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法一、孫中山依靠黑幫,流氓成性
孫中山曾經加入洪門,并被封為“洪棍”,而哥老會、三合會等幫派更曾經公推孫中山為會長。除孫外,其它革命黨人也紛紛加入洪門等幫派,有的成為了幫派領導核心。
商榷:這并不能簡單推斷出孫中山“流氓成性”。
首先,以廣東會黨頭目鄭士良為例,他與孫中山暢談革命“一聞而悅服”,便對孫中山表示:“我雖是三合會的頭目,但我近來想,非有新思想的人不能成大事,所以我想找一個這樣的人。我覺得你是這樣的人,便跟著你來了。”
認可、接納、服從革命黨人的心態,促進了會黨行為的改變,部分會黨“其宗旨始不過反清復明,自孫逸仙變化其思想,易而為近世之革命黨”。雖不無夸張,也確有其情。 …[詳細]
其次,初創革命勢力在其弱小時,借用“會黨”“幫派”甚至“黑幫”力量的情況十分常見。所謂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如果沒有哥老會的幫助,怎么可能順利發起?而“若沒有四川保路同志會的起義,武昌革命或者要遲一年半載”。對比來看,在“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與“安源罷工”等事件中,黑幫的行蹤也一直影影綽綽…… …[詳細]
說法二、孫中山勾結日本人,賣國賊
關于孫中山曾試圖用租讓中國滿州地區權益或提供其他特權的辦法,來換取日本軍閥或財閥援助中國革命的情況,許多年前日本學者就先后撰文加以披露。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商榷:孫中山和日本人談條件,是不是賣國賊呢?還是需要理性分析--
首先,人們以為要愛國,就要口號喊得震天響,行動做到最激烈,對外若有絲毫妥協退讓,就是大逆不道,必誅之討之,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腳。殊不知,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黨,恐怕沒有哪一個不曾接受過外國的幫助,沒有哪一個能夠在對外問題上真正做到徹底清白的。
其次,在孫中山所處的歷史環境中,同其他人一樣,孫不可能有一以貫之的明確的主權和領土概念。何況清王朝簽訂不平等條約,相當一部分就是清王朝缺乏主權領土意識,害怕麻煩,主動放棄的結果,“堂堂國家之代表清廷上下尚且如此認識,一個單槍匹馬,一意以整個國家為敵的造反者,又如何會為自己的革命設定不切實際的斗爭目標呢? ”…[詳細]
說法三、孫中山“排滿”,搞民族主義
作為孫中山提出的革命任務,以及同盟會的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一直被認為是民族主義的標志,并且常被評論者認為充斥著血腥味道。
商榷:實際上,孫中山講得很清楚,不是單純反滿,是反滿族統治者而不是全體滿洲人。對于滿洲人,他們也可以參加革命民主派。
其次,沒有反滿口號難以動員群眾。因為當時老百姓對滿洲貴族特別憤恨,人們有切身之痛。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不要說當時的老百姓,就是東京的留學生也不是完全理解。因此,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樣的革命口號便出臺了。…[詳細]
說法四、孫中山是“孫大炮”,大言無實
孫大炮,是孫中山早期的外號,隨著起義的次次失敗,孫的諾言無一兌現,“孫大炮”已經不是玩笑了,它代表著某種人品上的信用不良。
商榷:的確,孫中山的道德存疵是十分明顯的。
但如果不是“孫大炮”一次又一次跌倒爬起,恬著臉四處化緣繼續掙扎,革命事業又將安在?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了10次武裝起義,倘若沒有孫大炮一次次“空放”,沒有“黃花崗72烈士”鮮血流淌,武昌第一槍響又將安在?…[詳細]
先行者總是要被嘲笑和被誤解的,他們與這個時代不是相見恨晚,而是相見恨早。…[詳細]
說法五、孫中山要求黨員宣誓效忠,家長式統治
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要黨員向他個人宣誓效忠,并按指印,實行家長式統治。當時反對者甚多(如黃興)。至今尚有人借此認為孫中山實際上是個獨裁者。
商榷:然而,“國民黨以數十萬黨員,實行二次革命,不匝月而先后敗亡,實在是團體龐大,份子復雜,意志不一所致。”國民黨松懈無力,中華革命黨要強化紀律、加強戰斗力,這肯定是正確舉動。
其次,孫中山認為黃興“不入會”是適宜的,對此他“甚滿足”。黃興不愿加入中華革命黨,表面上是“反對寫誓約、打指模,宣誓服從孫中山個人”,但“實際上是對二次革命失敗原因的總結意見不同與對孫個人不滿”。后來,“黨內同志為使黃興加入中華革命黨設想了變通辦法,黃興也同意,但為其他人所反對,黃興終未加入。”…[詳細]
孫中山不當“小人”又如何?
