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 題:古詩四首(杜甫《春望》、杜牧《泊秦淮》、陸游《十一月十日風雨大作》、文天祥《過零丁洋》)
教學目標: 1、理解詩人的愛國情懷。
2、欣賞詩歌的藝術特色。
學習重點:目標2
學習方法:朗讀、講解、交流討論
課時計劃: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閱讀序幕
詩歌為什么能千古傳誦?答案很多。但不論有多少答案,濃濃的詩情中顯現的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始終是一個重要答案。不信,我們聽聽下面的詩句,你就會感受到詩人的心聲,你就會對你喜愛的詩人更加肅然起敬--“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二、閱讀主場
(一)合作學習
1、學生分別誦讀三首詩誦讀,教師評議。
2、教師分別誦讀三首詩誦讀,學生評議。
3、教師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引導學生對詩歌內容作簡析。(提醒學生講解中要注意突出詩歌的愛國情懷和藝術魅力)。簡析中存在問題時引導學生討論或教師點撥。
背景要點--
《春望》: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反叛。次年六月攻破潼關,玄宗奔蜀,長安淪陷。七月,肅宗即位。八月,杜甫從家中投奔肅宗,途中被叛軍捉住,帶到長安。這首詩寫于肅宗至德二年,抒發了詩人觸景傷懷,憂國思家的痛苦心情。
《泊秦淮》:
六朝故都建康城中的秦淮河一帶,是著名的游覽勝地。晚唐詩人杜牧夜泊秦淮,聽到酒店歌女在唱陳后主時流行的歌曲,不禁觸景生情,感慨萬端,于是寫下此詩,以抒發心中對世風和時局的憂憤。
《十一月十日風雨大作》:
南宋光宗紹熙三年,閑居故鄉農村的詩人陸游,已是68歲的老人了。農歷十一月十日夜,一場暴風雨勾起了這位愛國志士對往昔軍旅生涯的追憶,于是作此詩以表達自己為收復失地、統一祖國而獻身的強烈愿望。
《過零丁洋》:
這首詩是文天祥被元軍俘虜后押經零丁洋時所作。詩的后面附有跋語,說宋朝降元叛將張弘范強迫文天祥寫信勸堅持抗元的將領張世杰投降,文天祥抄錄這首詩給張弘范以明志。文天祥在這首詩中慨嘆抗元事業的失敗,表達了寧死不屈的堅強決心。
(二)聯系“探究練習一、二、三”所提出的問題組織課堂討論。(學生借助注釋基本能完成閱讀理解任務,只是有些問題在深層理解上可能會不到位。討論前先由學習小組對討論的問題進行研究,再推薦同學代表小組發表意見、看法)
問題認識要點:
“探究練習一”:
第一種說法,詩人因為感時傷懷,加之思念家人,面對花香鳥語的春景,不但無心賞玩,反而落淚心驚。第二種說法,詩人把花鳥作為一種人格化的象征,似乎花也如人一樣因感時而迸出淚花(花上的露珠),鳥也如人一樣因恨別而驚恐地鳴叫。(后一種理解更好一些)
“探究練習二”:
是一種曲筆,詩人真正指責的是那些在國運衰微的年頭,不以國事為念,反而聚集在酒樓欣賞著亡國之音的官僚豪紳。
“探究練習三”: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將風雨與戰爭聯系起來。二者本無必然聯系,但因為實現祖國統一是陸游夢寐以求的強烈愿望,所以一場暴風雨觸動了他的情思,那窗外呼嘯的風聲,劈啪的雨聲,在他聽來就好像當年戰場上鐵騎突出之聲。
(三)學生自由朗讀,一邊讀一邊加深對思想內容的感受。
(四)插入講解有關律詩、絕句的知識,幫助學生提升對詩歌藝術魅力的感受。
1、五言、七言(略)
2、平仄(略)
3、聯對 (略)
三、閱讀尾聲
(一)解決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
(二)課堂背誦四首詩。
(三)布置作業。
在家長幫助下,從唐詩宋詞中再選讀一些表現愛國情懷的作品,整理自己在閱讀中所獲得的感受,以“我從古詩中感悟--”為題,寫一段文字。
周智
[古詩四首(杜甫《春望》、杜牧《泊秦淮》、陸游《十一月十日風雨大作》、文天祥《過零丁洋》)(蘇教版八年級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清明杜牧古詩
3.絕句杜甫古詩圖片
4.書憤古詩陸游課件
7.古詩絕句杜甫翻譯
8.春望教學課件
10.小兒垂釣古詩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