞清晰地表達出詩詞中情感,其他學生的發言更啟迪了大家對詩詞情感的深入體會。
第三環節的教學是讓學生由詩句展開想象,生動地描述自己感受最深的詩句表現的畫面并結合時代背景進一步描述自己由此引發的對社會生活畫面的聯想,比如詩詞中“那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句詩展現的是一幅狂風肆虐、暴雨如注、河水泛濫的畫面,結合時代背景自然可以聯想到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的踐踏下,中國大地是一片狼藉,百姓妻離子散,民不聊生的慘狀,經過這樣的想象、聯想,學生對集中,蓄含的感情就有了更深的一步體會。
第四環節的教學是激情誦讀。在深入體會詩中情感的基礎上,學生的思想與作者達到了共鳴,就有了一種一吐為快的欲望這時再讀詩,就激情澎湃、感情真摯了。在這種狀態下再做一點朗讀的技巧指導,自然能取得一點即透的效果。
以上四個環節的教學體現了閱讀的四個縱深層面。在此過程中,學生對詩歌感情的體驗逐漸深化,對詩的理解更加深刻,逐漸達到了與作者思想碰撞的境界。在此過程中,學生也學會了詩詞品詩的一些方法。
三、文言文閱讀教學課例《三峽》
對文言文的教學,大家都有共識,即由文意疏通到深入理解文章。這里我以《三峽》為例談談我對文言文閱讀教學的一些思考。
本課教學也設計了四步讀書:初讀(準確流暢)--二讀(理解詞句)--三讀(賞析妙點)--四讀(創新應用)。
在第一環節中,只要求學生放聲朗讀,達到準確、流暢的目標即可。由于目標單一明確,學生能很專注、很輕松地完成。在這個基礎上再提出第二層次的朗讀要求,即理解文言詞句,第一層次的熟讀已無形中為此層次要求做了充分準備了。在熟讀的過程中,詞句含義已基本理解。那么,本層次目標的完就過程中除了重點思考揣摩幾個難句子外,其他的都能輕松完成了。
第三個環節是賞讀。選擇你最喜歡的一段,說說其好在哪里,如果說前兩個層次的閱讀是身在低處仰視文章的話,那么這一環節的閱讀就是站在高處俯視文章了。能這樣俯視并指點評論,是得有前二層閱讀做好基礎的。
第四層閱讀就是創新應用。為三峽風景寫一段導游詞,把閱讀與寫作、學習與應用結合起來,拿人之所長為我所用,學而為用,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
以上四層閱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學生學得既扎實、又輕松,知識與能力、情感都得到了關注。
四、古詩的教學課例《行路難》
對古詩的教學我也總結了四步讀詩法:初讀(流暢曉義)--二讀(揣摩情與理)--三讀(賞析精妙)--四讀(激情育背)。
如李白的《行路難》詩的課堂教學設計。第一環節讓學生放聲朗讀,使之達到準確、流暢的程度,并能理解詩中的句意。
第二環節就讓學生自主體會,揣摩詩中情感,揣摩體會的突破口就是學生感受最深的詩句。這樣由最初的朦朧感受到現在對某句的感悟表達就使學生的感受清晰化了。在其他學生的發言啟發下,最后都能體會出詩中所蓄含的情感。
在此基礎上再跳上一個高度進行賞析即第三個環節--賞析精妙。學生就能做到“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底氣十足了。最后一環節的激情誦背也成了學生發自內心的一種欲望了。
以上四個課例分列我對現代文、現代詩、文言文、古詩等閱讀教學的一些思考探索,貫穿這四類劑型的核心思想是逐層閱讀、層層深入、遵循閱讀的規律教給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如何有效地“百遍”讀書。在這個過程中,知識與 力,情感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都得到體現,這樣的讀書過程也似春雨一般“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教給學生讀書方法,并促使其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參考文獻:《文學概論》
《中學語文教學通訊》
《新課標教師讀本》
[遵循教學規律逐層深入讀書(之一)(語文版八年級必修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3.八年級英語教學論文
4.教學論文《利用信息技術來輔助小學數學教學促進分層教學走向深入
8.美術教學論文
9.小學教學論文
10.小班教師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