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了三五斗》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
安徽省廬江縣長崗中學 張為民
教學目標:
1、對應生活學習理解生字生詞和精妙傳神的語言。
2、閱讀課文,感悟生活,認識“豐收成災”的情景和社會根源,認識農民豐收賤價糶米的情景、街頭購物的情景和船頭議論自己出路的情景。引導學生認識生活,培養學生認識生活的能力。
3、探究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學習運用課文通過對話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寫作,培養學生表現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語言,學習課文準確凝練的語言,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水平。
教學重點:
目標2
教學難點:
目標3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多媒體揭示本課目標,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1分鐘)
1、同學們,糧食大豐收了,你們家父母應該很高興。可是舊中國農民糧食豐收了,卻一點都樂不起來,反而愁眉苦臉的。這是怎么回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看看豐收成災的情景,看看舊社會農民的生活情景。
2、本堂課的學習目標:(1分鐘)
1)、對應生活學習生字生詞,理解生字生詞反映的生活情景。
2)、閱讀課文,感悟生活,認識“豐收成災”的情景和社會根源,認識農民豐收賤價糶米的情景、街頭購物的情景和船頭議論自己出路的情景。引導學生認識生活,培養學生認識生活的能力。
二、指導學生自讀課文,感悟生活。多媒體顯示下列內容。(2分鐘)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生活,注意節奏和停頓。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體展示生字生詞,自學自讀2分鐘,對應生活再現詞語反映的生活情景,對照解釋換一種方式表達詞語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詞。
3、閱讀課文,感悟生活,自主探究“課文反映什么生活”的問題,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課文反映的生活,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思想感情,準備交流。
4、探究問題:舊社會農民為什么會豐收成災呢?現在農民為什么不會豐收成災?,進一步感悟生活,品味生活,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學生自讀課文、自主感悟生活,老師巡視、督促,鼓勵學生多問,培養學生勤學多問的習慣。(10分鐘)
學生根據自學指導自讀課文、自讀注釋、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感悟生活、質疑提問,老師指導答疑,準備對話交流,但關于作者和寫作背景就不交流了,提供材料(材料附后)讓學生自讀一下就行,不要不放心學生。
四、和諧交流,共同提高。(30分鐘)
1、檢查朗讀,學習朗讀。先品聽朗讀錄音,后指名學生朗讀指定段落,并點評指導。
2、交流學習生字生詞,對應生活理解生字生詞。
1)、多媒體顯示下列生字,指名學生讀準生字,并糾正錯誤讀音。
河埠bù 船舷xián 短髭zī 寫意xiè
糶米tiào 褡褳dālian 斛子hú 呷xiā
2)、多媒體顯示生詞和解釋,讓學生對照解釋盡量用自己的語言,配合動作表情說說生詞反映的生活情景,檢查學生理解詞語情況。
(1) 占卜:原指算卦一類的迷信活動。這里是探問。
(2) 作梗:從中阻撓,使事情不能順利進行。
(3) 兆頭:預兆。
(4) 廒間:糧倉。
(5) 沽:原指買酒。這里是買。
(6) 寫意:浙江方言。舒服,開心。
(7) 呷:小口喝。
(8)橫七豎八:多而雜亂,不整齊。
(9)無可奈何:沒有辦法,不知該怎么辦。
(10)鄙夷不屑:輕視,看不起,認為不值得(看或提及)。這里指及其看不起,認為不值得理睬。
3共同感悟生活 ,解決“課文反映什么生活”的問題,讓學生說說課文反映的生活,說說自己的認識和感悟,老師追問,促進學生感悟生活。學生發言和老師追問略。師生對話,思想交鋒后,根據預設要點統一認識。預設要點如下:(思想交鋒后,多媒體顯示內容要點)
