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發布時間:2016-3-2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在我們祖國這塊神奇的大地上,積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遺產,宮殿園林,亭臺樓閣比比皆是。在眾多的人文景觀中,“中國古代四大名樓”,因其精美的建筑流傳千古,更因名人的游歷題詩而具有了特殊的含義。

那么有誰知道“中國古代四大名樓”呢?

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蓬萊閣

《登岳陽樓》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黃鶴樓》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蓬萊閣》清陳葆光

直上蓬萊閣,人間第一樓。

云山千里目,海島四時秋。

《滕王閣名聯》

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氣蒸,攬天下風光,堪稱獨步;

崔顥詩,范相記,王勃序,兩樓一閣,數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滕王閣介紹

滕王閣因滕王李元嬰得名。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驕奢淫逸,品行不端,毫無政績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畫蝴蝶,很有藝術才情。他修建滕王閣,也是為了歌舞享樂的需要。這座江南名樓建于唐朝繁盛時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閣序》而很快出名。韓愈在《新修滕王閣記》中說:“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又名《滕王閣詩序》《宴滕王閣序》。

作者介紹

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龍門人(今山西河津人),6歲善文辭,構思無滯,詞情英邁。9歲鑒賞力超群,得顏師古注《漢書》,讀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史載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道祥贊為神童,并向朝廷表薦,而王勃對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歲時就做了沛王李賢征的王府侍讀。(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大約做王府侍讀一年多的時候,他因為“戲為《檄英王雞》”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這時他很失落,隨即出游巴蜀。到他22歲時,他好容易又得補為虢州參軍,可是又因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輒殺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災難,可是,他的父親王福畤卻因此而受到牽連,被貶為交趾令(今越南河內)。

大約26歲時,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親,沒想到在渡海時溺水,最后驚悸而死。

綜觀王勃的一生,我們首先嘆其英年早逝。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內心應當是時有不平,或者憤怒悲涼,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著自己能夠大展鴻圖。

作序的背景

就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親的途中,即其臨死前的兩個多月,適逢九月重陽之日,王勃途經洪州(現在的江西南昌),正趕上洪州都督閻某人重修了江南名樓滕王閣而于閣上歡宴群僚和賓客,借以標榜政績。王勃面臨那“仙之人兮列如麻”的場面怎么能不感慨萬千?當時,他孤身作客,形單影只,內心戚戚,自然是感到壓抑而難以興奮,如果能夠讓他一吐胸懷,或許他會欣然命筆的。而事實正是如此,《新唐書文藝傳》記載,都督閻某人他還有一個目的,想借此機會在眾賓面前夸贊他的女婿,于是,事先讓他的女婿寫好一篇序文,到時候只要當著眾人的面寫出來就可以了。在宴會上,閻某人準備了紙筆,遍請眾客,別人當然不敢,也不好剝閻某人的面子,可是,當請到王勃的時候,王勃神情自若,并沒有推辭,而是當眾寫了起來。據說,他當時可是把都督閻某人惹惱了,致使閻某人拂袖而去。

“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及以紙筆巡讓賓客,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第一報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談。”又報云“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唐摭言》(卷五)

那么,王勃的文章到底好在哪兒呢?

情辭并茂是這篇文章的流傳久遠的根本原因

文體知識

是寫在文章前面的文字,用于說明書籍寫作或出版的意圖、宗旨、過程、編排體例等內容。由作者本人寫,也可由他人代寫。

駢文

駢文是魏晉以后出現的一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

駢文本義即是對偶文的意思,是從中國古代文章中的一種修辭手法演變來的。駢文多以四、六字句為主,兼以雜言,所以后來也稱駢文為“四六文”。

駢文的主要特點是1)講求對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2)平仄相對,音律和諧。3)多用典故,講究藻飾。

文章結構

全文是典型的辭賦體結構,可以明顯劃分為“景”與“情”兩大板塊:從秋之美景到人之心境的觸景生情。七個段緊扣文題展開。

秋之美景

人之心境

第一部分(1-1)

古今變遷: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空間之雄:星分翼軫……控蠻荊而引甌越雄州霧列臺隍枕夷夏之交

人物之盛:物華天寶……徐孺下陳蕃之榻俊彩星馳賓主盡東南之美

主賓盛宴:都督閻公之雅望……躬逢勝餞

1)作者是如何寫洪州的地理風貌的?突出了什么特點?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歷史久遠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界域遼闊。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地勢宏偉

2)作者怎樣寫參加宴會的人物,照應了前文的哪個詞語?

