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人教版《外國小說欣賞》的教學(人教版高一選修備課資料)

發布時間:2016-4-1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外國小說欣賞”這門課怎么教?這雖是一個教學方法的問題,但要從課程和教材的角度思考。我們以為,課程標準制約選修課程的開設,選修課程的性質決定教材的編法,而選修教材的特點又影響教法的選擇。 

  課程標準關于小說的教學目標,大致可以概括為四點:一是提高文學修養;二是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態;三是學習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四是嘗試創作小說,把創作和鑒賞結合起來。 

  “外國小說欣賞”就是在這樣的目標指示下開設的一門選修課程,因此,它的性質當然是由課程目標決定的。那么,“外國小說欣賞”是一門怎樣的課程呢?首先它是選修的。必修課業已結束,選修課程是在必修基礎上提高學生的相關學力,這樣,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稍微講究一點高度和系統性。其次它是文化的。如果《〈論語〉選讀》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那么,《外國小說欣賞》是了解西方特別是近現代的思想和文化。所選的16篇小說,都是“以思想為目的的小說”。第三,它是經典的。所選的都是近現代外國小說公認的經典。對于小說這種敘事藝術,教學時需要感悟與欣賞。第四,它有著新的語文知識。如西方現代小說的基本文體特征,小說史的大致輪廓,創作方法和大致流派等等。當然,對這些知識不是系統的學習,而是大概的初步的了解。對這門課程的性質作這樣的分析,雖然不很科學,卻能從教科書中找到印證。 

  那么,《外國小說欣賞》這本教材有什么特點呢?筆者歸納如下: 

  1.吸收了小說研究領域已被廣泛認同的新成果。與以往教材不同的是,它以小說的基本元素來組織單元,分為“敘述”“場景”“主題”“人物”“情節”“結構”“情感”“虛構”八個單元。每個單元介紹了相關知識,這些知識對于中學語文教師來說,大學時有所涉及,但并不系統?梢哉f,這是新的語文知識。 

  2.選文的深度,決定了師生閱讀這些小說有一定的難度。盡管編者考慮到中學生的接受水平,但是外國小說的特質讓習慣于閱讀傳統小說的學生感到陌生,何況所選的16篇小說,除了《墻上的斑點》外,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可能都是第一次接觸到,可能連老師都感到陌生,因為在大學期間接受的外國文學作品已經逐漸淡忘了。 

  3.單元內部的體例安排照顧到教師教學和學生自學的實際。每個單元分為四個板塊:閱讀、話題、思考與實踐、鏈接!伴喿x”部分兩篇小說,一篇精讀,一篇略讀。精讀的小說可以在課堂上進行講解、賞析,略讀的小說可由學生自行閱讀,老師也可以在課內外對學生進行指導!霸掝}”是各個單元的核心要素和分類依據,分為基本話題和延展話題,前者是教學重點,后者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是否講解。“思考與實踐”是“本教科書最有特色也最為緊要的部分,可幫助學生走出已習慣的閱讀陳見,發現另外的進入作品的方式”(見教科書“前言”)。這是因為欣賞首先是一種實踐,而不單單是某種理論的接受。“鏈接”是為學有余力的學生和教需拓寬的教師課外閱讀指示方向和范圍的。 

  4.單元內部板塊有著“綱舉目張”式的邏輯關系。八個話題是“綱”,是關于小說基本元素的知識,16篇小說是“目”,是精選出來恰好能體現八個話題的“例文”,每個單元后的“思考與練習”是另一種“目”,關涉到“這篇小說的題旨、關鍵、奧秘與若干精到之處,甚至是由這篇小說所引申出來的美學、哲學、風俗等方面的思考”(見教科書“前言”)。這三者的關系可以表述為“一綱兩目”:一綱--“話題”規定了閱讀的主題,兩目--課文提供了閱讀的例文,“思考和實踐”明確了閱讀的任務。 

