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詩歌鑒賞主觀表述題答案的擬制是制約考生得分的一個“瓶頸”。要突破這一“瓶頸”,首先得明白“瓶頸”是怎樣形成的,然后因“病”施治。下面以2005年高考語文四川考生在考場上的答題實例來分析之。
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雨后池上 劉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
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1)簡析這首詩是怎樣表現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靜的。(2分)
(2)試從“靜”與“動”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6分)
第(1)小題從局部考查對詩歌句意的理解。第(2)小題命題非常標準,答題角度(從“靜”與“動”的角度)限制明確,要求具體(“賞析”)。
答這一個題的要求是在讀懂的基礎上,用清晰、準確地語言表述出來。其表述思路是:怎樣寫“靜”--怎樣寫“動”--怎樣體現“動靜結合”。三個要點答到一個給2分,缺乏分析扣2分,存在其他問題酌情扣分。中學語文在線(www.ywzx8.com)
【參考答案】一、二兩句以“水面平”、“明鏡”、“照檐楹”等寫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靜態。三、四兩句用“忽起”、“垂楊舞”及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上發出的“萬點”聲響等,表現了雨后池上的一種動態之美。詩既寫出了靜態,又寫出了動態,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圖。
考生在考場上所犯的毛病主要有:
一、未說行話
【例1】這首詩先從首聯、頷聯描寫池塘水面的靜,用它像一面鏡子能照出檐楹來表現,而頸聯、尾聯則是通過一陣東風吹來,吹動楊柳舞動,水面泛起波紋來描寫它的動,全詩形成了一種靜中之美、動中之麗的圖畫。
【病癥】該考生答題思路清晰,但偏偏沒有點出“動靜結合”的術語。
【并發癥】常識錯誤(絕句沒有“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之分,單獨一個句子也不成“聯”)。
【得分】4分。
【例2】水面的波光粼粼、魚翔淺底,正是微風拂動吹起的朵朵漣漪,明鏡一般可照射出檐楹的影子,由下及上,由上到下地寫到東風垂楊舞,風過池面,荷心聲音起伏,更勾畫出一幅靜謐的池塘與大自然風聲結合的畫面,擬人、比喻使畫面美麗動人。
【病癥】該考生在表述第二、三個要點時,沒有明確點出“動”和“動靜結合”。
【并發癥】無中生有(“魚翔淺底”)
【得分】2分
【例3】一池塘水,平若明鏡,倒映出岸邊的檐楹,明凈而恬淡。微風忽起,吹皺平靜的水面,岸邊垂楊隨風起舞。池水、垂楊、荷心相映成趣。
【病癥】該考生對這首詩的理解比較正確,語言表述較生動(如“平若明鏡”、“明凈而恬淡”、“相映成趣”),但沒有點出“動”、“動靜結合”。
【得分】3分。
【處方】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行話”。“行話”就是專業術語,詩歌鑒賞也有一些專業術語。說“外行話”是解答詩歌鑒賞主觀表述題的大忌。表現手法方面的術語主要有“動靜結合”、“以動襯靜”、“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語言評價方面的主要有“激越高亢”、“清婉秀麗”、“平實質樸”、“含蓄雋永”、“清新雅致”、“形象生動”、“絢麗飄逸”、“粗獷豪放”、“纏綿哀怨”、“含蓄蘊藉”、“悲愴幽怨”、“用語華麗,極盡鋪陳之能事”、“用語平易,含義雋永”等;意境及思想感情方面的主要有“壓抑”、“沉郁”、“歡快”、“雄闊”、“委婉”、“含蓄”、“空靈”、“直率”、“自然”、“風趣”、“平淡”和“雄壯激越”、“嬌美秀麗”、“婉轉纏綿”、“蒼涼悲愴”、“凄涼冷清”、“明麗清新”、“平和恬淡”等,此外思想感情有時還有層次,主要術語有“層層拓展、深入”、“感情漸起波瀾”等等。
