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本在質疑中回歸讓個性在創造中飛揚--我教《人是什么》 (人教版高三上冊)

發布時間:2016-5-10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人是什么》是人教版第五冊第一單元的一篇哲理論文,文章從頭至尾閃耀著深刻富有啟發性的哲思,引導著我們對人生的認識與思索。而本單元的重點是“讀思結合”,培養學生的“質疑思辨”能力,質疑無疑是教給學生學會鉆研課文的方法,使他們有意識地靈活地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努力理解新的,還不能充分理解的課文。當然語文閱讀的目的不僅僅是理解,更在于在理解的基礎上創造,語文學習是極具個性的行為,作為閱讀文本的主體應該有自己的感受與獨特體驗,教師應尊重這些寶貴的閱讀感受和體驗并恰當進行引導,鼓勵學生在理解與體驗的基礎上創造自己個性化作品。我教《人是什么》這篇課文時就圍繞質疑和創造展開課堂教學。

首先來說說如何引導學生在質疑中回歸文本的。

我告訴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去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整理歸納主要的問題。后來我把學生的主要問題展示出來,發現這些問題實際上就是文章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針對文章主題、結構、蘊涵哲理的關鍵語句等。

一  質疑文題  明確主題

問題主要有:文章的題目為“人是什么”可是作者似乎無意給人下定義,倒是提出人是由三個部分組成,這樣合適嗎?

探討解疑:有人認為“人是什么”這個題目不太合適,這要看文章的主要內容,首先我們看文章開門見山地提出“人是什么”的問題,然后引用科學家愛因斯坦,文學家雨果、歌德的話和哲學家加繆、康德的看法,指出對于這個問題,不同的人的回答迥然不同,雨果把人看成是判了死刑的罪人,加繆把人看成是終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歌德說自己的一生只是辛苦地工作,在此作者意味深長地說“讀者,這就是人哪!”, 康德認為人就是不斷地進行創造性的工作,愛因斯坦說有合理的事情做,工作和生活就有奇異的色彩。他們的回答都是積極的,且和我國古代哲學家孔子的“生無所息”見解一致。這就表明無論是西方人還是東方人,無論是科學家、文學家還是哲學家,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即人是應該不斷地工作的,應該是“生無所息”的。而作者特別肯定了孔子的觀點“不妨賦予生無所息這句格言以嶄新的含義,寫在我們的旗幟上”,之后作者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人是由對往事的追憶、對現時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憧憬三部分組成。

也就是說作者并不是要生物學或社會學的角度來回答“人是什么”的問題,給人下定義,而是從哲學的角度來闡述“人是什么”的,回答人生是什么,意義何在的。

教師引導:說哲學有點深奧,不如我們結合文章內容來換個題目來理解文章,“人是什么”更明白易懂的表達方式有哪些?簡單說理由。

明確人生的意義 人的價值  如何實現人生的意義?  人生是什么?

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人?(文中結尾有“把握不了現時的人是一個不成其為人的人,是一個喪失了自我的人”這句話可以印證,其實不正是說人是什么嗎?這是文章中心所在)

標題“人是什么”,好像是要給“人”下定義,其實是論述人生的意義。

以題換題其實是理解文章中心的好方法,也讓學生明白文題要體現文章中心和重點的取題方法,讓學生理解了文章題目的含蓄深刻的寓意。隨著理解的深入,學生終于撥開迷霧,明確了文章的主題。

二   質疑結構  明晰思路

問題1  如果說文章第一部分在評論中外文學家哲學家關于“人是什么”的回答第二部分提出自己的對人生的看法,那兩個部分的內在聯系是什么,第二部分是不是可以獨立成文呢?

問題2 第二部分提出“人是由對往事的追憶、對現時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憧憬三部分組成”,可后面的內容卻是按回憶、未來、現時的順序來寫的,這樣安排前后就不一致了,為什么呢?

而且作者說:“構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對現實的把握”可說現時這個部分的篇幅卻并不多,反而在回憶、未來部分花了很多筆墨?作者好像并沒有突出重點呢?