明確:作者在寫參加宴席人物時,用了“雅望”“懿范”“勝友”“高朋”“騰蛟起鳳”“紫電清霜”等詞語,極盡人物的文韜武略,照應了前文的“俊采”一詞。

3)文章開始不寫樓臺,不寫宴會,而先寫地勢與人物,這樣寫有何好處?

明確:文章借用鋪陳的手法,歷敘界域之大,地勢之雄,物產豐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樂的氛圍、宴會的高雅,同時也緊扣照應了題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小結:本段略寫洪州的地理風貌,極寫滕王閣的無限壯美,和周圍環境的超凡脫俗,以及閣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這樣寫,既初步寫出了滕王閣的不同凡響,又為后文詳寫做好了鋪墊。

第二部分(2-3)

交代時間: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描繪秋景: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赴閣途中:儼驂鯡于上路……得仙人之舊館

樓閣四周山水:層巒聳翠……列岡巒之體勢

登閣遠眺所見:披繡闥……聲斷衡陽之浦

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1)第二段意思: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景觀。筆觸轉細,漸入佳境,讓人賞心悅目。

(1.第一句:交代時令(三秋時節)。

(2.第二句:寫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個六字句,寫來賓駕御名車駿馬,造訪滕王閣之情景。

(4.第四句:用四個四字句,寫滕王閣的自然環境和氣勢。

(5.第五句:“四六”句對“四六”句,描寫滕王閣所處山水形勝之地。

秋水秋色:時維九月……煙光凝而暮山紫。

來閣過程:儼驂騑于上路……得仙人之舊館。

閣之所在:層巒聳翠……即岡巒之體勢

2)第三段意思:近距離地開始了窮微盡妙、繪聲繪色的描寫,進一步寫滕王閣環境之美,將滕王閣及周圍景色推上美的極致。

(1.第一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寫出登閣的情景,抒發喜悅之情。兩個六字句,寫登高望遠所見山川之美,虛實結合。

(2.第二句:極寫人煙之盛,舸艦之多,表現富庶祥和。

(3.第三句:轉寫自然景物,描繪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是千古絕唱之句,把對滕王閣景物描寫推向高潮。

(6.第五句:敘寫生活之樂,候鳥之樂,將各具情趣的社會與自然融為一體。

遠望之景(披繡闥,俯雕甍)

山川之美: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盱其駭矚。

人煙之盛: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

雨后天晴:云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人鳥共樂: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第三部分(4-5)

贊美與會者:遙襟俯暢……二難并

由宴會引出感慨:窮睇眄于中天……識盈虛之有數

抒發身世之感:望長安于日下……奉宣室以何年

引用典故抒懷:嗚呼……豈乏明時

勉勵自己守節不變:所賴君子安貧……豈效窮途之哭

 

言自己雖時運不濟,但因之自勉,從消沉中振起,理想、志節不變

1)典故理解:(此兩段十五個典故,參看注釋理解其作用及表現意義)

2)分析第四段內容:

(1.第一句:過渡,由登覽之樂到宴會之樂。

(2.第二句:寫管弦之盛,歌聲之美。

(3.第三句:鋪敘歡飲娛樂的場景,用典故暗示宴會的豪華,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由喜悅漸生悲慨。

(5.第五句:把視野擴展到宴會外--為下面抒情張本。

(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嘆宇宙之大,二是感嘆人生無常。

(7.第七句:是虛寫,運用了雙關的手法,有日落,云海想到長安和東北的吳會。

(8.第八句:由宇宙的廣漠襯托人生之渺小,從而引發感慨。

(9.一問一答,流露出懷才不遇的心緒,充滿了自我悲傷的情調。

(10.最后兩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懷,寫自己報國無路,濟世無門,言辭哀婉。

小結:本段集中筆墨,描寫和渲染閣中氣氛,贊美文人雅士們的氣概和風采。

3)分析第五段內容:

(1.寫馮唐、李廣的目的是什么?--寬慰包括自己在內的失意之人。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觀的句子是哪幾句?--“老當益壯……青云之志。”