日常學習和應試復習中,要逐個理解這些術語的基本含義和典型例子,答題時要恰當運用相關術語。
二、堆砌術語
【例4】詩中是先靜后動,第一句先寫出雨后的池如鏡面一樣平靜,后又說東風吹起楊舞,雨點落在荷葉上的景象。詩人主要使用的是借景抒情、借動抒情,通過平實質樸的語言,描繪出歡快的、平和恬淡的畫面。
【病癥】該考生答題思路清晰,但在答第三個要點時堆砌了“借景抒情”、“借動抒情”、“平實質樸”、“歡快”、“平和恬淡”等五個術語,卻偏偏沒有寫到“動靜結合”。
【得分】5分
【處方】堆砌術語的考生已經具有“術語意識”或者“專業意識”,但是對相關的術語并不真正理解。考生沒有真正理解這首詩所用的表現手法究竟是什么,希圖“廣種薄收”。不過,堆砌術語者往往會撿到一些便宜,因為閱卷老師閱卷時是看點子給分,只要你答到要點就給分,一般不會倒扣分。
三、常識錯誤
【例5】詩第一句寫池塘水平如鏡,是從“靜”寫,第二句寫東風吹起垂楊和荷花,是寫“動”,整首詩動靜結合,相得益彰,表現雨后池塘上的清新閑適。
【病癥】該考生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即關于詩歌句數的劃分。按照該考生的理解,這首詩一共只有兩句。這種錯誤太明顯。
【最后得分】5分。
【例6】全詩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描寫了雨后池上的清幽、平靜。上闕從靜的角度來直接描寫池塘水面的平靜,也寫出作者的幽思之情,更為下文寫作作鋪墊。下闕以動襯靜,從側面寫出雨后池上的幽靜,也表現出作者悠閑自在的情趣。
【病癥】該生錯誤地將詩歌的層次稱呼為“上闋”、“下闋”(“闕”為錯別字)。但 “總-分”結構的答題思路值得肯定。
【得分】5分。
【處方】文學常識、文體常識,是語文學習中最基礎的知識,是不需要花多少時間就能掌握的知識。如果因這個原因而被扣分,實在太不應該,所以平時要細心一點,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四、無中生有
【例7】雨后,到處空氣清新,水面上的葉子更加蒼翠,池塘里的水也更綠了,偶爾也能見幾只小魚兒自由自在的游來游去,當一陣微風吹過,水面上泛起粼粼微波,一排接著一排涌向池邊,回擊在池中,形成回環往復的波浪。
【病癥】該考生的答案中憑空冒出了“幾只小魚兒”,還有“回環往復的波浪”。雖然鑒賞應允許讀者創造性地理解,但高考詩歌鑒賞更主要屬于“還原性鑒賞”,即盡可能還原詩歌的原貌,“理解作者的理解”,這是由現實條件下的統一考試的特性所決定了的。
【得分】2分。
【例8】雨后池上,因能使明月照下檐楹,故而靜。但“東風忽來”,吹動了池邊的垂楊,就像月下仙子在跳舞,因此有“動”,二者聯系起來就似池中荷心的配角,但荷花是數不盡的,茫茫一片,才顯得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病癥】該考生答題思路較清晰,但對詩歌第二句意思的理解有誤,將原詩句“淡磨明鏡照檐楹”理解為“使明月照下檐楹”,即使是筆誤,將“明月”寫成“明鏡”,理解也是錯誤的,原詩句的意思是平靜的湖面像一面明鏡可以映照出岸邊的檐楹,而不是真正有一面明鏡。這兩種情況都屬于“無中生有”。
【得分】5分。
【處方】[例7]和[例8]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無中生有”。[例7]含有創造性閱讀的成分,[例8]屬于理解偏差。因此,應該分別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或明白統一考試的特性,或認真理解詩句的基本意思。
五、問牛答馬
