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一)知李白其人,欣賞“夢游”之境,進而理解本詩的主旨。
(二)由本詩的“夢境”對于現實與理想關系的把握上引申開去從而論詩,由個別到一般,從個案分析到普遍規律的總結。
(三)獲取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設想
這首詩是李白浪漫主義詩作的代表,它突破了一般送別詩的傷感惜別的老套,而是借留別來表達自己不事權貴的傲然風骨,并且在構思上,圍繞一場夢境來展開,夢醒之后才點明不事權貴的主旨,與此相適應的是作者運用非凡的夸張來表現他夢想中的世界,用夢中世界的完美來反襯現實世界的不足與丑惡,表達了作為一個“士”不愿與現實權力同流合污的性情,這就是封建時代中文人的品格,這就是李白。所以,夢境是作者獨具匠心之處,也是我們讀者理解把握本詩的關鍵所在。
三、教學重點
(一) 在誦讀的基礎上,賞析“夢游”的意境。
(二)在賞析的基礎上,總結詩歌鑒賞的基本規律與方法。
四、教學方法:誦讀法,探究法。就是反復誦讀,體會感情;自由閱讀,品味語言;探究閱讀,歸納手法。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
回憶并誦讀以前有關李白的詩歌《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感受記憶中的李白并讓同學們注意《早》詩中的“白帝城”。(詩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東還江陵時而作此詩。《早》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聞》詩中的“夜郎”。(本詩寫詩人得知王昌齡被貶的消息后不勝同情,欲將已之愁心交付明月,隨友人同去貶所,以凄迷之景寫感傷之情。)此二地點提示的重要信息是李白被貶的經歷對李白的影響。
(二)整體感知,把握思想脈絡,提出疑難問題。
1、自由誦讀,學生范讀,并找同學作出評點。
【教師指導】:①用“暢”與“澀”來表其心。如:“天姥連天……東南傾”、“別君去兮……訪名山”于暢中見其勢;“忽魂悸……煙霞”于澀中見其情。
②用“輕”與“重”來抒其意。如:“安能摧眉……開心顏”重讀中抒其胸臆;“我欲因之夢……聞天雞”輕讀中見輕松暢快。
③用“長”與“短”來傳其情。如:“開心顏”聲音的延長,余韻無窮;“列缺霹靂……轟然中開”短音字字鏗鏘。
2、抓住本詩的“詩眼”,以尋“詩眼”的方法導讀鑒賞。“詩眼”是詩中最能表現主旨或作者感情的關鍵的詞、句,抓住了它文章的最主要信息就把握住了,讓學生誦讀本詩,并提問本詩的“詩眼”是什么?你是如何得出的?
【教師明確】:“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句是本詩的“詩眼”應不難回答,通過分析文章的思路:入夢的緣由??入夢??夢游歷程??夢醒??提出“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主旨。但這個過程中就會發現:入夢的緣由??入夢??夢游歷程??夢醒這一思路是很合邏輯的,學生也很好理解,而由夢醒到主旨句“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提出就不好理解,夢醒長嘆的感傷后為何是不畏強權的錚錚鐵骨,不合邏輯。也就是要同學共同探討:“夢游”的“夢”如何理解?僅僅是平日一夢?或者說本詩中“夢與現實”的關系是什么?
(三)深入研讀,解難答疑。
1、同學一起誦讀第②段賞析李白的“夢中奇景”,并思考:或以 時間為序,或以地點為序,指出本段共描繪了幾幅圖景,并用1?2個詞歸納每一幅圖景的特色。【教師與同學共同概括】:月夜??剡溪清幽
白晝??山中壯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樂
2、 在自由背誦的基礎上探討本詩的藝術特色。
【明確】:風格豪放;想象豐富;夸張大膽。
3、如何理解詩人的“夢游”?(或者問:本詩風格豪放;想象豐富;夸張大膽背后的深層原因?)
【教師精講】:
第一、先知李白其人。對李白須從以下兩點加以把握:
①“辭親遠游,仗劍去國”的豐富經歷。李白少年即“辭親遠游”,走遍南北,曾先后五次漫游廬山和九江。天寶初供奉翰林,因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幕僚,因?敗系潯陽獄,遠謫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投奔其族叔當涂令李陽冰,后卒于當涂,這種豐富的人生閱歷成就了作為詩人的李白。這是理解這首詩歌的人生經歷背景與時代背景。
②儒、道、俠的復雜思想。“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懷“濟蒼生,安社稷”的思想幾次投身官場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與天地萬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學思想,構成了李白的思想態勢和心理框架。所以當他在官場無路可走時,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適。他的大量描山繪水的詩作有著以濃厚的道家色彩。但這也給他帶來了生命意識中的消極元素,“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的瀟灑中透著無奈。“俠”即李白的任俠思想。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俠講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諾,輕生死”及仗義疏財,扶危濟困之類的任俠精神。這是理解這首詩歌的思想背景。余秋雨先生評論柳宗元的一句用在對李白的評價上也同樣適合:“他是中國人,他是中國文人,他是封建時代的中國文人”(余秋雨《文化苦旅》)
第二、師生共同探討“夢與現實的關系”:可以說李白的思想非常復雜,了解其脈絡,我們就可以清楚地分析《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夢”的具體意義與象征意義。“夢”指具體夢境的同時更多的是一種理想,是投身仕途“濟蒼生,安社稷”而不得的一種人生困境的扭曲的表現。那么夢醒就是理想的破滅,是對現實世界的不滿與顛覆,這樣,夢醒到主旨句“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提出也就順理成章。
(四)拓展研讀,歸納總結詩歌閱讀的基本方法。
為了更好的理解本詩的“夢與現實”的關系和更好的欣賞詩歌,我又拓展以下問題:論詩之美的基本品格,由本詩這個“特例”拓展到一般性的規律的認識上來。
1、詩之美的基本品格。一是詩歌達情的真實性;二是詩歌表現的典型性。
①詩歌達情的真實性。詩歌或文學作品的真實性不在于客觀存在之“真”,而在于表達情感之“真”,在于詩人忠實于自己心靈而具有的一種高度的坦誠與發現。 唐代詩人杜牧有《江南春絕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樓臺煙雨中。”對首詩,明人楊慎批評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寺僧、酒旗皆在其中矣。”杜甫也有詩描繪樹的樣子,說“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三千尺”。對杜詩有人也說世上哪有細若“霜皮溜雨”而高若三千尺的大樹?
請問:你對上述兩個例子作何評論?【教師明確】:杜牧、杜甫只不過是自己內心對“江南春”與參天大樹的一種真實表達,他們忠實自己的心靈。楊慎等論者混淆了一個事實:杜牧與杜甫是詩人而不是科學家。但同時也應注意到有時荒誕的表現也是詩歌真實性的表現,詩歌達情的真實情與不合常理的荒誕性并不矛盾,而且荒誕的意象在詩歌中經常是詩人感情達到極至而不得不借助于不合常規的事理的一種表現,也就是以不合常理之意象表達超越一般人的感受。例如有一臺灣女詩人寫道“把你的影子加點鹽/腌起來/風干/等老的時候/下酒”。詩中充滿了荒誕,然而正是這種難以理解的荒誕,才能表達女詩人對早出晚歸,只能見到一個“影子”的丈夫的無限思念,這種思念也是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人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7.蟬的教案設計
8.閣夜教案設計
9.《草》教案設計
10.寫作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