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源泉 (教學論文)

發布時間:2016-8-1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第四中學    孫喜波

寫作能力是學生各種能力培養中最重要的一環,一手好作文在語文成績中所占的比重是不言而喻的。在教學過程中,每一位語文老師都在竭盡全力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指導學生謀篇布局,講究寫作技巧等,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我漸漸發現,一個學生閱讀量對他的寫作有極大的關系,可以這樣說,閱讀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源泉。

開展課外閱讀,可以培養學生寫作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許多寫作水平高的學生創作興趣都是從閱讀的文學作品中開始萌發的。書中那些深刻透徹的人生領悟,生動形象的文學描寫,具有文采的修辭語句,精巧新穎的個性化創作,都吸引著學生,使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要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寫作觀念,讓學生明白作文是一種精神產品,這種產品應是自己的所思所感,有新的創意,能充分展示個性,而非人去亦去的東西。既然如此,那就必須寫自己最熟悉最動情的東西,只有最熟悉的東西,才會有話可說,也只有最動情的東西,才會使自己感動,同時也讓別人感動。鼓勵學生說真話,訴真情,不說假話、大話、空話,不寫虛情假意的文章。要讓學生認真用眼睛去觀察社會、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感覺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美,認識美,進而用自己的筆記下美的亮點和美的瞬間。讓他們關注社會、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把美的感受、痛苦的經歷、執著的追求通過文章反映出來。有了強烈的創作動機,一篇又一篇優秀作文才能產生,以讀促寫,寫而促讀,讀與寫形成了良性循環,閱讀與寫作給學生帶來了樂趣。

在進入信息時代后,閱讀教學面臨很多新的難題,閱讀速度與閱讀方法過于滯后都將使我們面臨一個生存的問題。現在的學生差不多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大量的信息。學生固然必須學會怎樣處理和利用他們每天獲得的大量信息,但教師在這個方面則更應該對學生進行指導。我們現在的語文閱讀教學,得到的一個惡謚是“尸體解剖法”,這是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總是處于少、慢、差、費狀態的根本原因。中國閱讀學會會長曾祥芹教授對此有很為深刻透辟的分析。另外,曾祥芹教授從未來教育的角度,分別從閱讀的深度、廣度和速度這三個層面上提出了閱讀的三種方法:精讀、略讀和快讀。曾祥芹教授呼吁:“在已進入信息時代的今天,如果再不把快讀和略讀放入中小學閱讀計劃中來,那就太滯后了,顯然于21世紀的要求極不相稱。”在有關未來學的論著中,對學生的技能要求也有關于泛讀和理解的技巧,且作為21世紀的人的主要能力標志。閱讀是教育的中心,也是讀寫能力的主要標志之一。一個學生如果要在21世紀大有可為的話,就必須掌握好閱讀的技巧。而21世紀的閱讀則更側重于快讀與略讀。快讀與略讀顯然與我們平常強調的精讀有很大的差別。在培根的《論讀書》里其實早就提到了閱讀的一些方面,但直到現在,我們的語文教學還是主要要指導學生精讀上面下功夫。這是我們的語文教學還存在的主要弊端之一。

21世紀對學生寫作能力的要求是:必須要有較強的口頭與書面表達技能。在新的世紀,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的技能將被視為獲得并保持職業的主要技能。

在新世紀的語文教學中,突出這方面的教育將成為語文教學的主要特征。但在這一方面,隨著電子系統交換信息作為人與人之間的重要交流方式,作文教學也將面臨著大的變革:文學的地位會降低,實用文體會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文體,另外,作文能力將主要表現為組織和改編有關信息。