  這樣的特點,決定了我們在教學的時候,會碰到幾個必須思考的問題。 

  第一,教學時以欣賞小說文本為主,還是學習小說的基本元素(話題)為主?這是兩種不同的教學取向。如果欣賞小說文本為主,就教成傳統的小說鑒賞課,話題作為附帶的知識短文!岸ㄎ挥谛蕾p,比較恰當!保ㄒ娊炭茣扒把浴保┢鋬烖c是對于文本的理解比較全面深入,缺點可能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辜負了教材編者的良苦用心。如果學習小說的基本元素為主,就有點小說欣賞指導課的意味,小說文本成為“例文”,只是這個單元話題的例子。其優點是通過八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對西方小說的文體特征以及欣賞小說的新路數有了系統的認識,也能符合教科書的編撰特點。但小說文本的其他元素可能忽略,每一篇小說都是獨立自足的一個話語系統,教學只能“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無論哪一種取向,我以為“話題”知識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因為這是“綱”,既是重要的知識點,又是重要的方法點。如果以欣賞小說文本為主,話題知識必須滲透到欣賞過程中;如果以學習小說的基本元素為主,那么話題應該處理成教學的“綱要”。就本人對于教材和課程的理解而言,我以為后一種教學取向比較恰當。 

  第二,教學時如何處理“話題”“閱讀”和“思考實踐”的關系,這其實是從第一個問題衍生出來的。根據課程和教材的特點,我們可否這樣處理三者的關系,即話題為主線,文本為范例,思考要滲透,實踐需訓練。 

  下面以主題單元的《柯丹》為例,結合浙江省余姚中學李仁國老師的教學(見文后附錄),加以具體解釋。 

  1.話題為主線。主線既是教學目標,又是基本教學內容,同時也指教學思路。根據話題,《柯丹》可教的基本內容有:①小說的主題;②主題形成的途徑和主題的實現效果;③小說主題與內容的關系、不同藝術手法(浪漫主義、寓言、象征)對主題呈現的意義;④小說主題的選擇、開掘以及主題觀的演變;⑤探究小說主題的途徑和方法。李老師的教學目標是以《柯丹》為例,讓學生獲得小說主題的知識和感悟小說主題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①回憶自己的閱讀體驗,介紹主題形成的知識?偨Y兩類小說(以故事為目的的小說和以思想為目的的小說),讓學生明白主題是小說的靈魂。②概括《柯丹》情節,落實“主題的實現”(形象大于思想)的相關知識。③具體分析《柯丹》情節,歸納“族群”的困境。④在族群的困境中尋找柯丹行為的異常之處。⑤在柯丹行為的異常之處探究小說的基本主題(歌頌了丹柯一心為公的品格、自信勇敢、敢于犧牲的精神)。⑥從小說的其他地方尋求個性化的發現,或從柯丹的行為中提煉個性化或者多元化的感悟。應該說教學的基本思路是清晰的,也是圍繞著“主題”進行展開。 

  但是,從“主題”這個話題而言,教師對于《丹柯》主題的概括,似乎還可以再豐富一些,如歌頌為理想獻身、不計較個人得失的精神,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勇于實踐的態度等。另外,李老師也涉及到“母題”概念,認為《丹柯》是“英雄”母題,但是我認為這個概念外延太大了,不如說是“殉道英雄”:族群或者個體的困境-英雄產生-自我犧牲-族群走出困境或者出現新天地,這是一種常見的殉道英雄的敘事模式。古今中外,這方面我們可以舉出很多例子。還有一個遺憾是,“母題”是該話題的重要知識點,但李老師只是點到為止,后面的教學環節并沒有交代。 

  2.文本為范例。王榮生認為:“將本來含有無限可能性的詩文,限制在一個特定的側面、特定的點來作為例子,這就是例文的性質。”(《語文課程教學論基礎》P279)《柯丹》是一篇獨立自足的小說,它有無數個欣賞的點和面,但是它恰恰編在“主題”這一單元里,那么,最合理的就是把它作為教“主題”的一個例子。王榮生還認為,例文的“教學內容發生于所選用的這一篇‘例文’的外部”(《語文課程教學論基礎》P277)。這個判斷也是從葉圣陶認為的“教材僅僅是一個例子”和夏丏尊認為語文教學就是明里探討那些“共同的法則”和“共同的樣式”那里推演出來的。這就說明,即使你沒有讀過這一篇小說,但是只要看到單元的話題,你就不能離開話題去教其他,或者說你要淡化其他,或者說其他內容的教學是為了實現“主題”。譬如李老師也教小說的情節(族群的困境),也教人物(柯丹的反常之處),但都是為了探究主題。 

    當然,這里有一個閱讀的整體感知問題,任何一個點的教學,總是建立在面的把握之上的。任何一個“話題”教學都很難單刀直入,我們總是在了解了“講什么”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探究“怎么講”,也總是在明了“這個故事內容如何”之后才能探究“這個故事隱喻什么”。文藝欣賞既是感性活動,又是理性活動,但感性活動一定是基礎。所以,作為“話題”教學的范例,并不是對這篇小說“剝皮抽筋”,而是類似于“吃肉取核”:在享受小說藝術滋味的過程中,找到那個話題之“核”。 