(3.引用了哪兩個典故,表現了作者樂觀開朗的情懷?-“酌貪泉……猶歡。”

(4.寫孟嘗、阮籍的人生觀的目的是什么?--反襯自己堅定的意志。

小結:本段筆鋒陡轉,由盛贊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轉為慨嘆人世艱難仕途崎嶇,大發懷才不遇之感慨,為自己也為別的文人被壓抑被埋沒深鳴不平。

第四部分(6-7)

寫自己報國無門之情懷:勃------慕宗愨之長風

寫路過滕王閣的原因及與會的喜悅:舍簪笏于百齡------喜托龍門

借典故表明自己愿意作詩:楊意不逢------奏流水以何慚

再贊盛會表作序旨意:嗚呼------各傾陸海云爾

滕王閣詩:滕王高臨江渚------檻外長江空自流

《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 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 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 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弟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

詩篇翻譯

高高的滕王閣靠著江邊,佩玉、鸞鈴鳴響的豪華歌舞已經停止了。

早上,畫棟飛上了南浦的云;黃昏,珠簾卷入了西山的雨。

閑云的影子映在江水中,時日悠悠不盡;風物更換季節,星座與轉移方位,度過幾個春秋。

高閣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欄桿外的長江空自流淌不息。

《滕王閣》作者站在高閣之上,俯仰觀察遠近景物,興起天地滄桑、人世無常之感;表現了詩人珍惜光陰,胸懷功名,感慨時世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問題探究

1)情感變化

登臨之樂(風景美)

遙襟逸興(過渡)

宴會之樂

管弦之盛歌聲之美

宴會豪華人物高雅(四美具、二難并)

窮睇眄|極娛游(過渡)

人生之感

天地之大宇宙無窮

人生無常懷才不遇

 

2)第4.5段作者抒發的感慨

歡飲之樂;

對宇宙無窮的感慨;

對人生無常的感嘆;

為自己懷才不遇而悲傷;

認識現實后的自我安慰;

對理想人格境界的追求;

豁達樂觀的情懷。

3)討論:怎樣看待王勃的思想感情?

聯系際遇。不遇之悲,是對社會(“盛世”)現實的控訴和揭露。既表現出嗟悲嘆老的傷感和見機知命的消極;又表示自己壯懷白首不移。

失意的悲哀--對時代的抨擊;

寫積極的壯懷--表現出一種用世的樂觀。

語言揣摩

1)“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評析:

  作者善用靈活多變的筆法描寫山容水態,表現樓臺壯觀,從而把讀者帶人身臨其境的審美境地。“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寫出了色彩變化之美。這兩句不囿于靜止的畫面色彩,而著力表現水光山色的色彩變幻: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紫色。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

  運用:

  (翻譯)蓄積的雨水已經消盡,潭水寒冷而清澈,煙光霧氣凝結傍晚的山巒呈現出紫色。

2)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評析:

  這一句更是寫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該兩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如“潦水”對“寒潭”,“煙光”對“暮山”,“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

  運用:

  (翻譯)落霞與孤獨的野鴨一起飛翔,秋天的江水和遼闊的天空渾然一色。

3)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評析:

  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義的警語。歷來有志之士對自己的理想總是能盡量克服一切困難執著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當中也不消沉放棄。東漢馬援云:“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王勃在此化用,強調“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王勃此時懷才不遇,仍有這般情懷,確實難能可貴。

  句中“老當益壯”“白首之心”“窮且益堅”“青云之志”現均可作成語使用。

  運用:

  人老了應當更有壯志,哪能在白發蒼蒼之時改變自己的追求?處境艱難更應當堅強,不能放棄遠大崇高的志向。

 

[《滕王閣序》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相關文章:

1.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人教版必修四數學課件

4.高一必修四數學教案

5.高一數學必修四1.5教案

6.高二語文必修3諸子喻山水教案

7.滕王閣序課件教案

8.滕王閣序簡單教案

9.滕王閣序并詩教案

10.滕王閣序教案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天天在线视频精品分类 | 婷婷精品视频亚洲 | 五月天婷婷丁香综合播播 |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视观看 | 亚洲高潮痉挛中文字幕 | 日本乱中文字幕在线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