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把握主旨。題旨包括主題,當然也有意圖。提煉主旨離不開原材料,要把原材料中的有用的、精華的東西提煉出來,這些有用的精華的東西就是主旨。所以說,主題是內在的,主題是對全部材料的思想意義的高度概括。是對材料的內涵及本質的正確開掘。材料對主體的確立有著客觀的、不容質疑的“制約性”。請看下列一則材料:
三位年輕的海軍新聞工作者在北京進行了一次特別的采訪,題目是:中國人你還記得‘甲午’嗎?
一位來自佳木斯的30多歲東北漢子愣愣地問:“甲午是個啥?”給他解釋后,他說:“現在都信公歷了,連俺屯子里的莊稼人讀不看皇歷了,誰還能弄的清什么‘甲午’!”
從上海來京的林小姐說:“甲午戰爭我是曉得的,好像是在初中學的過的吧!林則徐這個海軍司令沒當好,嚷日本人打沉了好多條船,不過他禁煙還是有功的。”一位中年人說:“哪是多少年前的事了,知道了也沒用,打仗是當兵的事,作生意就是多賺點錢少賠點”
這則材料,表面是三個人的談話,實際上表現一個問題:作為一個中國人該不該忘記甲午戰爭,該不該忘記鄧世昌與侵者奮戰的民族氣節?該不該對進行中國近現代史的教育?----通過這些思考,從反面發問,對甲午戰爭一無所知的青年人,能有歷史責任感、是名干嗎?這樣主旨就明顯起來了。
下面以則材料:
從前有個國家,境內有一眼泉水,名曰“狂泉”。國內的人吃狂泉的水,沒有不發狂的。只有國王不吃狂犬的水,每發狂,言行舉止都很正常。
可是,發狂的人都認為國王沒有發狂是的了發狂病,于是大家商量,一定要為國王治發狂病。他們沖進王宮,把國王抓住,嗯倒在地,用艾火燒,用銀針刺。國王受不了這痛苦的折磨,只好到狂犬舀了一瓢誰喝下去,國王剛喝下去狂犬里的水,便發狂了。
于是,這個國家君臣上下沒有一個不發狂的,大家手舞足蹈,十分高興。
(二)、學生明確角度。
焦度及材料表現出來的看問題的出發點。在不同的材料,角度有時表現為材料所涉及的不同對象,有是表現為聯系實際的立足點,----------有的材料只有一個角度,有的卻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角度。我們應該選擇最佳表現主旨的角度。
請看下面一則材料:
武漢市東湖之濱的珞珈山,是武漢大學的所在地。山上有聞名遐邇的櫻花園,每年的櫻花時節,流光溢彩,游人如織。于是,總見一些青年朋友穿著和服在櫻花從中攝影留念。一次,一位在中國留學的韓國青年見此大為不解,她對她的導師說:“她們為什么穿和服那?我們韓國也有櫻花,但從來沒有人穿這和服去同櫻花去照相。”導師聽了,無言以對。
這則材料所涉及的對象有四個:一是游人,二是中國青年,三十韓國青年,四是導師。其中(,二)和(四)最能表現主旨,即一是,表現了中國人的封閉,而是表現了中國人的崇洋媚外。從最能表現主旨的角度來看,只能選崇洋媚外。
附:四則材料
1:報載,藏羚羊的羊毛相當值錢,一件用藏羚羊毛織成的披肩價值15萬元。因而有人冒險殺獵。有個獵殺者,親眼看見母羊被殺后身邊剛出生的小羊、嗷嗷待斃,獵殺著為之動容。在西部工委的感召下,他成為一名反盜運動積極分子,他始終忘不了小羚羊臨死前的眼睛。
網二丫
[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兩點做法 (蘇教版高二必修作文指導)]相關文章:
3.作文課指導教案
6.看圖作文指導課件
8.優秀作文指導教案
10.高二語文作文散文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