  3.思考要滲透,實踐需訓練。首先要充分認識到“思考與實踐”的分量。這同傳統教材的“思考與練習”不同,傳統教材相當于鞏固性、補充性和輔助性的作業,而該教材的“思考與練習”是實現“話題”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材編寫的“亮點”所在!八伎家獫B透”就是教學設計時要有解決思考題的教學環節,但教學并不就是解決思考題的過程,不要搞成一一對應的關系,而是要把思考題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有機地分解在教學過程當中。李老師的“梳理情節,品讀反常,探究主題”環節中,有五個小的步驟:①關于小說的主題;②梳理小說情節;③歸納族群的困境;④咀嚼反常,理解內涵;⑤歸納小說主題。這五個步驟都是為了解決第一個思考題的,因為它就是這堂課的主要教學內容。那么,“思考與實踐”中那些雖不是核心的卻是比較有特色的問題呢?教師設計時也要能夠將其滲透到相關的教學環節中,如主題單元后面的最后一個思考題,李老師就放在第一個教學環節里,通過自己的閱讀體驗來讓學生初步領會。 

  實踐題有寫作練習的色彩,非常注重讀者閱讀體驗,非常注重讀者的主體參與,設計得新穎巧妙,這在每一單元里都是這樣。可見小說欣賞不是被動地觀賞,而是動腦、動情、動口、動筆,因此,實踐題實際上大大擴展了“欣賞”的定義。實踐題是重要的,但各個單元的設計角度和要求不一樣,我們處理時也應該有不同的方法。有時候可以像思考題那樣滲透到教學過程中,有時候則可以作為課后的作業。從李老師的教學來看,實踐題似乎有所忽略,這是不足的地方。 

  小說是一個“藝術空框”,不同的讀者可以往里填充不同的東西,也是一座蘊涵著無窮可能性的“寶山”,不同的游者可以領略不同的風景。教師是課程的執行者,所以必須落實教材中規定性的東西;教師又是課程的建構者,所以教學過程又是生成課程資源的過程。前者是教學的底線,不能漠視課程的性質和教材的特點隨意決定教學內容;后者是教學的高標,即使以“話題”為主線,也應該有取與舍、探究與發現、豐富與創造。以李老師的課為例,第三個環節“拓展深化”有三點內容:①小說主題的復雜性和多義性的介紹。②小說主題的多元化解讀:剛才我們是從主人公丹柯身上理解小說主題的,那么換一個角度,我們從族人身上作品又傳達出了怎樣的思想呢?③小說主題的個性化感悟:這是一個關于困境與英雄的故事,從中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人生啟迪?生活閱歷、價值觀念的不同,每個人感悟到的東西也會不同。如果我是丹柯,我若遇到像他一樣的困境,我為什么會這樣做?假如我是族人,我應該如何對待丹柯那樣的人?這三點內容,是后面的話題知識沒有提到的,但它們的增加使該課的教學有了一定的容量和新意。 

  從感悟小說主題這個目標來看,李老師的教學似乎還可以稍加提升:可否采用“變個為類”的做法呢?《丹柯》是否是絕無僅有的“一例”“殉道英雄”呢?只要稍加連類而及,我們就會發現,在文學史上這類“困境與殉道”的敘事模式是古今中外兼有的,從中國神話小說中的《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到屠格涅夫的《門檻》、房龍的《寬容序言》,困境-英雄-殉道這樣的“三段論”是“困境與殉道”文學母題的常見模式。這個模式常以一個“隱喻”來表達,《丹柯》也是一個“隱喻”。今天,李老師用他的方法破譯了喻意,那么,解讀同類的隱喻,我們是否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呢?這樣,在欣賞小說主題的方法訓練上,李老師這堂課便有了某些普遍意義。 

  此外,李老師的課還有一些細節處理包括語言表述尚有欠妥帖的地方,限于篇幅不再贅述。

 

王東

[談談人教版《外國小說欣賞》的教學(人教版高一選修備課資料)]相關文章:

1.秋天的雨的教學課件(人教版)

2.人教版高一英語課件

3.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4.地理選修三的教學計劃

5.人教版一年級語文的教學計劃

6.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7.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8.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9.人教版高一數學《指數函數》教案

10.高一化學人教版《氧化還原》教案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综合网站精品一区二区 | 一区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伊人天堂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对白国产 | 在线观看一级大片婷婷 | 未满成年国产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