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重點
1、理解細膩、深刻的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
2、體會小說精心的構思和巧妙的結局。
3、故事情節的偶然性與人物不幸遭遇的必然性的分析
學法指導
1、閱讀課文,弄清主要情節和人物,各部分的時間、地點、主要人物和事件。
2、查字典給生字注音解釋詞義。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題解
《項鏈》原題《首飾》,發表于1884年,是19世紀法國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世界聞名的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的短篇精品。它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風尚日趨敗壞,“上流社會”的驕奢浮華的生活也成為小資產階級中的不少人憧憬的理想,主人公瑪爾德就是這樣一個向往豪華、舒適的生活,并為此而追求的小資產階級婦女形象。
莫泊桑(1850--1893),19世紀后半葉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世界短篇小說巨匠。他出生于法國諾曼底的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1870年,他中學畢業后剛到巴黎攻讀法律,普法戰爭就爆發了,他被征入伍。戰后退伍,先后在炮軍部和教育部任小職員。1880年,以《羊脂球》登上法國文壇,一舉成名。他創作短篇小說約300篇,長篇小說6部,游記3部和其他一些作品。
二、課文簡析
小說按事件的自然進程敘寫,以項鏈為線索展開情節。作者先以“層遞法”寫路瓦栽夫人為參加舞會準備衣著、首飾的“奮斗”過程,然后在她出足風頭的虛榮頂點上筆鋒突轉,寫她樂極生悲丟失項鏈,從此厄運臨頭。她不但沒能爬進上流社會,反而跌落到社會的更底層。情節的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又意味深長。待到熬過十年艱辛,她剛要為自己總算還清債務而“得意地笑”的時候,即意外地得知丟失的項鏈原來是假的,遠遠不值這十年所付的代價。故事至此嘎然收尾,既令人反思其過去,又讓人揣測其將來,余味無窮。小說正是以這樣曲折動人的情節尖銳地嘲諷了愛慕虛榮、追求享樂的資產階級思想,深刻地揭露了資產階級的思想意識對人們的毒害,從一個側面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萬能”的丑惡本質。
三、特點提示
1.造成路瓦栽夫人悲劇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路瓦栽夫人本身的原因。她受過一定教育,長得美麗動人,她覺得她生來就是為著過高雅奢華的生活,而清貧的生活使她不斷地感到痛苦,所以她心里常生出悲哀的感慨和狂亂的夢想。這種崇尚虛榮、羨慕豪華生活的心理是造成她悲劇的主觀原因。另一方面是社會原因,資本主義社會拜金主義毒化人們的靈魂,腐蝕普通的人們。以貌取人、金錢萬能的資產階級思想意識以及上流社會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毒害了路瓦栽夫人,是造成她悲劇的客觀原因。
2.這篇小說心理描寫細膩,深刻,既具體細致地描述了主人公羨慕虛榮的內心世界以及由此產生的內心痛苦(如小說的開頭),又結合動作描寫、語言描寫表現了人物的內心活動(如借項鏈時的一系列動作、語言等)。這些細膩、深刻的心理描寫,充分提示了小資產階級婦女庸俗、空虛的內心世界。
作者極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本文的心理描寫特點有:(1)采用了旁述式、對話式、通過行動表現心理等多種方法,靈活多變;(2)善于捕捉一些富有特色的細節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例如用“她一向就想望著得人歡心,被人艷羨,具有誘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現她想擺脫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會,成為生活優裕、受人奉承的高貴夫人的夢想;通過“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勝過一切女賓”,表現她自覺頗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進上流社會的資本的信心。這種虛榮心正是資本主義社會把女性當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預示了瑪蒂爾德悲劇的必然性。
本文的心理描寫方法多樣,細膩深刻,為刻畫人物,表現主題服務,值得我們認真深入地領會。
3.對瑪蒂爾德這個小資產階級婦女,作者對她的態度,歷來被認為一是批評其虛榮,二是同情其不幸。其實這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看到作者對瑪蒂爾德還持有贊賞的態度。這只要仔細讀一讀瑪蒂爾德在丟失項鏈以后的表現就可以知道:面對突如其來的厄運,她“一下子顯出了英雄氣概”,毅然靠自己十年艱辛的勞動來償還巨額債務。如果說小說前面看重展示主人公愛慕虛榮、追求奢華的性格的話,那么小說后面則側重展示了主人公講信譽、恪守道德觀、不輕易被厄運壓倒的性格。因此,這個人物的性格是多側面的、豐滿的;作者的批判她的同時,又傾注了同情和贊賞。
四、課堂討論
①如何看待路瓦栽夫人丟失項鏈這一偶然情節?
