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構建和諧的職高語文課堂
科目:高中語文
【內容提要】
本文主要針對職高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一些弊端,結合自己的嘗試,提出一些教學觀念與方法的改進,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和諧的課堂教學,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教者可通過創設良好的師與生的關系,共建和諧課堂;協調良好的生與生的關系,發展和諧課堂;關注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優化和諧課堂,讓課堂變得更活潑、更自主、更和諧。
【關鍵詞】 語文 課堂教學 師生關系 共建 發展 優化 和諧
【正文】
作為一名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教師,我深有體會。在中等職業教育教學中,語文教學面臨難題,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們的職業學校坐落在鄉鎮,我們職業高中的生源來自農村,小學的教育資源非常貧乏,大部分學生的基礎很差,特別是語文;另一方面,受擇校觀念的影響,大部分成績好的學生去了縣城的中學。職業學校的招生面臨困境,進入我們職業高中的學生大多文化基礎很差,對學習缺乏興趣。所以,職業學校的語文課堂,就成了一個人唱獨角戲的教學,其教學效果是令人沮喪的。面對這種情況,我進行了很多思考與嘗試,在教學中,我采用以下幾種方法營造和諧課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創設良好的師與生的關系,共建和諧課堂
有學者認為:和諧社會是一種有層次的和諧,其核心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即人與人的和睦相處,是保證社會機體協調發展的基礎。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關系如何,便是構成了課堂這個“小社會”能否和諧的主體。
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與人的關系,我認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和諧課堂教學的基礎。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既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前提條件,又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內容和任務。
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之本,尊重學生是師生關系之基。從事教師職業,要達到的最起碼要求就是愛教育事業、愛服務對象、愛學生。有一份調查表明,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教師自己,在對教師素質的重要性進行排位時,都將“愛學生”放在首位。我國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認為,教師沒有愛,就像池塘沒有水;在國外,夸美紐斯主張在“和藹可親和愉快的氣氛中喝下科學的飲料”。眾多教育家都提到師愛的重要性,因此,充滿師愛的課堂才是和諧的課堂。師愛是“泛愛”,而不是“偏愛”,這種愛是無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無論學生的成績優劣、素質的高低、也不論學生家庭的貧富,教師都應一視同仁,堅持平等的原則。師愛是“嚴愛”,而不是“溺愛”,教師的愛應“嚴慈相濟”,這就要求教師態度上和藹嚴肅,行動上細心關懷。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嚴師出高徒”等所謂的教學方法和經驗隨著時代的發展已暴露出他們嚴重的不足。單純強調教師在課堂上的地位、權威以及呆板的課堂紀律已嚴重忽視學生的個性、自我探索和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現代的課堂教學更需要教師放下架子,平等的看待學生,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尊重和信任,教師和學生應該是平等、民主、合作的伙伴關系。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他有自我觀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興趣、愛好、追求和個性等主觀意識。因而學生有一定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的教學活動要始終以學生的發展為起點,以學生的發展為歸宿。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的和諧發展”。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教師是學生學習環境的營造者、學習過程的參與者、問題討論的合作者、學習前進方向的指引者。離開了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不可能自發形成,甚至可能迷失方向。但是,有些老師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隨便拋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去思考、討論幾分鐘,自己則站在講臺上,不參與學生的討論,也不管下面的學生是在討論,還是在說空話,最后自己作一下總結就算完事。體現不出師生的互動與合作,這樣的課堂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傳統的教學觀念是片面強調語文課的工具性,以知識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老師的教替代學生的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將生動活潑的語文教學變成知識的單向灌輸,脫離職校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實際。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說,“教育,應充滿民主精神,教師要重審師生關系,并確立民主師生關系”。新課程標準也提出,“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 ”,在教學中,師生是一種交往過程,教師是學生發展的主動參與者而不是局外人。作為主動參與者,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和諧的。教學中應“以學生發展為本”,教師應從知識的灌輸者轉換為學習的引導者,從課堂的主宰者轉換為平等的交流者。
如授《跨越百年的美麗》時,課堂一開始,我就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1)在人的生命中,你認為哪些東西是美麗的?(2)在你的一生當中,你追求怎樣的人生價值?(3)結合《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談談你對主人公的認識。如居里夫人身上有哪些美?從她身上你受到什么啟發?
