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東南飛(并序)》說課稿
金塔縣中學 王興邦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孔雀東南飛(并序)》。下面我將從文本解讀、學情分析、教學構想、教學流程四個方面來對本課教學進行說明。
文本解讀
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一單元,本單元主要學習《詩經》、《楚辭》和漢魏晉詩歌,單元教學重點是在熟讀、背誦的過程中領悟詩人抒發的思想感情,了解四言詩、騷體詩、五言詩的語言特點,
《孔雀東南飛(并序)》是現存最早的長篇敘事詩,是漢樂府敘事詩發展的最高峰,與《木蘭詩》并稱為“樂府雙璧”。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是劉焦愛情和封建家長迫害的矛盾沖突;二是蘭芝和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作品成功塑造了一對具有鮮明性格特征的年輕夫婦形象,揭露封建禮教的罪惡,歌頌他們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表達了人民對自由美好生活是向往。本課最主要的任務是通過本詩掌握樂府詩的藝術特色和通過敘事詩中典型對話分析詩歌形象的能力。
學情分析
我所執教的是省級示范性高中的普通班,學生語文水平和自學能力參差不齊,他們上課的共同點語文興趣濃、上課愛發言、參與意識強。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有兩個矛盾:一是詩歌故事性強引人入勝和但有較多難解文言詞;二是學生對焦劉愛情悲劇認知存在時代的差異。我將本詩教學定位于三個層面:一是語言層面。識記實詞,為理解課文內容夯實基礎。二是文學層面。把握詩歌形象,提高鑒賞能力;學習詩歌語言,領會表達技巧。三是文化意蘊層面。培養學生對古典詩歌、傳統文化的熱愛。
古詩文教學,大多數高二學生缺的不是文言知識的積累,不是查找資料的技能,而是獨立思考、探索研究的能力。過去教學這篇課文,我采用教師設問、學生討論、逐段研讀的方法,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再教這篇課文,結合近年來我校倡導的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主要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展開本課教學,在教與學時間的分配上少講解多反思,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增長知識獲得能力。
教學策略
根據如上的文本解讀和學情分析,參照新課標提出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我確定本課教學的目標、重難點、教法學法等方面的策略。
1、目標策略: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義復詞、古今異義和“相”“迎”等詞的用法。
(2)學習比興、鋪陳、象征等藝術手法。
(3)欣賞詩歌曲折的情節、個性化的語言、鮮明的人物形象。
(4)認識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
2、篩選策略。全詩篇幅較長,閱讀費時,不宜在課內串講,所以學生前置學習就非常重要了。課前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聽讀錄音、課文注釋、詩前小序、教學資料來理解文言重點詞、把握漢樂府的特點、了解詩歌背景。然后在課堂上交流預習情況、把握詩歌內容形象,掌握詩歌學習的方法。
3、重點難點策略。本詩作為古代敘事詩的精品,人物形象從主人公劉蘭芝、焦仲卿,到重要人物焦母、劉兄、劉母,無一不具有鮮明的個性。因此我將教學重點放在品讀詩歌對話、理解詩歌的藝術形象上。
“焦劉二人非死不可嗎?”“焦仲卿是懦弱的嗎?”“焦母僅僅是封建禮教的衛道士嗎?”解疑析難應該落實到多數學生感到困惑的問題上。
