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 題:晏子使楚(《晏子春秋》)
教學目標: 1、了解晏子出使時所表現出的愛國情懷、不卑不亢
的政治家、外交家風度和機智善辯的才能,感受
課文鮮明的人物形象和個性化的語言。
2、學習幾個文言實詞和虛詞。
學習重點:目標2
學習方法:講讀、交流討論
課時計劃: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閱讀序幕
從詩歌中,我們可以感受詩人的愛國情懷;從史學作品中,我們可以領略政治家、外交家的愛國風采。那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愛國表現--不卑不亢的風度,機智善辯的才能。其中,值得我們學習的還真的不少。
二、閱讀主場
(一)請一個學習小組向學生介紹《晏子春秋》(課前準備)
(二)請另一學習小組推薦一位同學朗讀課文。(難字讀音、停頓課前由學習小組一起研究準備。朗讀中如有錯誤,由其他小組的同學糾正或由教師提示。)
(三)教師講解課文內容。(講解中提醒學生注意下列句中應重點掌握的文言詞語和句式。)
故事寫晏子出使楚國,在宴會上為捍衛祖國尊嚴而進行的一場曲折而巧妙的斗爭。
第一段寫楚國軍臣事前密謀策劃。
晏子將使楚(出使) 齊之習辭者(熟練)
今方來(剛,才) 何以也(以何,用什么辦法,賓語后置)
何為也 (為何,做什么) 何坐(坐何,犯了什么罪)
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省略句,省略介詞“于”)
第二段寫晏子機智地挫敗楚國軍臣的陰謀。
吏二縛一人詣王 (到) 縛者曷為者也(通“何”)
晏子避席對曰 (離開) 葉徒相似 (只)
其實味不同(它們的果實) 所以然者何 (……的原因)
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莫非,難道……嗎。固定結構)
圣人非所與熙也(開玩笑),寡人反取病焉(辱)
(四)問題討論。
1、晏子反駁楚王采用了什么方法?是怎樣反駁的?
類比。
先退一步,假設縛者是齊國人--舉出“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事實,分析原因為“水土異也”--引申到人“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順理成章推出結論為“楚之水土使民善盜”。
2、怎么看待楚王之“笑”?
既是對晏子的佩服、賞識,又是自討沒趣、感覺無奈的自嘲。
3、在這則故事中,晏子表現出了哪些特點?楚王又表現出了哪些特點?
晏子:機智善辯,不卑不亢 。
楚王:自作聰明,仗勢欺人。
(五)全班一起朗讀課文。
三、閱讀尾聲
(一)解決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
(二)課堂背誦課文。
(三)布置作業。
向家長講述“晏子使楚”的故事,請家長就晏子在出使楚國中的表現發表看法。以“從歷史故事中獲得的啟迪”為題,寫一段文字。
周智
[晏子使楚(蘇教版八年級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晏子使楚課件
2.晏子使楚教案
5.晏子使楚教學課件
10.晏子使楚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