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中國大教育家陶行知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學校的教研主題同樣在強調認知過程而非結果。基于這樣的理念,我開始關注學生對知識的形成過程的參與、經歷、體驗和探索。因而也就有了《鄧稼先》這一節打破常規的課堂教學,更有了學生課堂上的大膽質疑。
《鄧稼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傳記,這篇課文所承載的教學使命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讓學生通過此文的認識,了解鄧稼先,感受其人格魅力;二是了解課文中學習傳記文寫法特點。這堂課一開始,我就把學生分成了若干學習小組,然后以競賽的形式組織學習。首先以“我所了解的鄧稼行”為話題,讓學生交流課前所搜集的有關“鄧稼先”生平資料。教室里一下子熱鬧起來,同學們紛紛拿出自己的通過各種渠道得來的材料在組內交流、篩選、豐富和集中,最后,再派代表在全班發言。一輪交流下來,雖然課文未學,可鄧稼先的形象已基本半滿。我對同學們在第一輪活動中的表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順勢提出問題:“那么課文是從哪些角度來介紹鄧稼先的呢?”以此引導大家進入第二的學習:研讀課文。這一輪我把主題定為“比比誰聰明”并建議學生在讀課文時可以在文章的寫作方法、人物特點、詞語運用等各個方面發揮自己的感悟能力,領悟文章的妙處,或質疑,然后小組討論交流。特別強調能感悟多少說多少,發現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誰發現的得多,看誰的思維最敏捷。同學們都熱情高漲,教室里顯現積極參與,主動思考,熱烈交流的景象,學生的精力都高度凝聚到對課文的理解感悟這一教學重點上來。
思考時,同學們神情專注,或在字里行間圈圈畫畫,或在文中作旁注;交流時,各組同學都爭先發言,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暢談的聲音一組高過一組,唇槍舌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學生的思維被喚醒,被激活了。課堂教學發生了質的變化,學生再也不是被動接受教師奉送的真理了,而是用自己的頭腦去探索真理,去發現真理。
小組討論后,同學們在班級范圍內的自由發言,自由提問更是精彩。
生:“本文寫的是人物傳記,為什么開篇要概述一百年的屈辱歷史。”
生:“用廣闊的社會大背景烘托人物高尚的風范,將鄧稼先的貢獻與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更突出他的意義與價值。”
……
他們的回答,同學們給以熱烈的掌聲。有了小組討論做基礎,同學們的感受見解更具代表性,提出的問題也更深刻、典型。但這些問題基本上是稍加引導就都被學生解決了。就在這一輪學習進入尾聲時,一名叫劉慧的同學忽然提出這樣的問題:“老師,前面的同學說寫奧本海默是為了突出鄧稼先的人格魅力,您也是這么認為的嗎?可我不贊成他們的觀點。”她的話音一落,滿場嘩然。有的說:“已經定論的問題,還要推翻,純粹是個人英雄主義。”有的說:“老師都已贊同的觀點,她還有疑問,給道她比老師強?”聽到這些議論,這位同學臉有些發紅,顯得很委屈。出現這咱情況是我始料不及的,雖然以往也有過熱烈的辯論,激烈的爭論,但那都僅限于學生之間,對教師的觀點表示質疑這還是首例。我感到教師的尊嚴受到沖擊,但“構建民主的師生關系”的教育理念馬上喚醒了我,我等學生們的辨論稍一緩和,我走到了劉紅的身邊,輕聲的對她說:“你有勇氣反駁老師的觀點,老師真為你感到驕傲,能把你的觀點具體的和同學們說一說嗎?”我話給了她很大的鼓勵,她站起來陳述了自己的觀點:“我認為在鄧稼先與奧本海默的對比中,并不能突出鄧稼先的人格魅力,相反,二者相比,我更欣賞奧本海默,他敢于指正別人的錯誤,雖令人難堪,但卻把真理帶給了別人。”這個道理似是而非,但卻馬上就有了擁護者。一位名叫許研的同學也附和道:“對呀,如果僅僅為了照顧別人的尊嚴,而讓不完美的報告繼續下去,那不是讓更多的人走彎路嗎?”這兩位同學都是班級學生上的“權威”,她倆的合力使課堂形勢驟然逆轉,一部分學生開始“倒戈”,其余的也無力反駁,只是用期待的目光望著我。我穩定了一下情緒,首先對這兩位同學的質疑精神給予了肯定,并號召大家為她倆熱烈鼓掌,掌聲過后,我的思路基本清晰。我在黑板上分別寫下鄧稼先和奧本海默的名字,然后讓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二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進一步引導:“二者的性格特點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同學們很快就找到了二得的同,并明確了原因:與他們各自生長的社會背景不可分。我因勢利導:“同學們,那么你們現在結合此部分結尾,作者對二人評價,再說一說作者寫奧本海默的目的是什么呢?”我的話音剛落,最先提問的劉慧同學站起來說:“老師,我明白了,作者將奧本海默與鄧稼先做對比,并不是想告訴讀者誰好誰好不好,而只是說明只有中國這樣的社會背景才能孕育鄧稼先這樣品格的人,反之只有鄧稼先這樣的人才能適應中國社會的需要,從而說明了鄧稼先將個人生命奉獻給祖國的必然性。”大家對她的回答都熱烈的響應,我也為她報以掌聲。
總結收獲時,一名同學的總結讓我感觸頗深,她說:“這節課我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通過參與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習的興趣,提高了思維能力,學會了求知,學會了做人。”她所說的不正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畢生追求嗎?
反思與自評:這次教學由于采用了小組討論、競賽等形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大大引發了學生潛在的創造動因,創設了有利于個性發展的情境,使得課堂變成了學生思維訓練的場所。葉圣陶說過:“語文教育在基本訓練中,最重要的還是思維的訓練。”而思維的訓練關鍵是喚醒、激勵和鼓舞,面對學生對自己的質疑,我一開始還有引起不習慣,但我及時控制了自己的情緒,以嶄新的師生關系去聆聽學生的觀點,肯定了學生的成就保護了學生的求知熱情和創新精神,不僅化被動為主動,使學生的想法得到了正確的引導,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且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教學效果。陶行知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只有學會學習,才能應用所的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進而構建新的知識。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使每一位學生都充分參與課堂活動,真正成為課堂主人。這次教學,使學生對課本上的知識不教自明,也訓練了他們發散思維和創造思維的能力,而成功的關鍵來源于過程和方法。
追憶
[收獲在過程和方法中 (人教版)]相關文章:
1.教案活動過程
2.開學的收獲日記
3.軍訓收獲日記
4.軍訓的收獲日記
5.收獲日記3篇
6.文秘實習收獲
10.用過程怎么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