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
《云南的歌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的課文,大多是寫各地節日風俗的,組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把我們從都市的喧囂中帶進了自然淳樸的鄉風里。
《云南的歌會》出自現代作家沈從文之手,文章不僅語言生動、脈絡清晰,而且內容豐富,作者用質樸的語言,深情的贊美之詞,描繪了三種不同場面的民歌演唱,三個場面在內容與手法上都各有特色,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多姿多彩,富有地域風情特色的民俗畫卷。
本篇作為單元首篇,它對單元目標的完成有奠基作用,因此學習本篇課文,不僅能使學生了解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俗,而且還能以作者細膩的審美之心,引領學生關注民俗,熱愛民俗文化。
二、說教學目標
(在語文教學中必須要扎扎實實的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品析詞語、句子,從而感受語言文字所創設的美妙意境,基于這些,本課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從而體會歌會的特色。
2,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學習,欣賞品味精彩的語言片段,感受云南歌會的美。
(因為語文教學是工具性與人文性并重的教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通過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在以上兩點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
3,體會作者對民俗文化的贊美,領略民俗風情,并激發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熱情。
三、說教學重難點
(初中二年級的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但對文章內容把握的準確度和對文章主題理解的深度還有待提高,因此我將教學重點設計為)
重點:
通過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感受歌會的特色。
(本單元的單元說明就是要引導學生關注民俗文化,但據我了解現在的中學生對民俗文化了解的很少,而且我們北方的學生對云南的民俗可能會更感到陌生,因此我將難點定為)
難點:
理解我國民俗文化的深層內涵,感悟作者想要表達的生命意蘊。
四、說教法、學法
(我認為好的教學方法不但要有趣更要有效,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有所收獲,基于本文的特點,我首先將借助多媒體等手段創設情境,并充分發揮學生作為閱讀主體的作用,同時通過點撥教學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關鍵時刻進行恰到好處的點撥,使學生展開想象,拓展思路。同時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理解課文內涵)
教法:多媒體輔助法、情境教學法、朗讀法、點撥法。
學法:自主探究法、合作討論法。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篇課文雖然脈絡清晰,但是內容繁多瑣細,對三個場景的解讀上很難處理,因此我決定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并以美為切入點,把對美的賞讀與挖掘貫穿到教學過程中,因此我把教學過程設計為)
1、關注民俗話題--走進美
導語:首先我將播放一段視頻,這是在我們河南土生土長的曲藝盛會--馬街書會。看完了我們河南的馬街書會,接下來讓我們跟隨作者走進美麗的云南,看看那里有怎樣美麗的風俗?(這樣的導入首先從我們熟悉的民俗入手,不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還能使學生產生一種情切感,為后面的學習做鋪墊。)
2、初識文章特色--發現美
(由于本文的篇幅比較長,在課堂上讓學生反復的朗讀體會并不符合實際,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找特色:
首先,讓學生速讀課文,歸納總結本篇文章都有哪些特色?
(初中二年級的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但是歸納總結能力可能還有些欠缺,因此在此環節我會加以適當的點撥,進而總結出)
比如:
課文結構清晰、表現內容豐富、語言自然生動、片段描寫精彩等特色。
在歸納出這些特色后,緊接著我會讓學生們在課文中找出哪些地方體現了這些特色?
比如,課文結構清晰,可以分為山野對歌,山路漫歌,以及山寨對歌三個畫面;在片段描寫上又有景物描寫片斷、動物描寫片斷、情景描寫片斷、場面描寫片斷、人物描寫片斷等等。
(在這個環節中,不但讓學生對文章有個整體的把握,而且學生每次查找的過程都是對文本深層次解讀和思考問題的過程。)
為了讓學生生科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手法,更好的體會云南歌會的美,我將從以下兩大步驟來講清本課的教學重點。
第一步:
3、展示歌會畫面--感受美
在這個環節我將通過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通過比較閱讀,分析比較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以及它們在特點和描寫內容、描寫重點上都有聲么不同?并通過表格的形式將其展現出來。通過學生的討論、分析、加以教師的點撥進而總結出以下內容:
歌會畫面 描寫重點 描寫內容 歌會特色
山野對歌 人物 外貌、動作、才智 對抗賽歌
比拼才智
緊張激烈
山路漫歌 環境 花、鳥、人 即興歌唱
快樂自由
無拘無束
山寨傳歌 風俗 參與的人、場面、形式 民歌傳唱
熱鬧非凡
其樂融融
(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并且用表格的形式加以展現,化繁為簡,直觀清晰,讓學生很容易從整體上進行把握)
第二步:
緊接著我會讓學生對“山路漫歌”這一自然段進行重點品析,因為本段對景物、動物的描寫都很精彩,而且十四五歲的趕馬女孩子與學生們的年齡相仿,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
4、體會民俗風情--品味美
①聽歌聲
本段生動地描寫了唱歌的場面,試著在文中找出都是誰在唱歌?
云雀在唱歌:一邊飛一邊不停的唱歌
戴勝鳥在唱歌:“郭公郭公”叫個不停
趕馬女孩子在唱歌:唱著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
(讓學生通過品味體會作者把自然界的歌聲與人的歌聲相應和,給人一種自然樸實,和諧歡快的美感。)
②賞語言(本段語言非常優美,我會找出具有代表性的)
“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睆亩寣W生體會把報春花的顏色和天空的藍色交織在一起,不僅有種醇樸自然的本色,而且使人產生一種聯想,給人一種意象美,讓人身臨其境。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鉆去,仿佛要一直鉆透藍空! 動詞運用的生動精彩,不僅表現出云雀的輕捷,更形象生動地寫出云雀扶搖盤旋而上的姿態,活靈活。
(這樣的設計不僅能讓學生品味到語言的優美,而且賞析這些優美的語言還能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為學生營造想象和聯想的空間)
③品美點
再此為了激發學生們的表達欲望,我會先進行點撥:
把這段文字多美呀!美在有動有靜。動態的有云雀,靜態的有報春花......經過點撥學生們可能會發現更多的美點,比如:美在有點有面,美在有聲有色,美在有人有物等等。
好的老師要懂得有放有收,進而我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在本段中作者把大量筆墨都用在了景物描寫上,這些內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關系?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么意圖?
(設置這個問題也不一定要求學生分析的面面俱到,只要有所感受,體會到民俗的形成與環境人物的密切關系,以及作者熱愛民俗文化的情感就行了)
5、反思民俗生活--升華美
思考:學習完這篇課文試著比較一下,云南的歌會和馬街書會的異同。
拓展延伸:我們的馬街書會雖然歷史悠久,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但如今卻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學習完這篇課文,在對待民俗文化方面我們都有哪些思考呢?
(我認為我們提倡讓學生關注民俗文化并不能只是膚淺的停留在表面,應該讓學生有所領悟,設置這樣的拓展延伸,既是對本課難點的突破,又能讓學生真正有所思考。)
作業設計
1、 收集我們家鄉的民風民俗,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以“家鄉風情”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2、課外閱讀《記憶中云南的跑馬節》。
六、說板書設計
山野對歌 人物美
山路漫歌 風俗美
山寨傳歌 場面美
劉慧麗
[《云南的歌會》說課稿(人教版八年級必修說課)]相關文章:
3.云南的歌會課件
10.人教版少年閏土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