丟項鏈雖是偶然事件,但蘊含著必然因素,因為如果不借項鏈,自然就無丟項鏈之事,而瑪蒂爾德愛慕虛榮的獨特性格必然驅使她借項鏈。另外在晚會上她的“狂熱”“興奮”“沉迷”“陶醉”以及后來的“趕快逃走”,都是很容易丟失東西的。那些身邊總是跟著女傭或隨從的太太、老爺們,大小事情不用自己動手,也不用自己操心,一切行動自然從從容容,怎么會丟失戴在脖子上的項鏈?這些情節的出現,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動的,人物的行動及行動方式是由人物的獨特性格決定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前邊的情節都在為她丟失項鏈這個情節作鋪墊。丟失項鏈這個情節的合理性、必然性,也以路瓦栽夫人的性格作基礎,是她那愛虛榮的性格造成的。
②如何理解“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這句話?
對路瓦栽夫人的悲劇,作者是同情的,對她的資產階級虛榮心,作者是諷刺批判的。但路瓦栽夫人不幸遭遇的根本原因,不是丟失項鏈這一細小事情本身,而是她擺脫不了那個社會為她安排的歷史命運和生活道路,她那種愛慕虛榮的思想正是那個社會的產物。作者認為人生是變幻無常的,人們的生活命運具有不穩定性,這并不是最完美的歸因。
③如何評價路瓦栽夫人這一形象?
人的性格是復雜的,路瓦栽夫人雖然愛慕虛榮、貪圖享樂,但在她身上還有恪守信譽、自尊自強、吃苦耐勞等可貴的品格。我們在分析這一人物形象的時候,不要走向極端。
④有人認為,瑪蒂爾德的悲劇命運有點偶然性,完全出于作者的藝術構思需要。因為舞會上丟項鏈的事是不大可能發生的,即便丟了,以后也可能會發現丟失的鉆石項鏈的假的,如果這樣,瑪蒂爾德的結局將會是另一番樣子。對這種議論,你怎么看?
⑤“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對作者這一看法,你怎樣理解?
五、板書設計
七個“夢想 四個“陶醉” 十年青春 一個“回想” 愛慕虛榮
借項鏈 丟項鏈 賠項鏈 假項鏈 苦不堪言
得請柬 借項鏈 丟項鏈 還項鏈 發現真相
六、分析、鑒賞結局的空白
本文結局除了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點外,還有一個特點:空白。文章的結局是“實在”的,但同時又是“空白”的,“實在”是說指明了項鏈是假的;“空白”則指我們不知道瑪蒂爾德到底想什么。
提問:1.瑪蒂爾德聽到佛萊思節夫人的驚嘆后,會有什么樣的想法?故事將會怎樣發展?請談一下自己的看法好嗎?
(學生自由交流,然后發表看法。一定不會有統一的意見。)
提問:2.使用空白藝術有什么好處呢?請同學們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明確:可以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意蘊深厚,余味悠長等。
提問:3.你能從你所接觸過的文章,音樂或繪畫等作品中再舉一例嗎?
提示:中國山水畫往往留有大片的空白,但我們不會認為這樣不好,相反透過空白,還可以領悟到其中深遠的意境,那是一個比畫面宏大萬千倍的意境。不僅大而且因人而異,雖虛而實,雖少而多。這就是空白藝術的魅力。
參考例子:
1.要畫一座寺廟,但又不得有建筑出現,怎么辦?一僧一溪一桶足矣,雖不見寺,但寺已在心中了,即《深山藏古寺》之妙啊。
2.畫《花襯馬蹄香》,一馬奔跑,數蝶圍其蹄隨舞,雖不見花,但花香已四溢了。
3.《紅樓夢》中,黛玉臨死前喊的那一聲“寶玉,你好……”,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黛玉臨死前的復雜心情,也成了人們談論不休的話題。
4.雨晴(王駕)
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
由蜂蝶過墻產生無限遐想:鄰家春光到底如何明媚?
5.小小說《德軍剩下來的東西》,讓人對男女主人公相認后的情況作出種種猜想。
6.《琵琶行》中,關于音樂的描寫中,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遐想;繪畫中有“十里蛙聲出山泉”的優美意境。
教師小結:
文章采用了空白的藝術手法。這種手法,是借無形表現有形,賦空白以豐富多彩的形象性,依據欣賞主體的不同,表達豐富的生活內容,虛實結合,有無互補,創造出言外之旨,含蓄空靈的藝術境界。如果作者寫出了結局,就不會有我們現在的爭論,就會縮小讀者思考的空間,作品的余味也會降低。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對作品進行了再創造,這不是很好嗎?
值得注意的是:運用空白藝術要因情而設,因境而設,刻意追求未必會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要做好鋪墊,埋好伏筆,空白不等于含混晦澀,令人費解。
[《項鏈》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2.《愛心項鏈》教案
4.項鏈優秀教案
10.莫泊桑項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