引導解疑: 前半部分主要在說在論證人是什么,即人是應該不斷地工作的,應該是“生無所息”的。那么第二部分有沒有再次提到人是“生無所息”呢?文中我們發現“的確,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滿足的,是不斷地追求,是追求的過程。”這句話在說生無所息的含義,而仔細閱讀第二部分后我們還發現有這樣一句話“不斷追求、充滿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說的‘生無所息’的生活強者”,這一處論述,與前文遙相呼應,這不正是兩部分間絕妙的契合嗎?至此我們可以作出結論,前后兩部分有著內在的聯系,可以說前部分告訴讀者人應該是“生無所息”的,后面深入闡述怎樣的人才是“生無所息”的,如何做才是“生無所息”的體現呢?原來作者是按照這一思路來寫作的,只有仔細閱讀文本才能找到合理的解釋,很多問題的答案其實就隱藏在文本中。所以在質疑中我們仍然要回歸文本。

關于第二個問題我讓學生按照回歸文本的方法,努力在文章中尋找依據。

把握現時無疑是人生最為重要的部分,如何把握現時呢?作者說“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時!彼砸欢ㄒ日f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前文花了很多筆墨論證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的意義,有了這些鋪墊才使后面的論證水到渠成,又簡潔有力。這樣做也可以說是為了突出重點,我們知道其實強調的也不一定要寫得多啊!把重點的放到最后其實也能給人以深刻印象。隨著疑問的解決,文章的思路就不那么亂了,我們終于看到一個十分清晰的思維過程:

人是什么   人應該是生無所息的

怎樣成為“生無所息”的強者?   回憶往事

                    憧憬未來

                              把握現時

為什么把握現時對人生最重要?

①偉大志向造就偉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現時為必要的前提。

②把握不了現時的人是一個不成其為人的人,是一個喪失了自我的人。

如何把握現時?   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

為什么?   回憶往事--得到快樂,增強信心,瞻望未來,彌補不足

            憧憬未來--給人希望、信心、動力

從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文章的寫法可以很靈活,可以根據具體的需要加以變動。對讀者來說閱讀文章時要認真分析文本,因為很多疑問可以通過仔細閱讀來解決。問題從文中來,回到文中去,這就完成了文本的回歸。

三  質疑關鍵語句  明白哲理

從文學的角度看本文的哲理名言、古詩名句、名人名言俯拾即是,再加上作者自身雋永的生命感言,像我們在人生道路點點星光指引我們的前進,又像我們在廣闊森林中能聞到的縷縷清香給我們美的享受。

學習語文當然不能缺少對語言的品味,只要把全文的帶有哲理性的語言搞清楚,也就真正理解了課文。但這些語句因為蘊涵著深刻哲理而成為理解課文內容的一個障礙,為此更需要學生主動的質疑思辨去明白其中的哲理。以下幾個是多數學生難以理解的語句:

1.“一個人很難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義的,當然也就不應當以此去打擾別人!--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明確 愛因斯坦所說的“意義”,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意義”,是一個很深邃的概念。這種意義是“一個人很難知道”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只有科學才能揭示人生的意義,科學發展到今天,盡管已經大大推進了人類的認識,但是遠遠談不上窮盡了對事物的認識;另一方面,一個人掌握人類認識的成果又是極其有限的。因此,“一個人很難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么是有意義的”。

這里所說的“打擾”,也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打擾”。生活中什么是有意義的,既然誰都很難知道,你非要別人回答這個問題,就為難別人,就是“打擾別人”了。

2.“苦和甜”不是主觀的感覺和感受嗎?為什么說“來自外界”?

明確“來自”說的是來源。苦和甜的來源是在外界。有苦的東西和甜的東西,才能引起人們苦和甜的感覺和體驗。

3為什么說“追憶往事就其本質來說,也是一種幻想,一種‘白日夢’”?為什么說“白日夢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實現”? 

明確這里所說的“本質”,應該從“現實性”“物質性”上來理解,往事已逝,其現實性、物質性已經消失,回憶中的世界,雖然過去存在過,但是現在并不存在,是虛幻的,所以說也是一種幻想,一種“白日夢”。舉個例子來說,魯迅回憶童年在百草園玩耍的情景,寫作之時,不也是一場“白日夢”嗎?這樣的回憶不也是寄托著一種愿望,不也是這種愿望的實現嗎?

 4.為什么說對未來懷有希望“是一個人生命力旺盛的標志之一”? 