【例9】這首詩以池塘的靜和楊柳舞動之間的對比手法,更襯托池塘的靜來表現詩的主旨和意境,表現詩人的心情,以物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病癥】該考生沒有細讀題干中的要求,自顧自地從“對比”、“情與景”的角度作答。看來,該生對詩歌鑒賞術語是有一定的了解,但對這些術語并不真正理解,或者說是因為審題不細心導致出現了這種錯誤。
【得分】2分。
【例10】像鏡子一樣的水面,沒有一點漣漪,叫人心情平復;而東風一起,倒垂的楊柳隨風飄舞,使人心情愉快。作者都是以輕松的心情書寫此詩的。
【病癥】該考生將答題點聚焦于作者的心情--“心情平復”、“心情愉快”、“輕松的心情”,偏偏沒有點到“動”與“靜”。
【得分】2分。
【處方】對此病癥,首先需要的是踏踏實實的學習態度,平時馬虎,考場就會出差錯;答題時,一定要認真審題,弄清命題人要求自己回答什么,從哪個角度去回答,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六、要點殘缺
【例11】這首詩動靜結合,以動襯靜,表現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靜,烘托出恬靜淡雅的氛圍。全詩的主旋律是靜,寫“動”是烘托池塘的靜,并且洋溢出一派生機勃勃的萬物復蘇的景象,動靜結合,妙不可言!中學語文在線(www.ywzx8.com)
【病癥】該考生實際上只答了一個要點--“動靜結合”,而缺“怎樣寫靜”、“怎樣寫動”兩個要點。
【得分】2分。
【例12】前兩句寫靜,后兩句寫動。寫出了小雨時節的氣氛,對東風吹垂楊,以擬人的平淡來描寫,文中也用了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春色。
【病癥】該考生缺“動靜結合”的要點。
【得分】3分。
【例13】前兩句寫水平如鏡,用比喻手法寫出雨后池水的靜;后兩句寫風起垂楊舞,以擬人手法寫動。“荷心萬點聲”更表現出風吹過水面的點點風光,以青蛙的叫聲襯托出池塘的靜。
【病癥】該考生缺“動靜結合”的要點。
【得分】4分。
【例14】“靜”:以“明鏡”作喻寫出池塘的平靜;“動”:以“萬點聲”的形象動態寫出池塘的動。作者以“動”和“靜”來寫出自己內心的心緒,突出文意,表達了作者心緒不定。靜是閑靜淡雅,動是豪邁壯闊,說明作者的遠大抱負。
【病癥】該考生缺“動靜結合”的要點。
【得分】4分。
【處方】在高考命題中,主觀表述題分值的分布并不是隨意的,而往往是根據答案要點來給分的;高考閱卷時的通行規則是“靠點給分”,答到一個要點給一個要點的分。所以,在復習應考中要在動筆前想清楚答案應有幾個要點,每個要點的內容是什么,可以自己先給自己的答案試著評一下分。從命題人、閱卷人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答案要點是否齊全。
七、過度詮釋
【例15】以“平”寫出水面的靜,寫出詩人的內心向往,不愿再涉入官場。以“垂柳”寫出動態,忽來的東風擾亂心緒,但還是不愿放棄其心中向往。
【病癥】該考生脫離詩歌文本,毫無根據地得出詩人“不愿再涉入官場”又“不愿放棄其心中向往”的結論。
【得分】2分。
【例16】本詩中作者以水平如鏡描繪了祖國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又以東風舞楊柳、荷心萬點聲表達了自己心中的豪情壯志。
【病癥】該考生竟然從水平如鏡看到了“祖國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從“東風舞楊柳、荷心萬點聲”體會到了作者心中的“豪情壯志”。同時未用術語、缺“動靜結合”要點
【得分】2分。
【例17】前一句從靜態寫出雨后水面平靜,靜得照出了檐楹,表現詩人的心情很靜;后一句從動態寫出風起垂楊舞,荷花在點頭的聲音,表現出詩人的煩燥不安。
【病癥】該考生竟從“風起垂楊舞”、“荷心萬點聲”領悟到詩人的“煩燥不安”。
同時缺“動靜結合”的要點。
【得分】3分。
