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課題下的小思考 教學論文(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發布時間:2016-5-2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摘要: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針對自學問題,課堂的預設與生成兩大問題提出:語文課自學問題設計應該兼顧共性與個性,應該注重其落實;預設是教者的期望,課堂的流程,應注重生成中的精彩,實現課堂無法把握的美。

關鍵詞:

自學  教法  學法 問題設計  共性  個性  預設與生成  

正文:

在本校推行“二二教學模式”過程中,摸索中既有收獲的喜悅,也有失敗的沮喪。現將自己在教學中的問題及思考探討如下,以期達到共鳴,更希望能有教學相長的效果。

一,關于自學問題的設計

新的教學模式中要求有學生的大量自學,自學的目的是: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能解決的問題,應該讓其自己完成。教師講授學生自學之后,還是一知半解的,確實還不會的。教師的作用是主導,即引導學生理解,當好組織者,做好精講。在這里,自學問題的設計,問題的落實對課堂的效率顯得至關重要。

語文學習一般如此進行:(1)通讀全文,對課文有個大體了解;(2)細讀課文,對詞、句意、段意仔細揣摩;(3)再讀課文,抓住段與段之間的聯系,在此過程中,對不懂的地方打上問號,對似懂非懂的問題作標記,特別注意的問題標出重點符號等,以便課堂討論或發問時心中有數。這是一種學習程序,還有一種思路程序:每篇文章寫了什么?是怎樣寫的?效果怎么樣?從本質來說,我們教師怎樣去教,也就是指導學生怎樣去學的方法。

所以自學問題的設置不僅受到教材內容,學生情況,還應該是受到自我的教法影響的,這里主要談一下,問題設置的共性和個性問題。

針對每一課來說,都要解決作者,字詞,分層,主題等問題,針對文體來說,記敘文講了什么內容,表達了什么。說明文說明什么,抓住了什么說明特征,用了什么說明方法進行說明的。議論文中,論點是什么,用了什么論證方法進行論證等等。這些就應該是共性問題設置。

個性問題的設置應該是每篇課文它的特點之處。常常也就是深入文本的一個過程。它包括教材客觀的利用價值以及語文教師自我對教材的一個解讀過程。

下面舉一例問題設計:《走一步,再走一步》

1.了解作者。完成讀一讀,寫一寫,并做好詞語補充。

2.小懸崖壁上到底發生了一件什么事?從這件事上“我”學到了什么經驗?請將敘事部分分成兩個層次。

3.爬懸崖時其他孩子的動作是怎樣的?我又是怎樣的?找出動詞,進行對比。

    4.請劃出我爬懸崖時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

    5.我究竟在“戰勝困難,戰勝自我”時學到了哪些經驗?對我們今后的生活有什么指導意義?

上面的問題1,2,屬于共性問題的設計,尤其這篇記敘文,是一事一理。3,4,5,就是深入文本之后提出的,因為其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的細致化,才有了水到渠成的道理。是文本最為突出的特點,對初一學生記敘要生動,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屬于這篇文章特點性的內容了。這些問題就屬于個性問題的設計。

問題設計好了,僅僅完成了第一步,隨后的落實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常常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這里一定要強調學生問題的自我解決,如若僅是圍圈討論,那是不對的。自己思考做了這是基礎,組內討論是一個檢查督促的過程。應當安排組長作好記錄,教師做逡巡,如此才有可能做到落實。如若能把組內不發表看法的同學在課堂上點出來,督促其參與。那就會更好的。

二,關于課堂的預設與生成。

新的教育模式中,學生動了起來,我們常常有一種困惑,教學任務完成不了怎么辦?實際上我個人認為,文科尤其是語文,任務完成的界定值得我們思考。課文講完了,進度趕上了?很多時候我們才發現,這個并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高了,這應該是衡量任務完成的一個標準。我們囫圇吞棗式的講了,學生的能力呢?

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有時很怕學生問的,回答的,不著邊際,有時會因為學生的問題超出了自己所設計的,于是心里會咯噔一下。我也常常如此,后來我在糾正自己的這種錯誤。生成中有些是無法預料的效果,是該珍視的。記得劉默耕老師講過,課堂若投下一塊石頭,激起千層浪,讓波紋無限地擴展下去,有的擴展到終生。……因此一堂課,不是靜止的看,不能光看當堂的效果,要看一堂課上完后,在思想上是否能產生漣漪,是否能把它變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若課堂上出現了很有價值的討論,我們可不必受進度限制,可要求同學們繼續談,寫,修改。我想收獲絕對是大的。出現了旁逸斜枝,因勢利導課堂就會有新的精彩。

朱自清先生的《春》,已經教過好幾遍了,總覺得輕車熟路,但在這一遍中,有了新收獲。

展現一個課堂實錄:

一個同學說:“雨中撐起傘慢慢走著,有悖生活常理?”

另一個同學脫口而出說:“注意下的是小雨!”,

老師接著說:“對,下著小雨,絕沒有淋漓之苦,還多了一份情致。記得阿爾卑斯山的標示語:慢慢走,欣賞啊!是的,風景需要的是慢慢走著,品味著。”

     “同學們,如此也能表現對這春雨……”

     學生答:“對春雨的喜愛之情。”

“我們再看前面作者筆下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看來還照應了前面春雨的特點啊!

“慢慢走著”,真得并非違背了常理,不僅有道理,還是值得品味啊!

我想這樣的生成將文章就做了細化處理。應該算是一個課堂的精彩!讓學生深刻理解了課文,給學生留下了一點啟示。

一般來說新的生成有這些方面:學生對知識提出的另外的見解,若是多角度的思考,言之有理,我們得肯定;如若觀點正確,但和我們的問題無關,肯定的同時必須給學生指明;如若觀點是錯誤的,馬上就得糾正,不敢含糊其辭;如若學生提出了的是我們不會的,我們得求助學生,或者下面考證后給學生以答復。決不能盲目作答。預設是教者的期望,課堂的流程,是自己所想,應注重生成中精彩,實現課堂無法把握的美。當然預設與生成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由于水平有限,在此只是談出一點自己的想法了。

三,關于新的教學模式其他點滴想法。

絕不能搞形式主義。洋思教學模式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我們和所教的班級實情結合起來,權衡利敝。不論是用的多一點,還是少一點,要堅持著去做,這樣才會取得較大突破。必須把握原則:凡是能使學生學習變好、能使學生習慣好轉的方法都可以用,因為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

明確工作量的繁重性。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老師不是輕松了,而是工作量更大了。課前預習一定要分析清課程的知識點、重點、難點,還要把問題用心設計一下,因為這是有的放矢的第一步。課上的巡回指導和提問會讓老師感到勞累。甚至出現被動局面,但必須細心耐心地去做,否則前功盡棄。

教學的道路上有許多阻力和挫折,只要執著地去追求、去探索,就一定會有成功。 

高紅云

[大課題下的小思考 教學論文(人教版七年級必修)]相關文章:

1.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人教版必修四數學課件

4.人教版必修五英語課件

5.蠶寶寶在長大課件

6.七年級地理教學論文

7.七年級語文教學論文

8.七年級數學教學論文

9.七年級美術教學論文

10.中班紙的本領大課件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最新国产精品自在线观看 | 五月天久久综合色午夜影院 | 性色开放主播在线直播 | 日韩专区亚洲精品 | 亚洲影院色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