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給盲童帶來的直接后果是不能通過視覺形象感知世界,由此間接的影響了他們心理和行為的發展,使得他們與健全兒童相比產生一些心理和行為問題。
一、 盲態
受失明影響,盲童的外表形象和言行方面經常有些異常表現,我們稱為盲態。
導致盲態形成的因素有許多。首先,失明使盲童看不到別人的姿態、動作,因而難以自然模仿。如果盲童周圍的人不對其加以指導、糾正,盲童往往只憑自己感覺舒適而處于各部肌肉(特別是頸部、腰部)放松狀態,起不到支持身體挺直的作用,長期如此,即容易造成低頭、駝背、脊柱側彎等畸形體態。
其次,盲童活動范圍小,活動量小也限制了其活動能力和體質的發展。許多家長怕盲童受傷害而不讓他們走出家門,有的甚至在自己家里也不讓他們自由活動,把他們限制在一個很小的空間里,身體長期得不到活動。這樣就造成一些盲童動作不協調,體質很弱的后果。有些全盲兒童,不但身體素質與同齡健全兒童相比有很大差距,連基本的坐、立、行走的姿勢也差得厲害。
以上所述盲態,主要是由于盲童生理發育方面沒能得到正常發展,沒有給他們的生長發育提供相應的條件。如果盲童早期的不良姿勢能及時得到糾正,如果家人能盡量讓孩子多活動,那末上述盲態就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
盲態,還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如果你見過盲童,可能會注意到,他們的手往往不停地動,比如擺動手臂、抓弄頭發、挖耳鼻孔等,有的還連續晃動身體、聳肩、原地繞圈轉等等。這些動作在在我們看來都是毫無意義的,在盲童身上為什么會出現這些情況呢?原來這是他們在尋求自我刺激以彌補由于缺少大量的視覺刺激所帶來的心理上的空缺、不平衡。
心理學中有一條規律,人在生活中必須經常感受到一些刺激,即必須經常看、聽、觸、嗅,否則無法正常生活。有一個很著名的“感覺剝奪實驗”,通過一些設備,使一個人非常舒服的躺著,但感覺不到任何刺激,結果人在這種狀態下過一段時間就出現情緒煩躁等不健康心理,時間長了就難以忍受這種無感覺狀態。盲童雖然沒有完全喪失各種感覺,但缺少了視覺這種最為主要的感覺,就大大減少了信息和刺激來源。因此,盲童就常常通過身體其他器官的運動產生一些感覺來彌補視覺缺失造成的心理不平衡。
另外,因為害怕被碰上,盲童在行動中的一些保護動作也表現出盲態,如行走時腳高抬輕放、雙手在身體前方摸索等,這些須結合定向行走訓練,給與適當改善。
二、 情緒問題
上面分析的“盲態”是盲童的外部表現,是容易觀察到的;由于失明,盲童內部心理世界中也存在一些不容易覺察的問題,情緒的不良反應就是很常見的。情緒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安全感
因為失明,盲童對周圍環境難以形成清晰的認識,不能確定周圍有哪些事物、會出現什么人、會發生什么情況,因而害怕受到未知事物的傷害、攻擊,會產生不安全感。有許多盲童到了陌生地方,會緊緊抓住親人不放手,一旦親人不在身邊則驚惶失措。即使在熟悉的環境里,盲童也會經常產生恐懼、不安的情緒。盲童恐懼情緒的產生,和正常兒童害怕黑夜類似。我們知道,許多小孩子都不敢獨自一人處在黑夜中;就是成年人,在黑夜中的感覺也不如照明條件下踏實,這都是因為黑夜對人似乎有一種無形的威脅。這種威脅是因為懷疑、害怕周圍突然發生預料不到的變化,而不是害怕黑夜本身。因此,雖然有的盲童眼前不是一團漆黑,而是有光感,甚至有一定的視覺,他仍然會因為無法認清環境、無法把握環境中發生的變化而產生不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一種很基本的需要,這種需要的不到滿足,必然對盲童的生活帶來消極影響,給他們的心靈蒙上一層陰影。
(二)自我封閉的傾向
盲童獨立活動能力差,本身就害怕接觸新環境。如果家人因為害怕孩子出意外或怕丟人而一直把他們限制在范圍很小的環境中,不但妨礙了其活動能力的發展,在心理上也更容易使盲童養成退縮、被動、膽怯等自我封閉的傾向。
有這樣兩個盲童,他們年齡相仿,都是全盲,進入盲校后表現出很大差別。其中一位,入學后很長時間內不敢不愿與別人交往,經常一個人獨處;在不得不參加集體活動時,拘謹、呆板,缺乏主動性,總認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另一位則完全不是這樣,它對什么都表現出主動、強烈的好奇,愿意接觸新事物、陌生人,和正常兒童幾乎一樣活潑好動。為何生理條件相同的兩個盲童會表現出如此差異呢?經了解,前者一直受家人過度保護,處于封閉性狀態;后者則未受很大約束,經常與健全孩子一起玩耍。由此可見,盲童的被動、膽怯等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封閉性生活中形成的。
