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的《愛蓮說》是一篇膾炙人口的詠蓮名篇。在教授這篇文章時,我把品味描寫蓮的句子,理解它的象征意義作為教學的重點。在課堂上,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好的完成教學重點,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法,于是課堂上出現了這樣一幕:
師:同學們,通過剛才的朗讀老師好像看到了一位儒雅的士人正站在愛蓮池旁吟詩頌蓮。那么通過剛才的朗讀,你能不能在文章中找出描寫蓮的句子呢?
生:能!
生1:老師,我找到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是描寫臉的句子。
師:不錯,這位同學思維敏捷,找的又快又對。下面我們把這句話齊讀一遍,并試著把它背誦上來。
生齊讀。
師:同學們,剛才這句描寫蓮的句子你覺得寫的怎么樣?
生:寫的很美。
師:那么你能從這句話中讀出哪些美點來?
(生思考片刻)
生2:老師,我從“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這一句讀出了蓮的正直美。
(其余學生點頭稱贊)
生3:老師,我也讀出了美點。我從“香遠益清,亭亭凈植”一句中讀出了蓮的香氣遠播,美名遠揚。
師:同學們得發言太精彩了,短短的幾句話同學們竟然有如此深刻的認識,品出這么多的美點,不知道還有沒有更精彩的見解了呢?
生4:老師,我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句中讀出了蓮具有超凡脫俗的美。(生眉飛色舞,欣喜的說出了自己的見解)
師:不錯。還有沒有其它的認識?
生5:老師,我從“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一句中讀出了蓮的莊重質樸。
師:蓮有這么多高貴的品質,文章中有句話概括了蓮的這些品質,你知道是哪一句嗎?
生齊答:“蓮,花之君子者也。”
……
一節課就這樣一步一步的按照我的預設進行著。我讓學生以自主質疑、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己質疑,積極動腦思維,探索問題的實質,以討論的方式展開了探究交流,學生在探索問題過程中,將自己體驗到的東西拿出來與別人交流、分享,使得自己的“成果”公諸于眾,從中體驗到探究帶來的愉悅的美好感受,嘗到了成功的幸福感,這也使得他們更樂于討論,樂于交流,樂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課堂氣氛濃烈,學生積極投入,各抒己見,大膽直言,這是學生樂學而有熱情的學習的一種體現,課堂,因討論喚起了學生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
雖說教學目標也順利的完成了,可是我總覺的少點什么。課后仔細回顧,原來,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卻忽略了課堂的生成資源。在引導學生突破難點的時候,賞析描寫蓮花的句子時,一男生說道:“我由‘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品出蓮有一種超凡脫俗的美。”多么精彩的發言,而我卻只顧著依照教案的預設往下進行,只是簡單的表揚了一下該生,從而失去了一次水到渠成的引出文章中心句及托物言志寫法的好機會。可見,教案只是教師在課前對授課的一種預設,授課時并不是非要按部就班的進行,因為課堂上學生的各種奇思妙想往往超出了教師的意料之外。所以教師定要重視課堂的生成資源,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才能發掘課堂的精彩。
珠珠
[愛蓮說(人教版七年級必修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7.愛蓮說優秀教案
8.愛蓮說教學課件
10.《愛蓮說》教師用的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