4、問題策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是探究性學習的難點,也是課堂教學最有活力、最具創造力的亮點。我設計的課堂問題有:詩歌著力贊頌劉焦堅貞愛情和反抗精神,但他們許多地方卻表現的非常順從呢?焦母如此專橫固執,為什么在焦劉悲劇發生后又要求合葬呢?這些由詩句生發的問題,會深深打動作學生的心靈,誘導學生去讀詩,去背詩,去體味詩。
5、手段方法。借助多媒體課件10個幻燈片、課文音頻誦讀資料、課文相關的文字資料,采用誦讀法、討論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進行本課教學。
6、板書設計:板書是教學內容的濃縮。根據教學重點和本詩特色,我的板書分預設和生成兩塊。預設板書設計有文章標題、情節結構、藝術特色三部分。
文章標題 孔雀東南飛
情節結構 被遣--誓別--抗婚--殉情--化鳥
藝術手法 ①人物對話的個性化 ②鋪陳排比的手法 ③起興和尾聲
教學流程
在充分扎實做好前置學習的基礎上,將教學內容設計為導入課文、交流預習、整體感知、重點研讀、藝術探究,拓展遷移、課堂總結、課外練筆等八個環節。安排兩個教學課時,前五塊為第一課時,后三塊為第二課時。
一、導語設計(幻燈片)5分鐘
陸游詞《釵頭鳳》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交流預習(文字資料)8分鐘
1“漢樂府”及其特點 ①現實性②敘事性③比興手法④形式多樣
2《孔雀東南飛(并序)》評價 ①“長詩之圣”②“樂府雙璧”
3 時代背景 ①詩前小序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③“七出”戒律
4 語基整理 通假字、古今異義、偏義復詞、多義詞
三、整體感知 10分鐘
1 學生朗讀,教師指導
2 按照情節發展線索,擬定小標題。 (幻燈片)
蘭芝被遣 -- 夫妻誓別-- 蘭芝抗婚-- 雙雙殉情-- 化鳥雙飛
四、重點研讀 20分鐘
1、賞析人物對話
2、討論交流 (幻燈片)
①詩歌以蘭芝自遣陳詞開篇,揭示同婆婆的矛盾。她自述13到17歲待字閨中生活經歷意在表明什么?是一種什么手法?(鋪陳排比。一表明她良好的教養和才華,二印證“女行無偏斜”,焦母責難毫無道理。)
②集體誦讀“雞鳴外欲曙……涕落百余行”這一部分,討論這部分蘭芝嚴妝、和婆婆小姑話別有何作用?(蘭芝嚴妝,夸張的鋪陳排比,表現她的美、她的從容鎮定、她對丈夫的愛、她的無辜與堅強。和婆婆告別,表現她的從容鎮定、不卑不亢,表面上自謙自責,實際上柔中帶剛,是與婆婆性格修養上的鮮明對照。與小姑話別,表現蘭芝倔強善良的性格以及與小姑、仲卿依依難舍的深情。)
③蘭芝和仲卿相約“黃泉下相見”蘭芝死時毫不猶豫,仲卿卻“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樹下”之后才“自掛東南枝”,為什么?
3、學生根據個性化語言,分析焦劉性格特點
五、藝術探究(幻燈片) 17分鐘
1在“蘭芝自訴”“著裝遣歸”“太守迎娶”等情節中,用了什么表現手法?這些語句改成概括性語句好不好?(①推動情節發展②聲律色彩美)
2、“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這兩處詩均用同樣事物作比,是否顯得累贅?表情達意的作用有何不同?(比喻,不同情景和心情)
3、詩篇托物起興的開頭有什么作用?具有浪漫主義的結尾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愿望?(①Ⅰ開頭,纏綿悱惻的情調。提攝全篇,引出下文。②結尾,象征忠貞愛情、悲憤控訴和美好向往。)
六、拓展遷移(幻燈片) 15分鐘
此環節,教師可與學生共同探討如下問題,加深對詩歌主旨典型形象的理解。
1、劉焦非死不可嗎?
2、仲卿是懦弱的嗎?
3、焦母僅僅是封建禮教的衛道士嗎?
七 總結本課 5分鐘
八 課后練筆(幻燈片)
以“惜別離”為題,發揮你的想象力,擴寫第9--12段。
以上是我對《孔雀東南飛(并序)》教學的簡單說明。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生成的過程,這個方案將在具體操作逐步完善。不妥之處敬請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孔雀東南飛(并序)》說課稿(人教版高二選修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7.高二武術教學計劃
8.高二音樂教學計劃
9.高二美術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