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一語文詩歌教學(教學論文)

發布時間:2016-6-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詩歌是文學的最高形式,是文學藝術群山之峰,我國一向被稱為“詩的國度”,唐詩、宋詞、元曲揚名中外,流傳至今。詩歌最基本的特點在于抒情,它比其他任何文學體裁都更富于感情色彩。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培養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而鑒賞能力實質上就是對蘊含于語言中積極情感的體驗和把握。在全社會重視素質教育的今天,語文教育有必要將詩歌教學作為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來加以重新審視。古今中外的優秀詩歌,無論是語言運用技巧,還是文化內涵,都能給今天的高中學生以深遠的影響,相信有魅力的詩歌教學必將優化高中生的語文能力和情感素質。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新課標)在“課程目標”中強調:學生“要努力提高對古今詩歌語言的感受力,體味詩中的積極情感,提升審美能力和境界”。從新課標的行文當中,我們不難看出當今語文課程改革對詩歌教學的高度重視。為了落實新課標的上述思想,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比較突出了對詩歌單元的安排。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就是現當代詩歌單元,把詩歌作為聯系初、高中語文的橋梁。而且該單元所選詩歌囊括中西,種類繁多,都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古今中外的優秀詩歌紛紛入選高中語文課本,而且占據了重要位置,這些都說明了詩歌這一優秀文學體裁又一次在語文學習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斷引起人們的重視。

    但是,新課標和教材重視詩歌教學并不等于詩歌在學生身上發生了效力,這中間還有一個教學策略的問題,需要有有效的教學策略來把詩歌之于人的作用具體落實到學生身上。可以說,正確而有效的教學策略對于提高教學效率和促進學生有效學習都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詩歌教學中教學策略運用的正確與否至關重要。雖然現在一部分人已逐漸認識到詩歌教學策略的重要性,但是我國目前的詩歌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在教學策略模式上有很大缺陷,基本上是一種“肢解”式的講析模式。

    很多中學語文教師都認為詩歌比較難教,他們在上詩歌課時往往都是走復述大意、歸納主題、概括表達方法的詩歌教學老路子,年年如此,課課如是。坦率地講,當前詩歌教學的基本模式就是:教師費盡口舌地對一首詩全面分析講解,但卻把本來完整、優美的詩歌給肢解得支離破碎。即使是這樣的分析也大多依照教參,做唯一不變的解讀,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式。同時,學生并沒有感受到詩歌的魅力,反而對干巴巴的分析感到粗糙無味,因此逐漸喪失了學習詩歌的興趣和熱情。詩歌教學嚴重脫離詩歌本身,不進行美的賞析,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只會造成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想學的局面。

    怎么解決以上的問題呢?我們知道,詩歌是語言藝術和情感魅力的融合,是最精純美妙的文體。我國一向重視詩教,“詩言志”和“詩緣情”是古人對詩歌內涵的本質認識。詩歌本身具有語言的象征性、隱喻性、多義性和非確定性等特點,同時又具有節奏、韻律的音樂美和語象造型的畫面美。這些都要求我們應當從詩歌本身的特點出發,在朗讀背誦的基礎上去品味語言藝術和把握詩的情趣與韻味,真正實現詩歌教學中學語文與學做人的統一。

    詩歌教學的重點是品味語言、體驗情感,適當傳授知識。基本教學策略是誦讀與鑒賞,即通過朗讀了解作品中的內容,初步感受詩中所傳達的情感,進而通過背誦來積淀語料、加深印象,最后要“披文入情”地進行鑒賞。

    學習詩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誦讀,古人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蘇軾也有“三分詩 ,七分讀”的說法。詩歌與韻律、節奏密不可分,在反復誦讀中讀出詩的節奏韻律,感受音樂美,體味詩人的情感。這里要強調的是誦讀時要使用普通話,以避免因方言造成字詞的誤讀并嚴重影響詩歌的美感。

    誦讀主要由以下幾個階段組成:

