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春
朱自清
教學設計(A)
教學設想
突出“細”“美”的特點。初進中學的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時常比較粗疏,課文中的細筆細
繪可作為范例,給學生以啟發。對文中的形象美、語言美、結構美、情味美,學生由于年齡
小,不注意體會,適當地點撥、引導,使他們受到美的熏陶。
教師示范,重點講讀一兩段,幫助學生理解描寫的對象,描寫的順序,描寫的方法,描
寫的語言,在這個基礎上,指導學生獨立分析,鍛煉分析能力。
課內閱讀與課外反饋相結合,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啟發想象力。 一、引用名言,導入課文,激發愛美的情懷。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這樣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
發現。”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它不同于巧奪天工的工藝
美,也不同于繞梁三日的音樂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種美的綜合。尤其是我們祖國壯麗的
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地方,展現出不同的風姿。
二、指導自學課文,梳理全文結構。
一提到春,我們眼前就仿佛展現出陽光明媚、東風蕩漾、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就會
覺得有無限的生機,無窮的力量。古往今來,許多文人描繪春天,歌頌春天。朱自清先生的
《春》就寫了許多美麗的景物--山、水、草、樹、花、鳥、風、雨等等。同學們把課文仔細
讀一遍,要求:
1.讀不準的字查字典,弄清字音、字形、字義。
2.把你認為寫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畫出來,體會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3.文中從迎接春天寫到春天的美麗景色,再寫到歌頌春天。讀后分分看,哪幾節寫什
么。
4提出自己閱讀中不能解決的問題。
討論,交流,明確:
水漲(zh ng)剿(ch o)應和
迷藏 )醞釀(y u n ng)暈(y u)
第1節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節描繪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節歌頌春天。(第三段)
三、講讀示范,引導學生領會用詞的準確、生動和抓住景物特征細致描繪的特點。
1.有同學說文章開頭“迎春”寫得很精彩。確實如此。“盼望著,盼望著”,兩個詞疊用,
不僅能生動地表達出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而且把讀者的心“吊”起來,引起共鳴。
“近”用得十分準確,告訴我們春天還未來到。
即使動態助詞,用得也報考究。學生輕聲讀一段,體會四個動態助詞的作用。兩個
“著”,兩個“了”,給我們以非常柔和、親切的感覺。
2.從第2節開始,作者用彩筆描繪春景了,描繪得那么形象,那么優美。同學們朗讀
第2.3、4節,要求讀順暢,讀后:
①按順序說明描寫的對象。
②說說描寫的角度與方法。
③哪些詞用得很有表現力?
同學們交流后,教師講述:
春終于盼來了,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作者先用一句話對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
繪,然后再依次描繪春山、春水、春天的太陽、春草、春樹、春花。
描繪得細。如春草的圖景,寫它旺盛的生命力--“鉆”,對它的色彩--“綠綠的”,
寫它的質感--“嫩嫩的”、“軟綿綿的”,寫它的覆蓋面--“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寫人
