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麗
《竹影》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體味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以及所表現出的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
2、了解中國畫和西洋畫的不同特點。
3、理解游戲與藝術的聯系。
二、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鼓勵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四、 學習重、難點:
學習本文生動形象的描寫,體會文章表現的童真、童趣。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1、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2、將預習中發現的問題寫在作業本上。
3、了解有關的豐子愷的資料。
4、了解課文大意,找出文中描寫生動的句子,小組內試著分析。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1、故事導入。
北宋有個畫竹的名家叫文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他畫竹的妙訣在于:在自家房前屋后種上各種各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晴風雨,經常觀察,日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刻于心。詩人晁補之稱:“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同學們,你們對這一節課作好了準備嗎?有信心和我一起上好這節課嗎?
2、請學生板書課題,讀題。
二、整體感知
1、掃讀課文,思考問題:課文以“竹影”為題,主要是寫景--竹之影呢?還是寫人物活動?(活動)
2、自由讀課文,看一看課文寫了哪些活動?
(合作探究,同桌討論.)
3、根據學生發言歸納、板書:看天 看影 描影 談畫畫
三、品讀課文
1、聽錄音讀1--3自然段,邊聽邊在文中找出你認為能體現小伙伴們充滿童趣天真爛漫的句子。
2、學生說句子,感知童趣。
3、投影出示句子,齊讀、品味。
A、門口一個黑影出現,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跳將過來。
B、他不待我們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劇烈地搖他的兩腳。
C、我和華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來看水門汀上的人影。
D、華明的注意力卻轉向了別處,他從身邊摸出一枝半寸長的鉛筆來,在水門汀上熱心地描寫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來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
4、佳句賞析。
導語:通過這些生動的語句我們感受到了三個小伙伴的天真可愛,作為一篇散文,文章的所表現的意境美也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下面我們一塊來欣賞一下這段話:
A、出示投影:
天空好像一盞乏了油的燈,紅光漸漸地減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會兒,看見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細,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正在看得出神,似覺眼梢頭另有一種微光,漸漸地在那里強起來。回頭一看,原來月亮已在東天的竹葉中間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變成寒色,由長音階變成短音階了。(這段話其實就是交待時間的,但作者通過獨特的視角,生動的描寫,使我們感受到了當時美的意境,仿佛身臨其境。)
B、通過指導理解、賞析、朗讀,品味語言的生動性,感受意境之美。
過渡語:童心童趣是天真爛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牽動了天真無邪的心,孩子們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們開始本能的畫畫,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藝術功底的爸爸看在眼里,并且參與其中指導了一番,使孩子們對中國畫技法了解不少。那么中國畫在畫法上和西洋畫究竟有哪些不同之處呢?請同學們小聲讀課文5、6自然段,直接用課文中的話回答。
5、學生小聲朗讀5、6自然段,回答問題:中國畫和西洋畫的區別是什么?
6、投影出示句子:“中國畫像符號,西洋畫像照相。”指導理解。
7、比較鑒賞。(進一步了解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點)
四、質疑釋疑
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嗎?
五、拓展延伸,走進童年:
導語:作者通過童年描畫“竹影”的游戲悟出了中國畫與西洋畫的區別,看來藝術并不是一件神圣、遙不可及的事情。也許童年的你也曾經有過與作者相似的經歷,從游戲中獲得了一些藝術上的啟示,誰能把你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嗎?
1.說童年。指名學生敘說一段童年的往事。(要求:用語簡潔,盡表現童真、童趣。)
2.說說游戲與藝術的關系。
教師小結:其實藝術并不是高不可攀,它往往就存在于日常生活當中。只要我們擁有一顆童心,就能擁有童年般的快樂;看似平凡的生活,只要我們擁有一顆愛心和一雙敏銳的眼睛,就能發現美好的東西無處不在,所以我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尋找美、發現美。
七、作業:
小練筆:寫童趣。(要求: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現童真童趣。)
[《竹影》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竹影》課件
2.《竹影》的課件
3.竹影閱讀題答案
6.背影課件人教版
7.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10.人教版匆匆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