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邊疆語文教學中的困惑就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通過引導學生的“讀”,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面,進而改變學習的現狀。
關鍵詞:朗讀 激發興趣
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我發現邊疆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上與內地和沿海大城市里的學生存在很大的差異:邊疆學生的語文學習的興趣不高。主要表現在這么幾個方面:第一,而朗讀的技巧沒有,也讀不出感情。第二,邊疆的學生閱讀面比較窄,語文學習僅僅只局限于語文課本的學習。第三,邊疆的學生大都習慣于老師的滿堂灌,而不愿意主動積極地思考。造成這三方面的表現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對語文沒有興趣,那么,如何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激發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是我們廣大戰斗在邊疆的語文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
帶著這個困惑,我一直在探尋思索,尋求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一次晚自習的偶然發現:邊疆的學生齊讀課文時的熱情很高,聲音很亮。讓我眼前一亮,豁然開朗,這不就是一種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辦法嗎?那天晚自習學生剛剛考試結束,沒有任何的作業任務,于是我讓學生自己讀語文課文,學生非常高興,很快就書聲瑯瑯了,過了一會,學生很自覺的分組讀起來了,男生一組,女生一組,男生上句,女生下句,聲音洪亮整齊,引得別的班級的老師也過來了。而且晚讀結束后學生們還意猶未盡,沉浸在讀書的快樂中。看到這一幕情景,我心里頓時一亮,為何不充分利用他們朗讀的優勢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不斷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呢?我們完全可以用其長處,彌補短處,達到全面提高的目的的。
朗讀,一種基本技能的訓練活動,品味感受的閱讀活動,充滿詩意的文學活動,也是豐富細膩的情感活動,朗讀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朗讀教學,既是語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學的,又是審美的。朗讀,對同學們進行語調、語速、節奏、情感等方面的技能訓練和說普通話訓練的語文活動。朗讀,讓同學們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體味詞句、領會情感、品味意境、發展語感的充滿情致的實踐活動。那么,語文教學中怎樣運用朗讀,讓學生愛上語文呢?
一、教師范讀,感染學生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提高學生誦讀的興趣,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教師的范讀也是語文教師的本體性知識之一。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有時朗讀還可以營造氣氛,讓課堂氣氛達到最高點。這就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輕重緩急,讓學生進入意境。我在教學高二第一學期的課文《琵琶行》時,在講解課文前,我示范朗讀了全詩。在我朗讀完后,全班學生一起響起掌聲,之后,很多學生也躍躍欲試要朗讀這篇課文,抓住這個機會,我請幾位學生朗讀,在學生朗讀時進行指導。《琵琶行》這首詩,白居易用優美的語言文字描繪音樂,抒發情感,因此只有引導學生認真讀詩,才能更好地把握詩人的情感。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染自己,加深對課文的學習理解。
二、培養興趣,讓學生樂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學生真正能把朗讀落到實處,真正從朗讀中找到語文學習的動力,從而扎扎實實地通過誦讀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首先必須讓學生對誦讀本身產生濃厚的興趣,要讓學生覺得傾聽優秀的朗誦作品可以陶冶自己情操,而全身心投入地去朗讀一篇文章則是一種享受。如果學生能自覺地進入到樂讀的境界,動口、動腦、動心,甚至能輔以必要的形體語言,把朗讀文章當作是對作品的一種再創造,那么,誦讀教學定會散發出其無窮的魅力。相反,如果學生面對一篇文章,本身就沒有一種朗讀的欲望,毫無主體參與和創造意識,僅僅是為了讀書而讀書,或僅僅是為了背書而讀書,動口而未動心,讀起來干癟平淡,平鋪直敘,那么,朗讀者自我感覺寡然無味,聽者肯定也是味同嚼蠟,誦讀定然無功。而當前邊疆的學生朗讀就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這樣一種狀態。因此,語文學習也就激不起興趣,沒有動力。