在草地上游玩的快樂,寫風的助興。這樣細筆細繪,具體形象,使人有親目所睹和身歷其
境之感。
描繪得立體。如春花的圖景,先寫樹上的繁花似錦,次寫樹中的昆蟲喧鬧,再寫樹下
遍地的野花;寫眼前的花兒爭春,又寫想象中樹上結的果實;寫花的色彩,又寫花的甜味;
明寫野花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暗寫風與太陽。這樣動靜結合、色味結合、虛實結合、高
低結合、明暗結合的描寫,就繪出一幅色彩鮮艷、春意盎然的立體感很強的春花圖,使人
仿佛置身于春花爛漫的美景之中。
描繪方法多樣。用擬人的手法,如“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生動
地刻畫出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的景象,又如“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形
象地寫出了桃花、杏花、梨花爭春的熱鬧場景。寓花樹。萬物以人的表情、動作、感情,生
機更為盎然。用比喻的手法,如“像火”、“像霞”、“像雪”、“像眼睛”、“像星星”,具體生動。
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為鮮明。
描寫的語言優美,極富表現力。選詞準確精當。如“山朗潤起來了”的“朗潤”準確地描
繪出春天山景的特點,明朗、潤澤的樣子。出示月歷上山景的彩色圖片。看外語課發的
《look and say)里第 140幅“hill”這幅畫,體會作者遣詞的功力。又如“花下成于成百的蜜蜂
嗡嗡地鬧著”的“鬧”,小草的“鉆”,野花的“眨呀眨”,能繪聲繪態,刻畫出勃勃生氣。語言
的音韻也很注意,如短句的運用,三個“起來了”的連用,有節奏感,讀起來上口。
綜上所述,要把現實生活的春移到筆下,使義中真正洋溢著在的氣息是很不容易的。
從這三段中我們就可領悟到不少寫作的奧妙。請同學們朗誦、熟讀,咀嚼一下剛才講述的
要點。
四。學生獨立分析,開展評論。
《春》這篇散文廣泛地寫春景,剛剛欣賞了春草圖、春花圖,下面的春風圖、春雨圖、春
天人活動的圖景,請同學們自己賞析。賞析時注意:弄清描寫的順序、角度、方法、語言,
重點分析寫得精彩的一兩個句子,談自己的學習體會。
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后,點撥一二。如:
“吹面不寒楊柳風”引自僧人志南的《絕句》,全詩為:“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落扶我過橋
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引詩句繪春風的柔和。
由風的“撫摸”,引出泥土的氣息,引出草味花香,引出鳥的呼朋引伴,引出輕風流水
的聲音,引出牧童短笛的噴亮聲。重點描繪聲音,烏鳴聲、輕風流水聲、短笛曉亮聲應和
著,譜寫了一首非常動聽的春天交響樂,和諧優美,此起彼落。
抓住“細”和“密”表現春雨的特征。寫雨的形態后,寫雨中景色--雨中屋、雨中樹。
雨中草、雨中人。雨中景是靜的,但靜中又有動,筆筆緊扣春天。“綠得發亮”、“青得通你
的眼”,把樹木、小草經春雨沐浴后的鮮艷色彩描繪得十分逼真。“逼”,把“青”直送到你的
眼前。
寫人,寥寥幾筆,寫出地域、情態、思想,著重在人的思想。“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
在老老小小身上都注滿了活力,應該把全年要做的事及早安排好。
五、齊讀第2至7節,思考回答:
1.作者繪春景按照怎樣的順序?
2.繪景中滲透了怎樣的感情?
討論后明確:
繪景先總寫,后分寫;分寫時由遠而近,由大而小。圍繞“春”寫各種景物,采用模式結
構的方法把各幅圖景組合成篇,猶如長卷,把一幅幅彩色工筆畫逐步展示在人們眼前。
作者繪春天優美之景,抒贊美春天之情,充滿詩情與畫意。
六、朗讀第三段,要求學生說明:
1.這一段的主要內容。
2.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3.這樣結尾與描寫景物時所表露的感情有何聯系?