【例18】作者先用比喻的手法將池塘水面比成一面明鏡,接著又寫到忽然一陣風吹過,垂下的楊柳開始舞動,水面的荷花又發出“萬點聲”,給人以動態的感覺。這樣以動襯靜,動靜結合,使詩歌更生動,表現了一幅優美的畫面,也體現了作者早已心如止水,厭倦了戰爭,希望過上平靜的生活。
【病癥】該考生答題思路清晰、要點齊全,但卻毫無根據地得出作者“心如止水,厭倦了戰爭,希望過上平靜的生活”的結論。
【得分】5分。
【處方】對文學文本(包括詩歌)的解讀,可以是多元(多個角度、多個方向)的,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個文學文本正是由于有了讀者的積極參與,才產生了其思想的、精神的、審美的價值。但這種多元理解是有基本傾向的,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不會變成堂吉訶德,不會變成賈寶玉。如果你眼中的哈姆雷特變成了唐吉訶德、賈寶玉,那就是過度詮釋。
過度詮釋,又可稱為“妄想狂式的詮釋”。判斷某種詮釋是否“過度”的原則是:沒有比此更加簡單的解釋、要與別的根據相吻合。
在詩歌鑒賞中,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也可以是多元的,但必須緊貼詩歌文本(包括詩前小序、詩后注釋),無論什么樣的理解,得出的結論必須是有根據的,即必須能夠說出哪些詩句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支撐這個結論;這個結論是否是從該詩歌文本出發的最簡潔經濟的理解。
八、缺乏分析
【例19】“靜”時明月倒映水中,如明鏡一般清晰,“動”者,微風吹動,楊柳在池塘兩岸迎風飄動。本詩通過一靜一動,動靜結合,更顯出雨后池塘的美麗。
【病癥】該考生答題思路清晰、要點齊全,但對第一、二個要點缺乏分析。第一個要點中應該指出水平如鏡能夠映照出岸邊的“檐楹”;第二個要點中還應該指出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上發出的“萬點”聲響。
【得分】4分。中學語文在線(www.ywzx8.com)
學生做閱讀分析主觀表述題,往往缺乏分析,或者不知道怎樣分析。高考中,學生閱讀分析主觀表述題的答案,如果只有要點,沒有具體分析,只能得一半的分。
【小竅門】將自己的理解和引用原文詞語結合起來。
A.善于使用引號,把段落“砍”成句,把句“砍”成一個個詞語。B.引用關鍵詞語組織答案。不要怕別人說“使用解剖刀”,問題的關鍵在于整體閱讀并不排斥分析,沒有分析的整體閱讀是囫圇吞棗。
【附】考場滿分答案
【例20】本詩可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生動地將雨后池塘形象逼真地展觀在讀者眼前。所謂“動”則主要是“雨”和東風忽起致使其飄舞的垂楊;“靜”則是指平靜的水面,能夠映照出岸邊的檐楹,一切都顯得清新爽人,安靜祥和。爾后的一股東風吹動池邊的楊柳,將柳枝上的雨點刷落進鏡面一般的水中,形成一點一點的小水浪,為平靜的水面、靜謐的環境平添了一分生機。動與靜的有機結合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使該詩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精妙,清新怡人,讓人神往,讓人充滿希望。 (6分)
【例21】雨后的池塘水面平靜,如明亮的鏡子,映照著塘邊的檐楹,忽然一陣東風吹過,垂柳翩翩起舞,塘內的荷花也發出輕輕的聲響。此詩用動靜結合的手法描寫了一幅雨后池塘的畫面,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
亮亮
[古代詩歌鑒賞 備課資料(語文版高三)]相關文章:
2.古代詩歌鑒賞的方法總結
8.愛國古代詩歌
10.高三音樂備課組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