如何培養學生的樂讀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效果明顯。
(1)、欣賞作品朗讀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都有配套的朗讀錄音帶,這是很好的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教學資源,我利用早讀和晚讀的時間給學生聽課文的示范朗讀。同時,我還在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上下載朗讀素材給學生欣賞,也讓學生自己把平時聽到的好的朗讀材料推薦給班級同學聽。
(2)、通過朗讀興趣小組帶動全體
朗誦是需要一定的氛圍的,而用興趣小組帶動全體,是創造誦讀氛圍的有效途徑。我曾經在這方面做過實踐探索,在任教兩個班的學生中,采取自愿報名的方式組織了一個由10人組成的朗誦興趣小組(要求對朗誦有興趣而對其朗誦水平不作要求),通過形式有效的朗誦興趣活動,其朗誦熱情進一步高漲,朗誦水平明顯提高。這些學生回到班級,用他們的熱情以及其自身的進步對非興趣小組學生起到了良好的宣傳和感染作用。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多數學生能自覺地把用心讀書、有感情地讀書當作語文學習的重要環節,為后續的“感悟”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將“積累”由一件苦差事變成了其內在需要的興趣活動。
(3)、重視朗讀技巧的指導,強化朗讀訓練。
首先,指導學生讀準字音,邊疆的學生很多都是生活在大山里的,由于各種因素,造成他們普通話很不標準,很多學生到了高中了,還不能用普通話進行比較順暢的交流,更不用說有感情地朗讀一篇課文了。所以要先提高他們的普通話水平。其次,能讀準字音,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并不等于其朗誦水平高。其實,普通話只是基礎,而朗讀卻是一門語言的藝術。因為它是一門藝術,所以朗誦中包含了許多的方法和技巧。要提高學生的掌握朗誦水平,單靠苦練是難以解決問題的。只有從把握朗誦技巧入手,苦干加巧干,才能引導學生逐漸體悟到朗誦無窮的藝術魅力,甚至最終能自己創造這種藝術魅力。朗讀技巧的指導要求老師自己的朗讀有一定的水平,在指導的時候能夠發現學生的問題并加以糾正,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朗讀水平會有比較明顯的提高。學生也因此會更加愛上朗讀,愛上語文。
三、課堂教學采用“誦讀―感悟―交流-積累”模式教學。
近一年多來,我扎扎實實地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誦讀教學的實踐,通過不斷的探索與反思,逐漸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的“誦讀教學模式”,如下圖表所示。
語文能力
誦讀 -- 感悟-- 交流
語文積累
(誦讀教學操作模式圖)
在這個教學模式中,誦讀自始至終貫穿了整個課堂教學,誦讀、感悟、交流并不是幾個單一的教學環節,而是一個相互穿插與促進的統一體。充分的誦讀是感悟的基礎,有所感悟是交流的基礎;反過來,有所感悟才能激起學生獲得更高水平的朗讀,而積極的交流也能讓學生獲得更深層次的感悟。誦讀的內容可以是整篇文章,也可以是局部的語段或語句,應根據具體的篇目和教學內容而定,因此感悟與交流也就會因誦讀內容的不同而不同。當學生在經歷了多次的循環往復之后,該理解的理解了,該積累的也積累了。這個模式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而教師僅僅充當了一個組織協調的角色,在這個教學模式中,學生不再是課堂的局外人了,而是真正的課堂參與者,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恰當的時候,關鍵的時刻進行點撥,起到組織協調的作用,也就是引路人的作用。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學生對“讀”逐步感興趣了,課堂上的書聲響亮了,語文學習的熱情高了,語文課堂不再是學生覺得乏味和厭倦的課堂了。
朱永存
[以讀為抓手,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邊疆語文教學中的困惑與思考瀾滄民族中學朱永存(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2.語文有效教學論文
3.語文的教學論文
4.初中語文優秀教學論文
5.職中語文教學論文
9.研究語文教學論文
10.關于語文的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