這部分是歌頌春天。三個比喻有聯系有區別,使春意越來越濃。先喻為小娃娃,強調
一個“新”字;再喻為小姑娘,突出一個“美”字;最后喻為健壯的青年,突出一個“力”字。從
不同角度寫,寫春的成長,領著我們向果實累累的豐收季節走去。
繪春時充滿喜悅與贊美之情,為頌春作了鋪墊。歌頌著天是贊美春天感情的必然發
展。前后的感情是一致的、呼應的。
七。熟讀全文,體會文中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樣的詞句是怎樣有層次地從筆端流淌出
來的。
八、尋找春天,展開想象。
春天本無形、無聲,是“空靈”之物,描寫出春天的形象很不容易。而朱自清先生卻把
春寫活了,寫得有形、有色。有聲。有情,充滿詩情畫意。這是由于:作者對春天元比熱愛,
觀察景物十分精細,運用語言的功夫很深。這些都是我們急需學習的。
現在我們也帶著對春天的熱愛去校園里尋覓春天。看校園秋色,想象著天的美景,口
頭描述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的景象。要求:
分小組進行,互問互答。
指實景,口頭描述春景。
仔細觀察,盡量運用文中的詞句。
對反饋的情況開展評論。
九、仿寫。
仔細觀察秋天是色,用細筆細描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寫一篇短文,題目是《秋天二小
景》。
(于轉)
教學設計(B)
第一課時
一、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和杰出
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樸素,描寫細膩,感情真切,富有自然淳厚的美,讀后令人
回味無窮。他熱愛自然,觀察自然,描繪自然,他的寫景散文,無不寄托著他對大自然的無
限深情。
《春》這篇優美的散文,以生花妙筆,描繪了大地春回、生機勃發的動人景象,贊美春
的活力給人以希望和力量。請聽《春》這篇散文的朗誦錄音,邊聽邊展開聯想和想象,聽后,
談談你的感受。
二、播放《春》這篇散文的朗誦錄音。不要求同學們看課文,可以閉眼靜聽。聽后,二人
小組暢談感受。然后,全班找l--2位同學談聽后的感受。從哪個角度談都可以。
三、默讀課文,在課本上給不會讀的字注音,可根據聽錄音時的記憶,也可查字典。
四、二人小組,每人讀一遍課文,對方邊聽邊校正發音。
五、全班齊讀課文。
六、教師指定一位同學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按下列分工朗讀課文。
第1段:全班齊讀。
第2段:第一小組朗讀(值日小組)。
第3段:第二小組朗讀。
第4段:第三小組朗讀。
第5段:第四小組朗讀。
第6段:第五小組朗讀。
第7段:第六小組朗讀。
第8段:女生朗讀。
第9段:男生朗讀。
第10段:全班齊讀。
二、教師掛出課前繪制好的圖(如下)。
(可以起名為:“孔雀開屏”圖或“傘形花序”圖。)
1.教師課前準備好按照圖上編序號的圓的大小,剪12個圓紙片,在這些紙片上用不同
的顏色(每一個序號一種顏色,共10色)寫上如下的字:
(l)東風來、腳步近
(2)山朗潤、水漲、太陽紅
(3)春草
(4)春花
(5)春風
(6)春雨
(7)迎春
(8)新
(9)美
(l)壯
2.請同學們給課文自然段標序號。然后看圖,對照課文,每一個空白圓里應該填寫什
么字。(可二人小組討論。)
3.教師將12個寫好字的圓紙片,分發給門個兩人小組(每個值日組里2份)。請各組
想~想本組拿到的圓紙片該貼在哪個空白處。
4.請拿到紙片的小組用橡皮泥將本組的圓紙片貼到恰當的空白處。教師指名陸續到臺
前來貼。各組比賽,看哪組貼得準確無誤。如果有的小組貼錯了地方,另一組正確的就貼
在圓圈外,待都貼完,讓學生討論哪個正確,貼錯的一張應貼在什么地方。再進行調整。
三、請同學們根據圖,劃分文章結構(畫在書上)。
教師組織全班討論文章的結構劃分,允許同學有不同意見,只要言之成理,教師應予
以肯定。討論后,請同學們把留轉換成結構提綱,把圓紙片上緊縮的詞語展開,給各部分、
各層次歸納段意,抄寫在筆記本上。同學們的筆記也不可強求一致,只要真正理解了文章
的結構,允許同學們有創造性的歸納整理。教師發現好的,要當堂予以表揚。
四、帶著如下的問題深入閱讀。
1.第一段,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突出了什么?(運用連續反復和擬人的修辭手法,
突出“盼”春。)
