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體會散文形神的辯證關系,掌握閱讀散文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鑒賞散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由景入情,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作者熱愛、眷戀故都的美好情感,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1、體會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
2、掌握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難點:鑒賞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教學方法:導學法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 情景導入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嫵媚的,她常給人以艷麗動人的美;夏天常常是熱情的,她常給人以無窮的回味;秋天呢?“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秋日里,毛澤東讀到的是壯麗。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秋風中,杜甫讀到的是悲涼。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讀到的是凄苦。郁達夫呢?我們來看他的散文《故都的秋》。(板書)
二、文本解讀
1、作家作品。
郁達夫(1896-1945),現代作家。浙江省富陽縣人。1913年留學日本,曾廣泛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熏陶。1922年回國從事文藝創作活動,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組織了“創造社”。曾在北大,中山大學等任教。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抗戰爆發積極宣傳抗日。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
短篇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她是一個弱女子》等。散文以游記著稱,情景交融,文筆優美。《達夫全集》《達夫游記》《郁達夫選集》等。
2、寫作背景。郁達夫是個熱忱的愛國主義者,他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活動。1933年4月,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從上海移居杭州。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本文。當時的中國,連年內戰,民不聊生,郁達夫也是居無定所,顛沛留離,飽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寫心中的悲涼,已不是故都賞景的心態,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悟。
三、整體感知
1、學生瀏覽全文,思考:對于北京的秋天,郁達夫持什么樣的感情態度?
明確:贊美、懷念。
2、聽錄音朗讀1、2兩段,思考這兩段寫什么?用什么手法來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用對比的手法寫作者對北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寫出了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表達了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
3、從第3段--11段,作者用記敘和描寫的手法寫了五幅畫面,請同學們一幅一幅來命名,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現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的。
清晨秋景 秋槐落蕊 秋蟬殘鳴 橋頭秋雨 庭院秋果
4、第12段是議論段,可劃分到上一部分中,最后兩段主要寫南國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國之秋,直抒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無比眷戀之情。
四、合作探究
同學們,我們先來看第一幅圖,清晨秋景圖,請 同學朗讀這一段,其他同學思考,作者如何借景抒發清、靜、悲涼之情的?
地點:破屋。--衰敗 滄桑感
時間:早晨。
方式:泡濃茶--清閑 耐人回味
很高很高碧綠的天色 --清爽
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靜謐 清 靜
細數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悠閑
破壁腰 --殘破
靜對牽牛花的藍朵--清冷 安閑 落寞
秋草--蕭索 悲涼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思考:故都秋的景物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紅葉,游人如織的頤和園,作者為什么只選取文中的幾處景物來寫呢?
明確:文章取材主要體現清、靜、悲涼的特點,而香山的紅葉的暖色調,頤和園的喧鬧,與文章的感情基調不相稱。作者在文中選取的幾處景物,能夠表達出他當時的苦悶心情和追求隱逸恬適的生活情趣。
五、小結
郁達夫在本文開頭提到故都的秋具有清、靜、悲涼的特點,我們這節課在“清晨秋景圖”的分析中也理解了故都的秋所具有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我們需要學習作者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六、作業
其他幾幅畫面怎么傳達清、靜、悲涼的特點的,同學們課后討論,我們下節課來分析。
板書:
故都的秋
郁達夫
清 清晨秋景 借
靜 秋槐落蕊 景
悲涼 秋蟬殘鳴 抒
橋頭秋雨 情
庭院秋果
強強
[《故都的秋》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相關文章:
3.《故都的秋》教案
5.故都的秋簡單教案
7.故都的秋微課教案
8.故都的秋獲獎教案
10.故都的秋優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