良好的閱讀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突出創新。求異是創新性的一個重要特點。作文教學應注意學生求異思維和創新意識的培養,特別是課堂上要注意培養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不進框,不落套,不師云亦云,不邯鄲學步。應設法引導學生突破常規,拓展思路,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反映學校生活、師生感情的文章舉不勝舉,要想使文章打動讀者的心,必須突破傳統的思維模式。或在結構上獨創,不落窠臼,走出俗套;或在內容上出新,選材新穎,構思獨特。首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的一篇獲獎作文,通過記敘師生面對應試教育的弊端所產生的“尷尬”,反映了“我”對“老先生”從疏遠到敬重的心路歷程,A面寫家長挑選老師的“多余”,寫我對“慈眉善目”的老先生的印象,寫老先生“傳口諭”請我去當面談,寫老先生有病住院同學們去看望,我“當著大家的面流淚”。B面對前邊師生之間所發生的事,通過老先生的心理獨白對應表述,從另一面進行印證。雖然所寫內容都是平常人平常事,但結構安排使人耳目一新。同一時空寫“我”和“老先生”,各自獨立,又相得益彰,殊途同歸。因此,本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寫作的求新。

閱讀中可以訓練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語感的過程和結果是對于言語材料的感受和理解。感受,指的是感覺器官對適宜的刺激的感覺能力。理解,指的是個體運用已有知識經驗,認識事物的聯系、關系直至其本質和規律的思維能力。由此可知,語感,在實質上是一個心理學的范疇。應該強調的是語感的“感受性”與“理解性”的一致。良好的語感不應當只停留在一種朦朧的感受上,初步的感受對于語感來說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夠的。只有在初步感受和“意會”的基礎上,賦予語感以理解的性質,達到可以“言傳”的地步,這樣的語感才更有意義和價值。這一點在語文教學實踐和研究工作中尤為必要。

閱讀中的語感來源于讀物言語材料對讀者感官的刺激,以及讀者對言語材料的理解和接受。因而,閱讀中的語感更富有感受性和理解性的特點,更具有可追尋的痕跡和可以言傳的性質。閱讀語感由于言語材料單位的大小不同,又可以分為微觀語感和宏觀語感。

開展閱讀活動可以積累寫作素材。閱讀的范圍極廣,老師可指導學生閱讀名人傳記、古今中外各種名著,讓學生有意識地從名著中吸取營養。如學生在讀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后,對貝多芬這位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歷經坎坷的一生有了深入了解,在他身上懂得了什么叫堅強,什么叫執著。他那“扼住命運咽喉”的吶喊,深深感染著他們。在寫文章的時候,就可以用上貝多芬的例子。

在閱讀中,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名人名言和事例,如司馬遷本著:“窮天人際,通古令之變,成一家之言”的信念,身受宮刑而著《史記》;屈原在汩羅江畔苦吟,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終應楚國之亡而遺恨躍入江中的愛國情懷;蘇武北海牧羊十九載而忠心不改的堅貞;岳飛大破金軍、直搗黃龍府的氣概等等。閱讀豐厚了學生的文化積淀,使學生的視野開闊,思維有深度,手下的文章自然也多了幾分文化氣息,使文章立意深遠。

精讀典范佳作,學習寫作技巧方法。從課內到課外讓學生多讀一些典范文章,然后再要求學生以這些文章為例,反復仿寫,反復對照修改,直到揣摩清楚創作方法及寫作技巧。

老師可有針對性的選擇一些優秀的考場作文,給學生借鑒。同時,讓學生通過課內外閱讀積累大量深刻鮮活的精彩句子,反復揣摩,認真品味,并活學活用到作文中去。如寫對生命的理解可改用泰戈爾的名句:“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寫愛的力量,可仿用“愛心是冬日的暖陽,使饑寒交迫的人感受到人間的溫暖”等等。這樣的句子能為作文增添語言的靚色。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為了讓學生的寫作水平有質的飛躍,語文老師應責無旁貸的引導學生重視閱讀,因為,閱讀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源泉。

 

孫喜波

[閱讀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源泉 (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如何提高文秘的寫作能力

2.關于閱讀的教學論文

3.文秘人員怎么提高公文寫作能力

4.文秘如何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5.基層文秘人員如何提高公文寫作能力

6.淺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

7.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論文

8.小學數學閱讀教學論文

9.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論文

10.英語閱讀教學論文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欧美中文在线观看 | 五月天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 在线视频亚洲一线 | 天天综合天综合久久网 | 亚洲人成在线网站精品 | 日本午夜视频一级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