課文反映舊社會農村糧食豐收,農民卻得不到收益的情景,反映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給農村帶來的災害,給農民帶來的災難,反映農民沒有購買力,反映市場的冷落,反映農民的走投無路,反映舊中國農民的悲慘命運,反映帝國主義侵略給中國帶來的災難。課文具體反映農民到萬盛米行糶米的情景,反映農民到市場購物的情景,反映農民船頭議論出路的情景。為了促進學生思考,追問:糶米、購物和議論時農民的心情,你們能理解嗎?假設你是那時的農民,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大家發言,共同探究,共同品味。思想交鋒后,統一認識。
4、共同探究自讀問題:舊社會農民為什么會豐收成災呢?現在農民為什么不會豐收成災?共同探究,思想交鋒后,統一認識。預設要點如下:(思想交鋒后,多媒體顯示預設要點)
舊社會農民豐收成災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洋米、洋面的大量傾銷,逼迫農民非及早糶米不可;二是遍布各地的“局子”,使得農民沒有選擇的余地;三是要向田主交納地租;四是投機商“同行公議”,互相勾結競相壓價。就是因為這些原因導致舊社會農民雖然豐收卻不能增收的。現在這些原因早就沒有了,不僅沒有“地租”,而且實行“糧補”等各種惠農政策,確保農民能夠增產增收。追問:這篇文章不僅對現在,而且對將來都有什么警戒作用?實行“糧補”等惠農政策能解決根本問題嗎?如何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共同探究,思想交鋒后,統一認識。(略)
五、結語,布置作業。(1分鐘)
1、抄寫生字生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多媒體揭示本節課學習目標。(2分鐘)
1、探究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學習課文通過對話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寫作,培養學生表現生活的能力。
2、品味生活,品味語言,學習課文準確凝練的語言,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水平。
二、自學指導,多媒體顯示以下內容,讓學生自學起來任務明確。(2分鐘)
1、探究問題:課文是怎樣反映生活的?理解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
2、點對點遷移運用,學習課文借助景物描寫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表現生活,培養學生表現生活的能力。
3、品味下列語言,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水平。
1)、三四頂舊氈帽從石階下升起來,舊氈帽下面是表現著希望的醬赤的臉。
2)、剛才出力搖船猶如賽龍船似的一股勁兒,現在在每個人的身體里松懈下來了。
3)、希望的肥皂泡,一會兒又迸裂了三四個。
三、學生自學、自主感悟生活,解決“課文怎樣反映生活”的問題,老師巡視、督促,鼓勵學生質疑提問,培養學生勤學多問的習慣。(10分鐘)
學生自讀、感悟、提問,老師指導答疑,師生準備交流。
四、和諧交流,共同提高。交流后,多媒體顯示預設要點。(30分鐘)
1、共同探究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發動學生說說課文反映生活的方法進行交流。學生發言,老師追問,思想交鋒后,統一認識。預設要點如下:
1)、通過人物對話反映復雜的社會生活。豐收成災牽涉的問題很多,人物很多,很難反映清楚。本文通過人物對話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反映了人物的活動和心理,反映了悲慘命運,反映作者對農民的同情和對社會的憤恨。只有通過對話才能把糶米時的復雜情景反映清楚,舊氈帽朋友的感情因米價而急劇變化,由“希望”到“憤激”再到“哀求”、“失望”,而米行先生的語氣也隨之變化,由“冷淡”到“厭煩”再到“鄙視”、“威嚇”,并借對話內容反映了賤價糶米的原因和社會背景等;再如只有通過對話才能把船頭議論的紛亂情景反映出來: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在一起喝酒、叫喊、謾罵。這樣雜亂的情景不是對話怎么交代頭緒呢?對話能容納很多的內容。
2)、運用對照手法反映農民的悲慘生活情景。一是米行先生的態度和農民的心情對照,把農民的樸實善良、米行先生的驕橫霸氣反映的活靈活現;二是糶米前后農民情緒的對照,把農民的喜和憂,希望和失望表現得異常鮮明。
2、品味語言,學習理解課文準確凝練的語言。品味語言的方法是把語言反映的生活情景想象再現出來進行感悟和玩味,并說說語言反映生活的巧妙之處。這種方法和理解字詞、課文的方法是一脈相承的。
重點品味下面幾句話的含義:
