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課文鑒賞教學方法初探(教學論文)

發布時間:2016-8-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摘要:小說課文鑒賞教學不能成為盲目的行為。我們應該努力探索符合小說體裁特點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高潮  性格  場面  線索  標題  詞句

小說課文的鑒賞教學,應該根據小說體裁的特點,引導學生把握小說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典型環境、框架結構、主題思想和重要內容,進而了解作品的社會意義,做出正確的分析評價,以發揮小說作品的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

第一、從分析高潮著手,引導學生把握故事情節

情節通常是指事情發展的經過,特指敘事文學作品中矛盾沖突的發展演變過程。“情節是人物性格成長的歷史”。“情節是小說的羅輯面”(福斯特《小說面面觀》)。小說的情節一般有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有的小說還有序幕和尾聲。高潮本義是指潮汐漲落的一個周期里,水面上升的最高潮位。小說的高潮是比喻情節中矛盾沖突最尖銳、最緊張的階段。

《守財奴》這篇課文,節選自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臺》“家庭的苦難”一章,可以說是這一章的高潮部分。小說通過“搶奪梳妝匣”“誘騙繼承權”“看守密室”“臨死抓法器”等一系列描寫,深入刻畫了守財奴的丑陋嘴臉。這一系列的精彩描寫表明,在葛朗臺眼中,父女之情,骨肉之親,比不上與金子的關系,金子比女兒還重要。這一幕家庭鬧劇正好驗證了馬克思的一句名言,“資本主義撕開了籠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成了赤裸裸的金錢關系”。金錢已經異化了葛朗臺的人性,使他的靈魂變了形。他為了財產竟逼走侄兒,折磨死妻子,剝奪獨生女對母親遺產的繼承權,不許女兒戀愛,斷送她一生的幸福。作者通過葛朗臺一生的描寫,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這種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我們從分析高潮著手,是很容易把握住故事情節的。

第二、從分析性格著手,引導學生把握人物形象

我們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主要是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魯迅小說《藥》是怎樣有力地表現了人物性格。 

華老栓是一個沒有覺悟的勞動群眾,經濟困難。華老栓具有的性格特征是:他愛子心切,深信人血饅頭能夠治兒子的病,他能為買到這種藥深感“爽快”,感到“幸福”,表現出他的愚昧、落后。他只關心兒子,對革命不關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兒子所吃的人血饅頭正是革命者的鮮血。這又表現了他的麻木無知。 

小說開頭,寫華老栓夫婦準備去買人血饅頭。華大媽從枕頭底下“掏了半天”才掏出一包洋錢,老栓接過來后“抖抖的裝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兩下”,這中間的“掏”“抖抖的”“按了兩下”,充分表現了華老栓夫婦的貧苦,他們的洋錢來得多么不容易。他和一切勞動者一樣,具有勤勞、善良、儉樸的品格,去取藥時“吃一驚”,不但寫出場面的可怕,并且顯現了老栓的膽怯。“按一按”寫出了老栓對錢的珍惜以及對醫好子病的渴盼,“摸出洋錢,抖抖的想交”寫出了他對錢的珍惜以及驚懼的神態,又“不敢拿他的東西”更體現了他的膽怯與善良及其矛盾的心情。

我們從華老栓諸多的性格特征就可以把握這一人物形象。 

第三、從分析場面著手,引導學生把握典型環境

小說的環境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分。自然環境多指景物,社會環境多指場面。小說的場面是指由人物在一定場合發生聯系而構成的生活情景。在小說鑒賞教學中,景物分析通常被教者看重,而往往忽視場面的教學。我認為,場面的教學更加值得重視,只有把握了場面,才能真正把握典型環境。《荷花淀》是描寫戰爭的名篇。對于戰爭到來的設計是由一群本應與戰爭無緣的女人引出,很是巧妙。女人見戰斗,本身就增加了場面的緊張氣氛。除此之外,小說還運用蓄勢手段突出戰爭到來之前的緊張氣氛,創造了敘事張弛有致的藝術效果。 

    其一:“幾個女人羞紅著臉告辭出來,搖開靠在岸邊上的小船。現在已經快到晌午了,萬里無云,可是因為在水上,還有些涼風。這風從南面吹過來,從稻秧上葦尖吹過來。水面沒有一只船,水像無邊的跳蕩的水銀。”這段景物描寫旨在渲染一種平靜的氣氛、展現一種和平生活的場景。試想,若不看全篇,誰會相信這是在戰火彌漫的時代?正是這種平靜預示著下面將有一場戰斗,從而為下文的緊張場面蓄勢。 

    其二:“她們輕輕劃著船,船兩邊的水嘩,嘩,嘩。順手從水里撈上一棵菱角來,菱角還很嫩很小,乳白色。順手又丟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穩穩浮在水面上生長去了。”這是一段頗具生活氣息的場面描寫,這個場景表現的是婦女們沒有找到丈夫的失望而又安閑的心理。她們是那樣悠閑自得,這也同樣為下文的緊張戰斗蓄勢。同時也表明了她們還不成熟,缺乏警惕性。后來經過鍛煉,她們終于成長起來了。 