2.第二段,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總寫春天,作者著眼于哪些景色的變化?這些景色
的變化給人以怎樣的感受?(運用了似人、排比的修辭手法。總寫春天,作者著眼于山、
水、陽光的變化,山色的朗潤,一是春光明媚,二是山上的植物給山蒙上了淡綠色澤。水漲
起來了,是冰雪融化,水量增大,水流加快,太陽光更加明朗紅潤,從宏觀上感受到大地回
春,生機勃發。)
3.作者從哪些方面描繪春草圖?在詞語的運用上有什么特點?(作者描繪了小草剛剛
長出的情態,用了“偷偷”“鉆”,給人以不知不覺的感覺,又用“嫩嫩”“綠綠”使小草惹人喜
愛,還寫了小草的長勢和生長的面積,用了“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給人以清新悅目之感。
更進一步寫小草的質地,用“軟綿綿”,讓人愿意和它親近,人們在小草上坐著。躺著、打
滾、踢球、跑步,有無限愜意的感受。這段描寫用了較多的疊用的形容詞,對小草喜愛之情
油然而生。
第二課時
4.作者描繪春花圖,抓住了什么特點?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寫春花競相開放,愈
開愈多,愈廣,花色多樣、濃艷,花香帶著甜味。由花聯想到果。用花下的蜜蜂、蝴蝶,反
襯花多、花艷、花香。寫樹花之后寫地上的草花,野花雖然小而疏,卻別有一番情趣,“像
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同樣把人歡喜。本段運用了擬人、排比、比喻、反襯等修辭手
法,把春花寫“活”了,有極強的動感。)
5.春風,最難描繪,作者煙熟地用了觸覺、嗅覺、聽覺,把春風寫得有感有情。請你分
別說說各是怎樣描繪的,你的感受又是怎樣呢?(從觸覺上感受,“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輕柔、溫暖,充滿了愛撫。從嗅覺上感受,新翻的泥土濕潤,青草味清爽,花香,濕潤、清
爽、談香由輕風融在一起。由輕風傳送給人們,又由輕風傳來了烏雞、流水、短笛的和諧悅
耳的樂曲,人們不能不感謝春風帶來的溫馨、柔潤,不能不感謝春風給予的振奮。)
6.作者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點,按什么順序描繪出一幅誘人的春雨圖‘?作者抓住春
雨細密、輕盈、綿長的特點。從靜是寫到動景,由近寫到遠,勾勒出一幅南方傍晚春雨綿綿
的朦朧剪影圖,意境深遠,十分誘人。)
7.作者描繪迎春圖,從哪兒寫起,落在什么地方?(作者由“風箏”寫起,自然引出地上
的孩子。由此擴展到“家家戶戶,老老小小”都歡天喜地地出來迎接春天,感受春意。春天
給人們帶來了希望。此段與盼春呼應,由盼而迎,表達了人們盼春、愛春的心情。>
8.作者贊春,運用了哪幾個比喻,各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點?(像剛落地的娃娃,突出
了“新”,突出了“生長”讓人振奮,給人希望;像小姑娘,突出了“美”,突出了“活”,給人以
美的感受,讓人充滿活力;像健壯的青年,突出了“壯”,突出了“力”,春天使人健壯,給人
以奮進的力量。)
(以上各小題,在學生準備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全班-一討論,或邊朗讀邊討論。)
五、教師指導朗讀。
1.朗讀本文的感情基調,是充滿喜悅和希望。基本語調是輕柔、緩慢,語句清晰、自
然。語音越自然、質樸越好,切忌拿腔拿調。
Z.朗讀的層次要清楚,參考結構分析。三大部分之間,略有較長停頓。在停頓時,做到
音停意不停,語斷情不斷。感情的三個階段是:盼、愛、贊。
3.朗讀時,頭腦中要出現一個一個的圖案,把握住形象的特點。
4.教師指導一位學生(有朗誦基礎的),讓他(她)朗誦成功,其他同學聽教師指導和這
位學生朗讀,從中得到啟發。
六、做文后練習二、三。(當堂做完,當堂討論。)
(家庭作業)
背誦全文。在背誦的基礎上,練習表情朗誦。每個同學把自己的朗誦錄下音來,有條
件的錄下像來,交給教師。教師選擇l--2人的朗誦,在全班播放,請大家評議,以提高
同學的朗誦能力和分析能力。
楊洋
[《春》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2.朱自清《春》教案
3.《春》的優質教案
4.《春》優秀教案
5.《春》教案怎么寫
9.春朱自清電子教案
10.《春》朱自清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