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司馬遷其人以及他創作《史記》的條件、指導思想。
2.學習司馬遷高度的責任感和不屈的人格精神。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教學準備:預習課文,疏通字詞,將不理解的字詞畫出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太史公自序》是司馬遷為《史記》寫的序言。序言是又稱序,通常用以說明編寫該書的意圖,意義,主要內容,全書重點及特點,有關編寫過程及情況,編排及體例等。學習司馬遷的這篇自序可以讓我們更好得閱讀《史記》。
二、朗讀課文。正音,斷句。
三、疏通課文。
(說明文章比較長,旁邊已經有了翻譯,講讀的時候,點重要的字詞,盡量讓學生自己閱讀)
字詞總結:
(一)古今異義詞
至于 去 市長 河 古文 故事 往往
(二)通假字
反 闕 指 罔 失 承 拂
(三)活用字詞
相 顯 則 死 善 惡 君 臣 子 聞 是非
(四)一詞多義
所以 次
四、整體感知。
這篇自序介紹了哪些內容?
1-3自敘家世譜系。
4-6敘年輕時候的生活經歷和接受父親臨終的囑托,立志創作《史記》。
7-10闡述自己創作《史記》的目的。
11敘自己忍辱寫《史記》。
12-13《史記》產生的歷史條件和《史記》全書的體例和規模。
五、探究談論
(一)司馬遷為什么要寫《史記》?
1.家族賦予的使命--以圖表形式顯示司馬遷的家世,司馬遷為什么要寫自己的家世?
顓頊時 司天地
唐虞時 復典
夏商時 世序
周時 將領 典周史
戰國秦 司馬錯將伐蜀
司馬靳事白起
秦朝 司馬昌主鐵管
漢朝 司馬無澤市長
司馬喜五大夫
司馬談太史公
先祖中有軍事家,有從事經濟工作的,而主要的是修史的。先祖程伯休甫是周宣王時代將領,八世祖司馬錯、六世祖司馬靳都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將領,不僅戰功赫赫,而且有軍事眼光;司馬遷在《史記》中有大量的戰爭描寫,顯示了司馬遷豐富的軍事知識和卓越的戰爭觀,這不能不說是受到了先祖的影響。四世祖司馬昌赫三世祖司馬無澤都作過掌管經濟的官員,這些經驗和知識物欲也會作為家傳傳給后人。
司馬遷敘家世說明修史是自己祖傳的家學,創作《史記》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先祖所從事的工作無疑也對司馬遷著寫《史記》有很大的影響。
2.父親的遺愿、時代的要求--父親臨終囑托有幾層意思?
(1)寫史是祖傳的序業,修史是孝親。
(2)寫史是以周公孔子為榜樣,興禮樂,正王道,修史有規范社會道德的作用。
(3)漢興以來有許多值得記載的史實,而自己沒有論載。(史記散絕)
司馬遷修史是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也是時代的要求。
3.成一家之言的心愿--與壺遂的對話是為了說明了什么?
(1)孔子為什么著《春秋》?
著《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成王事”。
(2)舉《詩》《書》《禮》《易》《樂》的作用目的是什么?
《報任安書》教案
江蘇省沭陽高級中學 孫學軍 223600
教學目標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與司馬遷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認識司馬遷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意義。
3、學習本文敘事、說理、抒情相結合的表現方法。
4、掌握更多的實詞、虛詞與句式,增強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本文的思路,認識司馬遷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意義。
2、掌握更多實詞、虛詞與句式,增強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教學設想
本文詞句難度較大,學生很難弄清句意,需要教師在這方面多作指導。
三教時。
教學過程和內容
第一課時
一、 背景介紹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前學習提示1、2節,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題和寫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經節選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說明未能及時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說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賢進士”的原因。
第三段:敘述因為李陵事件下獄的經過。
第四段:寫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寫自己完成《史記》的心情。
第六段:表達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課文節選了后三段。
[《太史公自序》教案(七年級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太史公自序教案
2.蟬的教案設計
3.閣夜教案設計
4.《草》教案設計
5.寫作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