課堂上,我讓學生結合這些問題,并閱讀文章后,讓他們暢所欲言。對于學生的不同想法,我并沒有說“好”或“不好”,而是引導他們從居里夫人身上去探索有意義的生命價值與人生追求。我從他們熱情的雙眸中,感受到他們對未來充滿憧憬。
二、改變學生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興趣
職業學校近年來招生面臨壓力與危機,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差異性越來越大,學生入學的起點不高,有不少學生實際上沒有達到小學畢業的合格要求。很多學生語文基礎薄弱,語文素養不高,沒有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托爾斯泰也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 可見,要改變這種學習語文的氛圍,必須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因此,我這樣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1、精心設計導語,創設學生閱讀懸念
導語是一堂課的切入點。精心設計課堂導語,先聲奪人,可以喚起學生強烈的“樂知”、“樂學”的欲望。如教《項鏈》一文時,我這樣設計導語:
“作為年輕的女孩,你們愛漂亮嗎?”;“那你們怎樣追求漂亮呢?買漂亮的衣服或首飾?”;“當沒有購買的經濟能力時,你們會怎樣?通過其它捷徑去購買?走捷徑的結果會怎樣呢?《項鏈》一文就告訴了我們。”
一連串的問題引起學生的回答和極大的興趣 ,并制造了他們閱讀的懸念,他們會帶著問題去閱讀,并能從主人公身上受到啟迪。
2、結合多媒體教學創設情景,引人入勝
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的肌體中歡騰跳躍的時候,知識才會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可以說,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可以激發學生澎湃的情感。而這單憑教師一張嘴兩支粉筆是難以做到的,要結合多媒體教學中的聲音、圖像。
《雨霖鈴》是一首憂傷的離別詞。如何讓學生體味憂傷呢?我利用多媒體設計了這樣一個畫面:在傷感的秋天,一個女子憑窗向遠處佇望,窗外是片片飄飛的落葉,落葉下,一個人孤獨的身影越走越遠。課堂教學時,我展出這幅畫面,引導學生去感受這首詞的意境。接著,我播放了《雨霖鈴》的課文錄音。那聲情并茂的語言,憂傷纏綿的音樂讓課堂充滿了一種濃郁的課堂氣氛。
3、放開手腳,讓學生唱主角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發現過程,能夠同時體驗到發現知識的興奮感和完成任務的自信心,從而使他們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決問題。這樣既可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增強了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如教《鴻門宴》一課時,我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故事比賽和角色扮演,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三、 從應試教育轉為素質教育
由于受以前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教學過分重視知識理論的學習,而忽視了學生動手動口能力的培養。以素質教育為課堂教學中心,全面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質,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圍繞語文學科的素質教育突出了一個核心、三項具體任務,以及實現目標的兩個途徑。一個核心是提高全面素質。三項具體任務是:○1、使學生鞏固和擴展必需的語文基礎知識,提高語文能力(包括讀寫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以及養成自學和運用語文的良好習慣);○2、提高他們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進行優秀文化的熏陶,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包括文學素養、審美素養)、政治素養和健全人格的素養。至于實現兩個目標的途徑,那就是課內、外的教學活動。根據中學語文教學的這些性質、任務,《大綱》還特別強調要貫徹“注意基礎,強化能力,突出重點,學以致用”的原則。對此,我們中學語文教師必須予以充分的重視。語文的基本屬性是社交工具性,語文課的基本任務就是通過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的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利用語言和文字作為工具去獲取和傳遞信息,從而發展自己,貢獻社會。因此,語文課在實施素質教育時,必須以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的教學為核心。如課堂教學結合學生的口語訓練、演講比賽、辯論比賽、寫作訓練來提高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
以上三點是我多年來在中等職業語文教學中的一些體會與嘗試。
【參考書目】
1、《葉圣陶論語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6年)
2、《張志公文集》(語文教學論集) 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1年1月
3、《語文教學技能訓練》 韓雪屏 王松泉 王相文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7月
4、《中學語文教學法》 王世堪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 5月
5、《教學藝術論新編 》 王松泉 董百志主編 海南出版社 200
閆保國
[淺談如何構建和諧的職高語文課堂(人教版高一上冊)]相關文章:
7.職高期末個人總結
8.關于職高周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