假若李鴻章當初接見了孫中山……
沒錯,孫中山為目的不擇手段
縱觀以上幾點人們詬病孫中山之處,即便再怎樣講“不管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都會給人以“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感覺。
沒錯,為了革命,為了奪取政權,為了政治理想,孫中山在許多方面的確“不擇手段”,其行事的確很“小人”。
但面對時局,“小人”以外的道路都走不通
孫中山一開始是不“小人”的,反而很溫和,很通人情。他曾經上書李鴻章,呼吁維新改革,卻沒有等來李中堂的回復。此后,孫中山自說自話--
“知和平手段無可復施……不得不稍易以強迫。”從此,孫文成了職業革命家。
當一個社會廣泛的存在小人式的壓迫,被壓迫者有三種選擇--1、小人式的反抗(像孫中山這樣);2、君子式的反抗(像甘地那樣);3、不反抗,逆來順受做奴才。
要求人們做君子式的反抗可不太容易,因為“他對你小人,你對他君子”,這需要高風亮節的人格,甘地不是被稱為“圣雄”嗎,也就是說“圣人”才能做到。要求人們做奴才也不容易,因為沒有人想做奴才,更不該做奴才。…[詳細]
這就需要問問那些生活在20世紀初的中國人們,他們到底是愿意做不斷期望不斷失望的“圣人”,還是愿意做逆來順受的“奴才”,還是愿意出去拼個魚死網破,哪怕日后被稱為“小人”?
孫中山們并未打斷改革
改革派們都被“老佛爺”騙了
革命與改革:手段有異、目的本同
無論改革派(立憲派)還是革命派,都有同樣的目的:爭取民權,改變政體,實現立憲。正如革命黨人汪東所說“排滿論與政治革命論,皆假定之以為可以救吾國,其性質非有差也。”
兩派的差別只是在實現的手段上:改革派主張實行和平的政治改革,走“君主立憲”的路子,而革命派則主張以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國。
話說回來,如果能夠和平變革就達到政治目的,誰又愿意出去拿命賭明天呢?
面對清廷 改革手段其實無法實現
然而現實往往令人唏噓--
縱觀晚清歷史,每當還有一線希望、還能控制一定局面的時候,清廷總是拒不變化;只到時機已逝、喪失了操控能力的時候,它才匆匆忙忙地被動“變革”。
1904年,日俄兩國在中國東北地區開戰,國危之際,改革派聲勢迅速高漲。
1906年,清政府在派五大臣留洋考察后終于決定“預備立憲”。
1908年,在“若不及早將國是決定……萬一人心不固……臣等不足惜,其如太后、皇上何!”的警告下,老佛爺當即答應宣布立憲年限,隨后《欽定憲法大綱》出臺--
“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用人權……議院不得干預”、“國交之事……不付議院議決”、“凡一切軍事,皆非議院所得干預”、“皇室經費……議院不得置議”。
同時,清政府通知“九年內各事項一律辦齊……頒布憲法”。
立憲派苦等幾年的結果,竟是這樣一紙空文,還要“再等九年”。…[詳細]
最終還是孫中山們倒逼了改革 達到目的
1910年,改革派坐看政府一系列“亡國之舉”實在不忍,轉而向政府請愿上書,而清政府除了提前三年召開國會外,再無任何讓步,反而鎮壓了學生請愿運動。
改革派也終于意識到“全國人心,為之灰冷”、“氣數之窮,豈人力所能挽救,徒勞無益,知者不為”……沒錯,緊接著,辛亥年就到了。
武昌起義后,天下響應革命,當權者終于知道喪失人心之可怕,在不到一個月內連忙炮制出了《十九信條》--
“皇帝之權,以憲法所規定者為限”、“皇位繼承順序,于憲法規定之”、“皇室經費,由國會議決”、“不得以命令代法律”……
這《十九信條》若是在一年前宣布,哪怕是半年前宣布,天下也不會是那個樣子。但一切為時以晚:整整74天后,袁世凱上奏“自古無不亡之國”,又過了27天,隆裕太后帶著清王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在養心殿里,“揮淚對宮娥”。…[詳細]
如果沒有孫中山代表的革命派“小人式反抗”,大清的江山就真的會君主立憲嗎?你信嗎?
“戰士戰死了的時候,蒼蠅們所首先發見的是他的缺點和傷痕……然而,有缺點的戰士終竟是戰士,完美的蒼蠅也終竟不過是蒼蠅”--魯迅
[孫中山為何受人詬病?]相關文章:
1.布衣總統孫中山教案設計
3.年味為何越來越淡
5.問世間信任為何物
6.《故宮為何不積水》閱讀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