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布泊,消逝的汕湖》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羅布泊消逝的原因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對比和引用數據等方法對增強文章表現力的作用,感受并理解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互相關聯與影響的密切關系,理解建立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關系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點:學習對比和引用數據等方法對增強文章表現力的作用
三、教學難點:感受并理解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四、教學方法:自讀、討論、講解法
五、教學課時: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 解讀題目:
1、 今天我們來學習吳剛的一篇文章《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請同學們看這個字“泊”,它讀什么?什么偏旁?(說明它與水有關)。什么意思?(湖泊)。
2、 再看這個字“仙”,什么意思?
3、 從題目中你讀出了哪些信息?(羅布泊,本來是一個美麗的湖泊,現在消逝了。)
4、看到了這個題目,你有什么問題?
(二)整體感知
下面帶著這些問題閱讀課文,注意標上段落號,劃出重點的詞語和句子。
1、(出示多媒體圖片1)你能從文章中找出一些句子可以作為這幅圖片的解說詞嗎?
○1作者都用哪些詞來寫羅布泊的美麗的?
○2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3我們應該用怎樣的語調來朗讀?
2、(出示圖片2)請從文章中找一些語句為這幅圖片做解說詞?
○1“裸露”中的“裸”字是什么意思?
○2“脫盡”的“盡”是什么意思?
○3“大地在這里已脫盡了外衣”究竟指什么?作者為什么不直接說“地的植被被破壞,”而要說“大地脫盡了外衣”呢?從修辭的角度來看運用了什么手法呢?
(明確:這里作者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大地以生命,羅布泊像人一樣,暴露在70度的高溫下,它怎么不痛苦呢?)
○4這段應怎么朗讀呢?(明確:應懷著沉痛的感情用沉重的語調來讀。)
(三) 精讀理解
1、作者寫了過去的羅布泊的美麗,又寫了現在的羅布泊的恐怖,這是一種什么表現手法?文章中還有哪些對比?
(明確:美麗的------恐怖的
牛羊成群-----沒有……沒有……不……
船 -----車
驚嘆 -----刺痛
最美麗的樹 ---干枯的“木乃伊”)
2、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1“盲目”是什么意思?
○2人們是怎么做的?
○3自然給了人類什么呢?
○4下面欣賞一段視頻
4、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樣也是冷酷的屠夫,作者又提出了一個問題:羅布泊還能重現往日的生機嗎?讓我們看題目:“消逝‘可不可以換成“消失”?羅布泊就像時間和水流一樣永遠的死亡了,可是讓我們痛心的是這樣的悲劇依然存在著。(出示青海湖、月牙泉的圖片)
5、 這里,我找到了一張從衛星上拍攝的羅布泊的圖片,大家看它像什么?這就是被稱作大耳朵的圖片,耳輪是羅布泊退縮痕跡形成的鹽層,耳孔是羅布泊最后干涸的部分,由于地形和來水的減少,收縮一次,便留一道波狀的湖濱,形成一道一道耳輪,于是,照片上就呈現出一道道色調較淡的耳輪。
看到這張圖片的第一眼,我就在想:羅布泊留下這大耳朵到底在傾聽什么呢?或者他也在啟迪人類去聽聽羅布泊的呼吁呢?
你認為羅布泊要對人類說些什么?或者你有什么話要說給羅布泊聽呢?請你寫下來。
(四) 教師小結:
人類如果永遠凌駕于自然之上,如果把自然僅僅當作征服的對象,羅布泊的命運,胡楊林的命運將是人類自己的命運,讓我們深刻反思吧。拯救自然,也拯救人類自己。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報告文學,作者運用多種表達方式,通篇通過一系列的對比向我們展示的羅布泊的過去和現在,字里行間蘊藏著深刻的憂患意識。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注意把握文章內在的脈絡,通過開展一系列的活動:諸如為畫面配解說詞、品析重點的詞語、句子、賞析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的運用,引領學生在體會作者的感情的同時喚起學生的憂患意識,并通過一些圖片的展示和視頻資料的播放不斷豐富學生的知識深化其感情,從而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
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受時間的限制,使得在有一些環節的處理上還顯得粗糙,對學生的關注還不夠到位,總有一種拖著學生走的感覺,這些還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的改進。
丁雪蓮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魯教版七年級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6.魯迅祝福教案設計
10.人教版必修五英語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