    1.正確朗讀   該階段要求讀準字音,自然上口。課本中出現的一些生字詞和多音多義的字詞,教師要指導學生借助工具書讀準字音。另外,在朗讀時要做到不增減、顛倒、重復字、詞,力求讀順詩句以便更好地理解詩意。

    2.流利朗讀   這是以第一階段為基礎,朗讀時做到語氣連貫,節奏分明,句讀清晰,沒有句中停頓錯誤,符合詩句節拍,句中停頓長短適宜,長短句能讀出應有氣勢,各種句式能讀出恰當語氣,并且能讀懂詩歌的大致內容。這是對詩歌內容的初步感知,不要求學生馬上讀出詩的全部內在涵義,重點要求學生從字面意義上疏通詩意。這一階段是詩歌鑒賞的起點和基礎,是由詩歌的表層意義向深層含義的過渡。

    3.有感情地朗讀,也稱為情讀  詩是心靈的燃燒,情感的噴發,古人讀詩時常常低聲吟哦或漫聲長吟。“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毛詩序》),這正是領悟到了詩中情感后以移情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激動。

新課標中關于情讀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 所以在詩歌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要求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要做到這一點,還要有幾個方面的準備:

    (1)知人論世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萬章》)他的“知人論世”觀就是說要對作者及作品的寫作背景有所了解。比如普希金的《致大海》,詩人因作詩歌頌自由而被沙皇放逐南俄,后又被押送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監管,《致大海》就是詩人在追求自由而又得不到的心境下寫成的。因此,大海被擬人化,成了一個贏得自由的英雄。了解了這些,學生在朗讀時就會一步一步地向詩人的心靈世界靠近。

    (2)進入角色  在“知人論世”之后,學生接下來就要進入角色,將自己化為詩歌生命的一部分,仔細品味、體驗,與詩人產生共鳴,這樣才能在朗讀時體會到詩人的喜怒哀樂,從而加深對整首詩的感悟和理解。比如讀毛澤東的《采桑子 重陽》,就要設想詩人當時的心境,讀出昂揚振奮的豪情來。

    (3)創造情境  由于多種原因,不少學生并不愿意去誦讀詩歌,或是由于膽怯,或是怕讀不好被人笑話。此時,教師要營造一種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創造條件多給學生當堂誦讀的機會,多讓他們體驗一下成功的喜悅。此外,教師要作好范讀,以自身聲情并茂的誦讀來感染學生,讓他們感覺到朗讀真的是一種美的享受。

    其實,我們在誦讀時也就是在欣賞詩歌的種種“美”點,但是對于復雜的、難理解的詩歌也可先背誦加深印象,再通過下一步的鑒賞來深層次的理解。中學生處在記憶的黃金時期,應多背下一些優秀詩篇來豐富自己的語料積累。

有了誦讀的基礎,為我們進一步鑒賞詩歌帶來了便利。詩歌教學重點要教會學生如何鑒賞詩歌,并通過鑒賞來提高審美能力。對于學生鑒賞文學作品,新課標提出的要求是:“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的情感世界。”在詩歌鑒賞前,教師可大致向學生講解一下詩歌的有關知識,像古詩的格律,新詩的流派等方面,為詩歌鑒賞提供必要的理論指導,但不可做過多過細的講解,以免造成分析有余而鑒賞不足。

    詩歌鑒賞的最大訣竅在于先要找到切入點,一個好的切入點可以讓學生很快了解詩人所想要表達的情感。本文所講的找切入點是指通過“詩眼”切入,從語言切入,由意象切入意境三種主要方法。