明確 青年時代生命力旺盛,對未來充滿希望,一個人到了垂死的時候,就沒有未來,沒有希望,可見對未來懷有希望是一個人生命力旺盛的標志之一。同是老人,有的不懷什么希望,有的還是充滿希望,表明他們的生命力有很大差別。 

學生的質疑過程,其實是自己主動學習課文,主動思考難點的過程,通過這種方式來組織教學就能夠又快又準的了解學生的情況,做到有的放矢。在這一環節中我著力引導學生去回歸文本,質疑是學生重新閱讀文本的一種方法,因為探討解疑也終究要回到文本中去的。

再來說說引導學生創造。

有了對課本一定深度的理解的基礎, 加上文章中關于人生的一些見解喚醒了學生對人生的一些獨特體驗,每個人的人生軌跡的不同,他們對人生的態度認識都是不同的,如對待回憶的態度,在閱讀中很多人認同作者關于回憶的一些論斷,也有些同學有自己的理解等。學生有了體驗,創作的欲望便呼之欲出了,于是我加以鼓勵并相機引導:相信大家讀了這篇文章后一定受到很大啟發,也有自己獨特的感悟,就讓我們用格言的形式來書寫自己對文章對人生的感受吧。

于是學生開始靜靜的思考,仿佛都變成了哲學家。以下選取了一些學生的創作:

生1 讀了《人是什么》我猛然醒悟,以前覺得學習多么艱苦,曾想過放棄,現在終于明白人生在于不斷的努力追求的過程,無論遇到什么困苦想到先哲的生無所息,想到人生的短暫,就感覺渾身是力了。

生2 與其憂傷的回憶過去,不如快樂的憧憬未來。

生3 當美好的過去已成回憶,我們的生命就不再寂寞不再空虛。

生4 我們都應該有自己的目標,不要因為別人看重那些東西把它們設定為自己的目標。

生5人是在的與失中尋找平衡的矛盾體。

生6 我們人生中那些充滿荊棘的道路會一直延伸到開滿鮮花的領獎臺,但只有堅持到最后才能采擷到美麗的鮮花。

生7 曾經在迷茫中苦苦尋覓,曾經在失敗中痛哭流涕,曾經在嘲笑中失去自信,我知道我最需要的是堅守自我。

生8我們的青春是一只在大海中前行的小船,有流逝的傷感,有夢想的船帆,我們更需要用力揮動現時的雙槳,讓青春不斷前行。

教學后記 

學起于疑,思源于疑。有疑問就有思維的活動,作為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疑問,在教學活動中抓住重點的疑問組織探討,對于學生的疑問可事先設想,不強求也不可能將所有學生的疑問逐一拿來探討。也不必強求質疑,否則學生容易鉆牛角尖,告訴他們質疑的目的不是挑錯,而是更深刻的理解課文。現代文的閱讀要培養學生回歸文本的意識①,盡量“疑從文中來,回到文中去”的回歸文本意識,用文本理解文本,用感悟加深理解。

對于十六七歲的高中生來說對人生也許還沒有很深刻的認識,但都有一些感性的體驗,看到那些也許并不成熟卻張揚個青春個性的“格言”我為之感動,學生真切的自我體驗是不容忽視的,作為教師要給予恰當的鼓勵與引導,讓他們從自發感悟狀態逐漸走向自覺創作狀態,當然這還需要長期的文學積累和感悟。語文課上如果能讓學生通過質疑的方法研讀文本,能讓學生體會到創造的快樂,這對語文教師來說也是莫大的欣慰。

參考文獻

①施海剛 《試論“讀”的要義》 語文教學之友 2007年總第308期

 

肖黎蓉

[讓文本在質疑中回歸讓個性在創造中飛揚--我教《人是什么》 (人教版高三上冊)]相關文章:

1.自我介紹中如何展現個性

2.柒個我中好臺詞

3.柒個我中莫曉俊的臺詞

4. 高三勵志文章:在追悔中奮起

5.戳中淚點的微信qq傷感個性簽名

6.柒個我中崔皓月的臺詞

7.柒個我中崔浩月的臺詞

8.人教版英語八上冊教案

9.用心創造有個性的求職信范文

10.高三物理上冊期中試題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色婷婷免费精品视频 | 亚洲精品成AV人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综合 |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aⅴ专区 三级网站免在线看 | 自拍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