  值得注意的是,小說運用上述手段創造了敵人突然出現時的緊張氣氛,但作者沒有把戰斗本身寫得緊張激烈,相反寫得輕松暢快。 

  上述兩例情節的存在,無疑使戰爭場面生活化,表現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這正是孫犁戰爭題材作品的重要特色。

因此,從分析場面著手,引導學生把握典型環境,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從分析線索著手,引導學生把握框架結構

線索比喻事物發展的軌跡和或探求問題的途徑。小說的線索是指情節發展的脈絡。《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促織》《項鏈》等小說圍繞“風雪”“促織”“項鏈”等標志物鋪展線索。

又如《藥》也采用了雙線結構;葉圣陶小說《夜》同樣采用了雙線結構。

在小說結構藝術中,還經常埋伏筆、設懸念、作鋪墊、留空白。

伏筆是文學創作中描寫、敘述的一種手法,指作者對將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應。這種手法有助于全文達到結構謹嚴,情節發展合理的效果。

懸念是對情節發展和人物命運的期待心理。設置懸念,是小說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一種藝術手段。讀者一般都希望了解人物命運的成因,關心人物命運的結果。這便給小說家提供一個設置懸念的機會。魯迅先生在《祝福》中,采用倒敘的方式,把祥林嫂的死放到前頭來描寫,引起人們探究祥林嫂的死因的興趣,可以說是設置了懸念。鋪墊是一種襯托。如前頭的景物描寫給后文作鋪墊。

埋伏筆、設懸念、作鋪墊、留空白都是與線索緊密關聯的。我們通過這些角度了解了小說的線索,也就基本上把握了小說的框架結構。

第五、從分析標題著手,引導學生把握主題思想

標題和主題常常是相聯系的。標題《藥》具有揭示主題的作用:蘸有革命者鮮血的饅頭決不是愚昧的群眾所想像的醫治病苦的良藥。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者注意。”題意有三層含義:1、人血饅頭不是藥,這迷信的結果,只會使人早日喪生。2、夏瑜式的奮斗和犧牲也不是藥,救不了社會的病苦,喚不起愚昧群眾的覺悟。3、真正療救中國──華夏,只有舍此另找新藥--能根治脫離群眾這一癥結的新藥。葉圣陶小說的《夜》這一標題不僅交待了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在一天的夜里,而且可以理解為反動統治如茫茫長夜,便更加具有象征的意味。

除此之外,小說的標題還可以設置懸念。如《變形記》《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標題就可以看成是設置了懸念。

通過聯系課文內容對標題的分析討論,能夠有助于深入領會小說作品的主題思想。 

第六、從分析詞句著手,引導學生把握重要內容

小說中有的詞句所蘊含的意思,關系到對小說整體的理解,是小說的重要內容。要把握小說的這些重要內容,就必須抓住關鍵的詞句加以分析和理解。小說中有的詞句還是全篇的點睛之筆。

如孫犁《荷花淀》中的“藕斷絲連”“銅墻鐵壁”就是兩個很關鍵的詞語。藕斷絲連,本指藕折斷后絲還連著。比喻表面上斷絕了關系,實際上感情還有牽連。姑且不說這個詞語在小說中的幽默感,單就其在推動情節發展的角度而論,就起到一個很好的鋪墊作用。水生等參軍上了前線打鬼子,女人們在家里照顧老人和孩子。表面上是隔斷了,但感情的絲線還連著,這就有后面“探夫”的情節,而探夫路上卻又“遇敵”,遇敵之后聽到槍聲,然后就有“助夫殺敵”這一情節高潮。“銅墻鐵壁”一詞,寓示抗日軍民團結抗戰,是摧不垮的銅墻鐵壁。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那樣,“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蠖所指出的那樣,“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這對于表現小說的主題起到了“點睛”的作用?br>

縱觀中學語文教材,小說的比重是較大的。小說課文鑒賞教學不能成為盲目的行為。我們應該努力探索符合小說體裁特點的教學方法。僅此發表個人在小說課文鑒賞教學中的一些體會和膚淺的認識,敬希行家批評指正。

【《新聞天地》(論文版)2006年第2~4期第127頁  □ 蔡復斌】

 

[小說課文鑒賞教學方法初探(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有關美術鑒賞教學論文

2.教師教學方法評語

3.教育教學論文:實踐教學在職業技術教育中的地位及策略初探

4.語文有效教學論文

5.教學論文評語

6.生物教學論文

7.數學教學論文

8.關于美術教學論文

9.識字教學論文

10.地理案例教學論文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天天噜啦在线播放 | 久久99一区二区五月天 | 亚洲综合色在线精品 | 伊人久久综合热线大杳焦 |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婷婷 | 亚洲精品俄罗斯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