    1.抓住詩眼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而詩眼就是詩歌的大門,通過這扇門我們便可以了解到詩歌的內在意蘊。劉熙載在《藝概詞曲概》中說:“眼乃神光所聚”,這表明“詩眼”是全詩神韻的集中表露。所謂“詩眼”,是一首詩或一句詩中最精彩最關鍵的詞句。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應該讓學生主動去尋找詩眼,抓住詩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詩立意。詩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兩種,“句之眼”通常是一個字或一個詞,而這些字詞又多為動詞,因為動詞能表現事物的發展變化、矛盾斗爭,最能體現詩的意境。如毛澤東的《沁園春 長沙》有“鷹擊長空,魚翔淺底”一句,其中“擊”、“翔”二字有力的展現了作者的頑強斗志,這兩個字自然成為了詩眼。另外,還有不少以形容詞或數詞為詩眼的,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篇之眼”就是全篇最為傳神的詩句。像鄭愁予的《錯誤》,其中“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一句即為全詩的精華所在。

    可見,鑒賞詩歌時抓住詩眼確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好地認識了詩眼,對全詩的了解也就抓住了重點,另外詩眼多為名句瑯瑯上口,我們還能叢中感到審美愉悅。

    2.從語言切入 再好的詩歌內容也是借助語言來表達的,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詩歌的魅力就是語言的魅力。古人講究煉字煉句,就是對詩歌語言的錘煉。因此,教師在教詩時與其要求學生空洞地概括大意歸納主題,還不如先問他們喜歡哪些句子、比喻和描寫,好的詩句必然會吸引或打動學生。教詩就要喚醒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把他們的關注力集中到詩的語言本身。例如《再別康橋》為什么流傳至今為多數人喜愛,不正是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類優美的句子打動人心。再比如海子的“我只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一句引起了多少人的喜愛和討論。這些都說明了語言本身的魅力和耐人尋味之處,在體味到語言的魅力后,感受到詩中的情感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3.由意象切入意境  “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而“意境”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聯綴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意象是鑒賞古詩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我們要體會詩歌中的優美意境,可以通過意象的分析進入其中。比如舒婷的《致橡樹》中選取木棉和橡樹兩個主要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愛情觀,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卻用了相對的幾個意象來表達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愛情觀。對詩的解讀離不開對意象本身的把握,詩的創造力、想象力、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引導學生從詩歌意象創造的總體氛圍中去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啟迪讀者的東西,通過意象去理解意境,這是個有一定難度的過程,教師要巧妙運用各種方法來完成,比如說借助于聯想和想象。

    詩歌鑒賞的切入點還有很多,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做適當的選擇,同時還要注意到的一些問題。新課標指出:“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教學尤為如此,詩歌本身的多義性和非確定性決定了詩歌解讀的多重性。教師不應拘泥于教參和自身理解,而應該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從多角度解讀詩歌。例如《籬笆那邊》的主題就有多種說法,在上課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只要言之有理就應給予肯定。

    在詩歌鑒賞時,教師還要多讓學生體會詩歌的言外之意。詩歌多用隱喻,“沒有隱喻就沒有詩”。我們知道,隱喻的特點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聞一多的《死水》就是這樣一首隱喻性的詩。很顯然,這首詩的意義并不限于它所描寫的那一溝死水,而是有更深遠的意義,我們理解的重心恰好就要放在言外之意上。

    如果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能夠根據不同詩歌的特點尋找正確的切入點,并且注意及解決好上文提到的這些問題,那么,我想成功地上好一堂詩歌鑒賞課是不會很難的。

    誦讀和鑒賞是詩歌教學的兩個基本又重要的策略,無論是對老師的教,還是對學生的學,都要抓好這兩方面。誦讀是鑒賞的基礎,鑒賞是誦讀的深入,只有二者有機結合,我們在詩歌教學中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才能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夏敏

[淺談高一語文詩歌教學(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淺談小學音樂教學論文

2.高一語文教學論文

3.淺談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4.淺談小學英語教學論文

5.淺談初中英語情景教學論文

6.淺談小學體育教學論文

7.淺談初一英語教學論文

8.淺談初中英語教學論文

9.淺談小學美術教學論文

10.小班教師教學論文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色中文字幕在线播放囯产免费 | 欧美一级高清在线观看 | 一级a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日本免费综合网...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aⅴ免费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网 | 久久久理论片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