(三)“自尊”與自卑
盲童雖然眼睛失明,但心里對一些問題看得很清楚很敏感,很在乎別人怎樣對待他們,表現出一種過度的“自尊”。他們很忌諱別人對其生理缺陷的嘲笑、捉弄、歧視--如把他們稱為小瞎子,對他們圍觀、指指點點,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用憐憫的語氣對他們說話等。當感覺到“自尊心”受到傷害時盲童就會產生敵對情緒,甚至引發強烈的、失去理智的攻擊性報復行為。比如一個年齡比他小很多的孩子嘲笑他,他可能就會不考慮孩子小不懂事而惱怒,以至動手打人。
如果長期被人另眼看待,盲童會形成強烈的自卑情緒,認定自己確實各方面都無能。盲童經常做事不成功,也會促使自卑情緒的產生。比如,有的盲童入學后因為手指不靈活而長期不會用字板字筆,就可能認為自己不行,喪失學習的信心。
盲童家庭中其他成員的態度對其心理的影響很大。如果盲孩子在家里受歧視,不但會導致他形成敵對、自卑的情緒,還會使它產生很強的內疚感。他會覺得自己在家中沒有一點用處,是家庭的包袱,對不起家人。在這種心理驅使下,有的盲孩子可能會以減少飲食、自我傷害等方式彌補自己的“罪過”,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更有甚者,有的盲童還會有自殺的想法和做法。
(四)持久的心情郁悶、煩躁
失明剝奪了盲童許多生活樂趣,他們無法親眼看見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認識外部世界的好奇心難以滿足,不能象健全兒童那樣跑、跳、玩耍、游戲。多數盲童只能在有限的空間里,簡直象囚犯一樣整日枯坐。條件好的家庭,有電視機、收錄機等,還能給盲孩子增添一些變化的、有趣的感受;否則,盲童長時間過著單調、沉悶的生活,情緒難得興奮,情感體驗消極、單一、膚淺。經常聽電視、收錄機的盲童,其精神狀態明顯好于不聽的。
(五)脾氣急躁、缺乏耐心
急躁情緒,也是在盲童身上經常表現出來的一個特點。一旦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或做事不順利,有的盲童就會表現出焦躁不安,甚或大聲哭喊。盲童的急躁情緒和一些因為嬌生慣養而驕橫、任性的健全兒童,是有差別的。盲童因為看不見,獨立活動能力差,面對不可知的紛雜外界,心理上有種弱小、無奈的感覺,迫切渴望在別人幫助下滿足某種需要;同時,也因為看不見,頭腦中難以形成條理、秩序,感覺外部世界亂糟糟的,做起事來不知從何處入手。在上述心理影響下,盲童就難以自如地處事、做事,也就難免產生急躁情緒了。家庭的溺愛,對盲童來說,可能使急躁情緒表現得更強烈、無所顧忌,而非盲童產生急躁情緒的直接原因。健全兒童的任性、暴躁,則幾乎完全是由溺愛造成的。
三、 思想意識上的偏差
盲童在認識自己和他人、在評判某些問題時,也經常會發生偏差。
(一)自我中心與特惠要求
有些盲童的家庭,因為覺得孩子失明了,太可憐,即盡量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給盲孩子以 補償,處處偏愛盲孩子,結果很容易使盲童形成事事以自己為中心的習慣,只考慮自己的要求是否得到滿足而不為別人利益著想。比如有些學生進入盲校時在分座位、分床鋪等問題上不愿聽從老師的安排,只想自己怎樣方便就怎樣做。有的盲生,自己的東西不輕易給別人,;別人的東西,自己想要,就認為應該得到。與同學發生沖突時,總以為自己對,自己受委屈了,別人應該讓著自己。在對待自己與健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認為自己因為殘疾而應享受某種特權,應受到特殊照顧。當這種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表現為憤憤不平、想不開,甚至任意發作,有時還伴有歇斯底里的行為特征,給別人施加壓力,以引起別人關注。
自我中心和特惠要求成為習慣后,往往會使盲童意識不到這種行為和心理的不合理性,而自以為很占情理,對一些與自己有關的事情缺乏客觀認識。例如,有一名盲生,自身有很多缺點,其他同學大多不愿和他交往。老師在幫他分析自己的缺點時,他總是極力辯解,總認為自己沒錯,是別的同學對不起他。當老師很明確的指出他的一些不良行為時,他又說是為了報復別人對她的不好。談起他的家庭,她也只是抱怨,而不考慮家里的一些難處。象這種思考問題的習慣,若任其發展,對孩子的個性發展以及對孩子適應集體生活和社會,都是非常不利的。
(二)對他人的多疑與輕信