1)、三四頂舊氈帽從石階下升起來,舊氈帽下面是表現著希望的醬赤的臉。
(追問:舊氈帽從石階下升起來是怎么回事?思想交鋒后,統一認識:說明農民走在石階上步子有力,滿懷希望的樣子。)
2)、剛才出力搖船猶如賽龍船似的一股勁兒,現在在每個人的身體里松懈下來了。
(追問:為什么像賽龍船一樣?思想交鋒后,統一認識:說明農民們滿懷希望,滿懷豐收的喜悅和急切糶米的心情,也更襯托出占卜命運后的失望之深。)
3)、希望的肥皂泡,一會兒又迸裂了三四個。
(追問:肥皂泡最重要的特點是什么?思想交鋒后,統一認識:肥皂泡最重要的特點是剛剛出現就破裂,這個比喻形象地反映了農民的希望美麗而又短暫。)
3、點對點遷移運用,培養學生表現生活的能力。
這篇課文通過對話反映人物生活的方法是很有學習的價值。同學們寫作不會描寫對話,一般敘述多,使文章成了“啞文”。其實對話能給人真實親切的感覺,能免去許多不必要的交代,使文章內容更加真實感人,更加豐富充實。對話容量很大,可以容納很多內容,便于反映復雜的場景,容易理清文章頭緒。許多同學認為對話難寫,其實不是這樣,只要把人物在某個情景中能夠說的話、可能說的話、必須說的話寫出來就行。像本文舊氈帽朋友的說話就是這樣,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話,也不是什么離奇古怪的話,只是賤價糶米時應該說的話,是他們心靈的反映,是他們內心想說的話。寫人物不可不寫對話,因為人都要說話的。沒有不說話的人。因此,這次我們就點對點遷移運用通過對話表現人物生活的方法來寫作一篇文章,反映某一個生活情景。場景自定,題目自擬。如修路、買房、購車等。一定要有真實的情景作基礎,不能憑空想象。憑空想象寫不好。
五、結語,布置作業。(1分鐘)
1、完成點對點遷移運用作文。
3、課后自由閱讀葉圣陶作品一篇,做好筆記,準備交流。
附(讓學生看看,不必講解):
1.作者簡介:
葉圣陶,原名葉紹鈞,生于江蘇蘇州。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橋中學,畢業后在一個初等小學當教員。1914年被排擠出學校,閑居期間作文言小說發表在《禮拜六》雜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的尚公學校教國文,并為商務印書館編小學國文課本。1917年應聘到吳縣甪直縣立第五高等小學任教。
1918年在《婦女雜志》第4卷上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春宴瑣譚》。1919年參加北京大學學生組織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發表小說和論文。1921年與鄭振鐸、茅盾等人組織發起文學研究會,并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旬刊》上發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隔膜》。1923年出版《稻草人》是我國第一部童話集。1928年創作了優秀長篇小說《倪煥之》。1923-1930年,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當編輯。1927年5月開始主編《小說月報》。1930年中轉到開明書店當編輯。抗日戰爭期間舉家內遷,曾在樂山任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開明書店編務。1946后返回上海。
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出版總署署長、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2、背景介紹。
30年代初,洋米洋面充斥中國市場,米價大幅度下跌,使廣大產米區失去了銷納的場所,農村在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之下,已經瀕于破產。當時上海人一般吃的是安南米、暹邏米以及美國面粉和澳洲面粉。正如當時有的評論文章所指出的,連年災荒,農村中“十室九空”“哀鴻遍野”;同時,“洋米輸入……其富人仍然可以谷食饒足,廩囷不空,口腹不饑”。1932年邀天之幸,各地糧食豐收,可是糧價太賤,農民的貧困反而愈加深重,“放下禾鐮,沒有飯吃,成為農村之普遍現象”。甚至,“有許多田地因為糧價太殘簡直沒有人去收獲,恐怕收起了反而賠累”。《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正是當時的社會現象。
張為民
[《多收了三五斗》自主感悟生活品牌教案(蘇教版九年級必修教學案例)]相關文章:
2.感悟人生教案
6.心情說說感悟生活
8.生活隨筆感悟
9.感悟生活句子
10.高中生物必修3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