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土成風雨,積水生蛟龍。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以及“教學建議”中,先后提到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學生要“有較豐富的積累”,“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統觀《語文課程標準》,“積累”一詞出現 14次之多,幾乎貫穿《語文課程標準》的始終。可見,做好語文積累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頭戲。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也深感學生所知甚少,所記太薄,感悟運用能力極差。不爭的現實把“豐富學生的語文積累”擺到了每一個語文教師面前。如何豐厚學生的積累,我們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醞釀語文積累的“溫度”
1.興趣“開山”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認為對于一切情況,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
要學生主動投入到語文的積累中來,培養其積累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抓住不同年齡段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通過生動活潑的課內外學習,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開展積累的積極性。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都有一種渴望被承認的心態,他們的表現欲強烈,基于此,我們開展了諸如課前“今天我主播”(播報國內外重大新聞)、“遨游詩海,感受經典 ----中華詩詞記憶大比拼”、“超酷積累本評比”、“語文基礎知識競賽”、“我是記憶大王”等一系列生動活潑的活動,極大地觸發了學生語文積累的自覺性。
2.習慣“鋪路”
“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巴金語)
學生有了積累的興趣,讓其主動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責任。為此,我們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主陣地,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
作筆記是幫助積累知識的好方法。我們要求學生做到不動筆頭不讀書。課堂上,不僅要嘴動、腦動,更要手動。每篇閱讀課文,我們都將課文前面的空白區用作積累區。積累區內,可能是字詞句的積累,可能是文學常識的積累,也有可能是由課文衍生出來的生活積累。
多閱讀是豐厚學生積累重要途徑。《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在總目標中又要求在閱讀方面注意“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然后在各階段目標中再對此加以具體化,導向是很明確的。語文的學習是很難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沒有積累,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絕不可能有真正的聽說讀寫能力,當然學不好語文。為落實這一指導思想,我們首先從閱讀的數量著手。這包括兩方面的要求:一是提倡擴大閱讀面。要求“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擴展自己的閱讀面”,“擴大閱讀范圍,拓展自己的視野”,“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二是規定課外閱讀量。初中三年閱讀總量不少于 260萬字,并明確規定“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也就是說7-9年級要閱讀的名著總量不少于6--9部。九年累計,應達400萬字以上。
多背誦是夯實學生積累的有效手段。我們認為:加強背誦是積累的重要方法。《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基于此,我們不僅要求學生不折不扣完成課本中要求背誦的詩文,我們還引導學生記誦了大量的課外優秀詩文,頭腦中存儲了相當數量的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
二、拓展語文積累的“寬度”
我們翻閱學生先前的積累本,絕大部分積累本上面除了一些好詞、妙句、錦段外,往往就成了流行歌詞的載體。毫無疑問,他們走進了積累的誤區。細研 《語文課程標準》,不難發現,語文積累涵蓋了語言、文化、生活三個領域。
1.語言積累是語文積累的核心
語言積累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語言材料的積累,如識字和寫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詞,積累大量的詞匯等,這是語言發展的基礎。二是語言運用規律的積累。口語交際、閱讀、習作,都有自己的規律。了解這些語言規律是語言發展的內核。三是語言典范的積累,如教材文本的學習,記誦古今中外優秀的作品等。語言典范往往包蘊著豐富的語匯、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還是創造性地運用語言規律的成功范例。積累語言典范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修養,是促進語言發展的重要手段。
2.文化積累是語文積累的內涵
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語言反映的也是豐富多彩的文化,語文學習就是語言文化的學習。語文素養越高,語言與文化的結合就越緊密,語言文化素養的綜合性就越強,純語言文字占的比重反而會越小。語文教育就是要提高學生這種綜合的語言文化素養。豐富文化積累既是語文學習的內容,又是促進語言發展的手段。
3.生活積累是語文積累的外延
美國教育家華特有句經典名言: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特級教師蔡明也曾說過:語文教學只有扎根于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語文學習與生活聯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語文學習需要一定的生活積累。了解一定的生活常識,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健康的生活情趣,形成高尚的生活理想,積累豐富深刻的生活體驗、生活感受,語文學習才有基礎,才有持續發展的動力。閱讀理解得深,需要這樣的積累;作文寫得好,更需要這樣的積累。另一方面,語文又是生活的工具,學習語文是為了更好地了解認識生活,更好地參與生活、改造生活,讓自己、讓他人生活得更有意義、更美好。
語文教學要注意指導學生觀察生活、思考生活、書寫生活、改造生活,在生活實踐中運用與發展語言。劉(國正)老曾告誡我們:生活處處皆語文。聯系生活,學習語文,積累語文,必將找到一條提高語文素養的捷徑與正途。
三、夯實語文積累的“厚度”
1.積累行為的經常化
語文素養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積累。而語文積累 決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鍬挖不成水井,一天蓋不成羅馬城。(德國諺語)這就要求我們的積累行為必須每每、時時、天天去做。我們要求學生每天背一首詩,讀一篇好文,關注一則新聞,寫一點思考,并定期不定期的給他們提供交流與展示的機會。
2.積累內容的系列化
為了指導學生的書面積累,每學期開始,我們結合教學內容,分課從語言、文化、生活積累等方面給學生編制了一個簡明的積累指導目錄。這樣,學生的書面積累走上了有序的道路。三年下來,每個學生都有厚厚的幾大本積累本,里面包羅的內容龐雜而又有益。平日里,交流積累本,成了學生的必修課。
3.積累樣式的多樣化
許多人,甚至有個別的語文教師狹隘地認為:語文積累就是抄抄寫寫好句好段、讀讀背背名篇名作。這種觀點是極其片面和有害的。我們認為:讀背抄寫是有形的積累,觀察思考感悟是無形的積累,二者都很重要 。教師要引導學生更新積累的觀念,注重前者,發展后者。
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真所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也。為了走進語文絢麗的殿堂,為了孩子們將來在社會交往中游仞有余,為了他們未來工作得心應手,讓我們引領學生從點滴的語文積累做起。
吳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