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了解辛棄疾及寫作背景,學習其《水龍吟登建康》和《菩薩蠻書江西》
2、鑒賞詞作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
3、辛詞或沉郁或豪放的風格。
教學重點 領會詞作大意,學習借景抒情的手法。
教學難點 通過詞作的學習,理解詞人濃烈的愛國情懷。
教學媒體
教學過程 復備欄
一、導入新課 讀梁衡《把欄桿拍遍》兩個段落,簡單了解辛棄疾。
他本來是以身許國,準備血灑大漠,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脫離戰(zhàn)場,再無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山,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桿,只能熱淚橫流。
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的,而是蘸著血和淚涂抹而成的。我們今天讀其詞,總是清清楚楚地聽到一個愛國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訴,一次一次的表白。
二、詞作的背景:(學生可讀注解1)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祐太后從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贛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轉陸路流亡到贛州。當時,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時,對這一帶地方大肆蹂躪,廣大人民群眾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殺。40年后,作者任江西提點刑獄,來到這慘烈史實的見證地,浮想聯(lián)翩,感慨萬千寫下此詞。
三、研討詞作:
1、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2、細部研討
①翻譯“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說說詞人的情感。
明確:此二句直書其事,抓住當時無數逃難者經此而流入清江的家國之淚,表達對國難的感慨和對人民的同情。
②如何理解“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明確:可以多樣的理解。重點抓住“長安”的婉曲稱指以及無數山的雙重內涵(一為國土,二為阻撓),從而理解詞人的情感。
③說說下闋的手法以及所作者表達的情感。
明確:手法-雙關或象征手法。青山既是實景,又暗喻抗金的阻力。表達詞人和廣大愛國者對抗金恢復的堅定意志。
同樣,“鷓鴣”也是雙關手法和象征手法的聯(lián)用。
學生可以參看注解,理解詞人的內心世界。
小結:重點評述本詞沉郁的情感特征。
三、研討《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1、翻譯梳理全詞大意。
2、研討上闋,透視表現手法。
明確:①借景抒情的手法。②描寫了江月、山景、落日、斷鴻、游子等。③詞人由水寫到山,有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詞人在賞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遼遠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牽動了他久蓄的愁苦。寫得氣象闊大,筆力遒勁。④“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棄疾用比喻南宋國勢衰頹,亦表達了作者的愁苦心情。⑤“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⑥“游子” 指自己。“看、拍、會、登”表達了詞人胸中那說不出來的抑郁苦悶之氣,借拍打欄桿來發(fā)泄的意思,用在這里,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tài)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 “無人會、登臨意”又是感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
3、分析下闋,重點抓住其中的典故所表達的作者的感慨或感情。
①學生看注釋,理清其中的典故。
張翰 -- 樂于歸隱 許汜 --謀取私利
劉備 -- 雄才大略 桓溫 -- 嘆時光流逝
②說說作者對這些人的態(tài)度,并理解詞人的情感和寄托。(結合P101品讀與探2,參見教參P217)
總結:領會詞作的情感特征。
教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青玉案元夕》,明白元夕的特點。
2、研討元夕燈會中女子的形象
3、研究《丑奴兒》的深沉的情感內涵
教學重點 《青玉案》一詞中女子的形象
教學難點 《丑奴兒》一詞的深沉的情感內涵
教學媒體
教學過程 復備欄
一、導入新課 以王國維所說的治學三境界所引詞句導入本詞的學習
二、研討《青玉案》
1、學生讀詞作,并用現代文形式述說詞作大意。
2、細部研讀:
①讀上闋,概括詞人筆下“元夕”的特點。
參考:花燈閃亮,煙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龍弄魚,萬人空巷,美女云集,搖曳多姿,熱鬧非凡。
②如此熱鬧的“元夕”,有一個人卻沒加入狂歡的行列。“那人”是個怎樣的人?為什么不加入狂歡?
明確:是一個孤高脫俗,傲然不群而又內心十分孤獨、寂寞的女子。
③作者塑這樣一位美人,用意是什么?
明確:她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實際上就是作者的一種人格的化身。寄寓了詞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悶的心情,表達了不愿跟統(tǒng)治者(“當權者”或“時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④本詞的藝術特色重點是什么?(也可談襯托之用)
明確:托寓的手法。詞中借對元宵盛況的描寫,表現“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詞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懷高遠,別有所求的志向。
②兼具婉約、豪放兩種風格。從文本的行文方式看,與傳統(tǒng)的婉約詞并無二致。但從所寄托的內容主題看,這是關系到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深含著一股陽剛之氣。這是豪放詞的特點。此詞寄勁于婉,寓剛于柔,婉約其表而豪放其中。參見教參P217
梁啟超以為最后三句"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藝衡館詞選》),你同意他的說法嗎?說說你的理由。
梁啟超謂“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認為本詞有所寄托,可謂知音。
提示:本詞下片寫不幕榮華,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著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追慕的是一個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遲暮之感的美人.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寧愿閑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
三、研討詞作《丑奴兒》。
1、學生研討詞作的字面意思。
2、介紹寫作背景
辛棄疾四十二歲被劾落職后,閑居上饒一帶,故常往來于博山道中。
3、結合【品讀探討2】說說作者采用的欲吐還咽式的抒情法。(可問:結合寫作背景,“少年之愁是什么”,“而今之愁是什么”。)
明確:少年之愁是無根之愁,做作之愁。可以解作身處北方,目睹大片河山淪入敵手的收復之愁。而今之愁則是想為國分憂而不可得之愁,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他南歸入仕后處處殊感事與愿違之愁。
而因眼下的是國愁,受到壓抑難于辯解、無法解脫之愁,所以說“欲說還休”。這種愁是最折磨人的,作者心中的苦楚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轉出“卻道天涼好個秋”。寫出了詞人的兩副面孔:一副是心事重重,愁思百結;另一副是吞下苦淚,強作歡顏。從不協(xié)調的面孔中,我們真正看到了他那深沉、復雜、矛盾、哀怨的內心世界。這種筆法經濟高明,先是強說,后是強不說,耐人尋味。
4、學生自由研討:清代詞評家周濟在《宋四家詞選》中評說稼軒詞“稼軒斂雄心,搞高調,變溫婉,成悲涼。”請同學們試作理解。
總結:
教后反思
[龍騰虎擲的稼軒詞(蘇教版高二必修學案設計)]相關文章:
5.高二藝術設計教案
8.化學必修金屬課件
9.木蘭詩的學案
10.《談中國詩》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