多疑,在年齡較大的盲生身上比較明顯。盲童年齡增長,特別是離開家庭進入學校,對牽涉自身利益的人、事就要憑自己的感覺和分析做出判斷,以便采取相應措施保護自己的利益。視覺的缺失,使盲童無法獲得全面的信息,因此在判斷人、事時,免不了猜測的成分。 由于做事能力差、自我感覺弱小,盲童比健全兒童更擔心自己受到傷害,因而在對別人的猜測中,就容易產生是否對自己構成威脅的懷疑。盲童活動少,靜處思考問題的時間多,多思也容易產生懷疑。有的盲童,即使對自己的親人,也會猜疑,認為他們對自己的關心、愛護是裝出來的等等。
年齡小的盲童,因為思維能力尚不發達,對自身利益也沒什么概念,不會去注意別人怎樣,一般也就不去懷疑什么。
盲童雖然有多疑的傾向,而一旦信任某個人,又可能會極端信任,無論什么都聽信這個人的。這種極端信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依賴性,因為盲童在很多時候不能獨立認識事物或處理事情,只有聽信所信任的人。但是,如果盲童覺得這個人在哪件事上欺騙了他、傷害了他,又會對此人極端不信任。
(三)自我評價過低或過高
由于生理缺陷與健全兒形成的對比,以及失明后無法獨立做好多事,盲童一般都有自卑傾向,自我評價過低。盲童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受外界因素影響很大。如果盲童周圍的人經常表現出認為他什么也不能做,他就會形成過低的自我評價,連一些有可能做好的事也覺得無能為力,不去努力、嘗試。有時候,盲童周圍的人看到他在看不見的情況下能獨立完成某些簡單活動如穿衣、吃飯、在家里自由走動,或者在某些方面如音樂、聽覺記憶等表現突出,會過度夸獎她,也可能使得盲童自我評價過高。周圍的人的態度,只有被盲童意識到,才產生影響;因此如果盲童把別人的態度理解錯了,那么對自我評價起作用的就是被誤解了的態度。比如,周圍人只是客觀的告訴她有些事他確實沒法做,而盲童卻理解為是輕看他,那么他也會感到自卑。
四、 社會適應能力差
盲童適應社會,需要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在這兩個方面,許多盲童存在不足。
(一)依賴性
在一些家庭,對盲孩子過分愛護、照顧,怕他們吃苦,什么也不讓他們做,這樣就限制了他們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壓制了他們動手的愿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習慣,使盲童形成處處想依賴別人的心理。不光是有困難的事,就是一些很容易、他們力所能及的事,也不愿親自去做,總想讓別人為他做。比如他想喝水,離他不愿的桌子上就有一杯水,你告訴他杯子的位置,他完全能順利地拿到水杯子,可他還是要你把水遞到他手里、甚至送到他嘴上。
依賴心理的存在,使盲童很難形成自立、自強的觀念,削弱了他們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學習的積極性,也容易使他們形成懦弱的性格。依賴性還會使盲童在認識事物、分析問題時沒有獨立思考的習慣,別人說怎樣就以為是怎樣,輕信、盲從。
(二)社會交往能力的欠缺
在大多數家庭,盲童無論是受歧視的,還是受溺愛的,大都被長期關在家里,很少接觸外界。因此,多數盲孩子入學前生活的空間很小,接觸的人很少,缺乏與人交往的經驗。失明,也使他們看不到社交的場面,難以自然地模仿、學習人際交往中的禮節、規律,特別是在體態、表情方面,容易不合乎人之常情。盲童入學后,面對那么多同學和老師可能產生壓力,言行上也會不知所措。
還有,盲態的存在也是妨礙盲童社會交往的一個因素。盲態可能會引起某些健全人不舒服的感覺,有人甚至討厭盲態的怪異,這些人會對盲態顯著的孩子采取躲避的態度。這樣就使盲童喪失一些交往的機會,同時對他們的自尊自信也是個打擊,降低他與健全人交往的愿望。
以上所述是存在于盲童的一些常見的心理和行為問題,但并非每一個盲童都會出現這些問題。在上面的分析中也提到,盲童的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僅僅由于失明這唯一的生理因素。由于年齡、失明時間、家庭環境的不同,盲童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存在明顯差異。一般說來,先天失明,生長在封閉的環境里的,問題程度就重一些,反之則輕一些。因此,在分析盲童心理和行為問題時要注意區分不同的條件。
[淺析盲童心里與行為問題(選修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2.盲童的畫閱讀答案
6.化學選修5試題及答案
10.化學選修4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