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賞析--精致的異化感覺之摹狀
《湖心亭看雪》此文最動人的地方是--作者以精致的異化想象生動地寫出了西湖的雪景之美,恰如其分地寫出了西湖雪景給人的感覺。這種感覺,既是雪景的客觀化描寫,也是作者身在雪景之中的感覺。
讓我們先從這篇小品文的整體上來來理解作者在文中寫了什么。
《湖心亭看雪》一文分為兩個大的層次,一是從宏觀寫西湖雪景的意境,一是從近景寫看雪人的癡。
我們先看其從宏觀寫雪景。概括說,西湖雪景境界有三:“空”、“一”、“闊”、。“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人”、“鳥”都不光臨了,正如前人有詩云“鳥飛絕”、“人蹤滅”,當然西湖就“空”了。“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這就是古代那個張打油寫的情景--“天地一籠統(tǒng)”。“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種景象,不就體現(xiàn)出西湖雪景的“闊”了嗎?
接下來看文中所寫的近景。“余”之小舟“到亭上”,亭上有人對飲。他們見有人來,頗有遇見同道知音人之感,并熱情地“拉余同飲”。待“余”飲酒后離開湖心亭時,“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我們要理解舟子這句話,還得從文本中的信息來研究。有兩點需注意,“余”來湖心亭是在大雪初停“更定”之時,“拿”小舟“獨往湖心亭看雪”。自以為湖中會是“余”獨家寡人也。然而“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湖心亭看雪者非“余”之“獨”往也。所以,文中“更定”與“獨”反襯出湖心亭那兩位客居杭州的金陵人比“余”更癡迷于西湖雪景。
但“余”并不喜歡這些金陵人,何以見得?“拉余同飲”,非欣然入座;“強飲三大白而別”,非但痛飲,且飲后即別,可見“余”不愿與之同坐多飲。“余”之內心仍是一個“獨”。
《湖心亭看雪》遠寫了西湖雪景之美,近寫了看雪人之癡,有人有物,有情有趣,清新活潑。
《湖心亭看雪》之所以令人心怡就是關于寫感覺的摹狀詞選擇和使用,特別是對西湖雪景--“空”、“一”、“闊”--境界的呈現(xiàn),可謂超絕,很值得我們去品味,去效仿。
“大雪三日”,這個“三”作為蒼天走雪時間實在是有些長,雪下得實在是有點兒多。但這是西湖奇麗的雪景條件。與“三”相對,自然造成下面情景的產生,西湖上人、鳥、樹、山、堤、船等其他景物相應變得“少”了,“小”了,“單”了。
“上下一白”,其他都不見了,色彩“少”了。“一”既是數(shù)詞,一片白色,但這個“一”又使人感到是“大雪”使世界為“一”色,在這里有一種使動的感覺,“一”有動感。
“長堤一痕”,這個“一”本來也是數(shù)詞,與“痕”聯(lián)合使用,但長堤本身就像是“一”字,它又在作者眼中化為物的劃痕留在西湖的雪景中。所以,“一”既有數(shù)的概念,又有形的描寫,寫出了長堤在雪景中的輕、微之態(tài)。“堤”異化為一個條狀的物“痕”,如“一”字輕輕地臥或者說劃在西湖的雪岸上。這個“痕”既有形的意味又有量的意味,同時也是物,三意相兼。
“湖心亭一點”,“點”者本是“小黑也”,但此時應是“白”點,亭的頂上皆是雪也。“湖心亭”化作“小白點”,點綴在西湖萬頃碧波之中,可見西湖雪域之“闊”與“遠”。“亭”作“點”狀,亦是一種異化的感覺。“點”,也是形、量、物三意相兼。
“余舟一芥”,“芥”在這里指“小草梗”、“小草葉”。“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就是說把一杯水傾注在地上的小洼洼之中,那么一枚小草葉便可以做小舟了。但現(xiàn)下作者感覺在西湖空闊的雪域之中,自己的小舟如一枚草葉,那么西湖這個大“杯”子之闊不就顯現(xiàn)出來了嗎?“芥”,相當于“根”,也是“草梗”,物、形、量三兼。
“舟中人兩三粒”,這個“粒”既是量詞,又是形容詞。從量詞角度講,舟中人有兩三“個”,或者兩三“位”。從形容詞的角度講,兩三“粒”,亦是人縮小為“米粒”了。因為“舟”為“芥”,當然舟中人必然微如米“粒”了。“粒”字的選擇,又將“數(shù)”與“形”統(tǒng)一在一起,同時,舟中人又成了“兩三”個“粒”。物、量、形三者的統(tǒng)一又表現(xiàn)了西湖雪景之奇妙。
解讀《湖心亭看雪》我們必須從文中關于雪、堤、亭、舟、人這種精致的異化感覺中看它帶給讀者的美感,從關于景物那可以感覺到的與其他關于雪、堤、亭、舟、人富有差異的感覺表述中去體會此文中物的“數(shù)”與“形”相統(tǒng)一所具有的妙趣,從而提高自已的解讀能力,提高自己的感覺能力,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這是讀語文的本旨之所在。
作者善于感覺,讀者也必須善于感覺。不善于感覺,作家寫不出好作品;不善于感覺,讀者體會不出作家好作品的好。中學語文課文解讀,要從有感覺的好作品中教會學生去感覺。
[《湖心亭看雪》解讀(人教版八年級必修備課資料)]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