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體會詩歌的意境和想象,感受詩人博大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2. 理解詩歌中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和寫景、抒情相結合的特點。
3. 詩歌的朗讀。
課時:兩課時。
課型:講讀課。
教學設施:投影
教案設計:張浩然
課前準備:學生預習,掃清文字障礙,朗讀詩歌。
第 一 課 時
教學目標:
1、分析上闋,感受詩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詩人博大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
2、理解寫景、抒情相結合的特點和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上闋的朗讀。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 導入新課
1 引入、顯示課題。
在初一時,我們學過了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在老舍筆下,冬天的濟南是一塊溫晴的寶地。而毛澤東的著名詩篇《沁園春雪》寫的不是某一處的景象,而是整個北國大地的壯麗雪景。其氣勢更磅礴,氣魄更宏大。
2 體裁和題目分析:體裁:詞;沁園春:詞牌;雪:題目。
背景介紹:《沁園春雪》寫于1936年2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全黨的領導地位。毛澤東同志率長征部隊到達陜北之后,領導全黨展開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斗爭。在陜北清澗縣,毛澤東同志曾于一場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欣賞“北國風光”,過后寫下了這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
二 上闋分析。
1. 請一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朗讀。
2. 分析前三句。
(1)這三句在上闋的作用:
要點:總寫了一個壯闊雄奇、玉砌銀裝的冰雪世界。
(2)由此可見上闋的結合特點是什么?先總寫,后分寫。
(3)“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兩句在情態的描寫上有何不同?明確:前者是靜態描寫,后者是動態描寫。
(4)分析分寫部分。
“望”所管轄的句子是哪些?
要點:由“長城內外”到“欲與天公試比高”。也就是說,詩人把自己想像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一樣,站在高山之巔,不畏嚴寒風雪,遠眺北國大地,欣賞北國壯麗雪景。其氣勢可等豪邁。
分析“長城”、“大河”幾句
“惟余莽莽”的意思是:只剩下白茫茫的一遍。
本詞寫黃河與一般表現黃河的作品在情態描寫上有何不同?
要點:一般作品表現黃河的動態,如李白的《將進酒》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而本詞寫的卻是黃河的靜態。
這樣寫“長城”、“大河”表現了什么?要點:描寫了一個視野廣闊,寒威凜烈的冰雪世界。更顯示了作者博大寬闊的胸懷,雄偉曠達的氣魄。
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對偶。
(5)分析描寫群山,高原的幾句。
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對偶、比喻、擬人。
為什么覺得群山像銀蛇在舞動,高原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馳?(學生發揮想象回答) 要點:詩人站在高山之巔極目遠眺,被白雪覆蓋的群山宛延曲折,伸向向遠方,仿佛一條條銀蛇在舞動;一座座披著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馳。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騰壯麗;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潑的氣勢,顯得神采飛揚。加上“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種奮飛的態勢和競爭的活力。這樣浪漫的想象實際上正是以雪壓冬云,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為基礎的。
(6)“長城”、“大河”和群山、高原的描寫,在情態上有何不同?(學生回答后,老師操作電腦顯示)要點:前者靜態、后者寫動態;塑造了一個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的意境。
5、分析最后三句。
(1)“須”的意思是什么?(學生回答后,電腦顯示)
明確:等待
(2)思考:這幾句寫的是否眼前所見實景?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先讓學生發揮想象去體會,回答。)明確:這幾句是從眼前所見展開的想象,是虛寫。展現了一個紅白交映生揮的景象。用了擬人的手法。把紅日映照下的北國河山比作一個紅裝素裹的少女一樣格外艷麗動人。
6 全班朗讀
7 小結:
(1)修辭手法小結:比喻、擬人、對偶等,使描寫更形象生動,更能加強表現效果。
(2)表達方式和內容概括: 要點:描寫與抒情相結合,描繪了北國的壯麗雪景,熱情贊美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抒發了詩人的豪邁情懷。
1. 電腦演示配樂朗頌欣賞。
2. 全班把上闋背誦一次。
預習下闋:1、朗讀這一部分。2、表達方式的特點。3、表達詩人的什么思想感情?4、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第 二 課 時
教學目標
1、分析下闋部分,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和詩歌的主題。2、理解議論抒情相相結合的特點。3、朗讀和背誦。4、練習測試。
教學內容與步驟:
1. 復習舊課。
2. 全班背誦上闋。
3. 分析下闋:
1. 顯示思考題:
思考題內容:
(1)前兩句有什么作用?為什么不用“贊美”而用“折腰”?
(2)“惜”的作用與上闋哪個詞相近?
(3)“文采”、“風騷”、“彎弓射大雕”各指什么?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4)詩人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和對“成吉思汗”的評價態度是否 一樣?分別體現在哪些詞語上?
(5)“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怎樣理解?
(6)這一部分在表態方式上有何特點?“俱往矣”前后有何聯系?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點:
(1)承上啟下,這一過渡使全詞渾然一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給人嚴絲合縫,完整無隙的感受;“折腰”本來是鞠躬、傾倒的意思,這里有贊頌、贊美的意思,而它比“贊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強烈,更能體現出無數英雄為祖國的壯麗山河而傾倒之情。
(2)其作用與上闋的“望”相近,都有領起下文的作用。
(3)“文采”、“風騷”指的是文學才華,這里指的是廣義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彎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4)不同。對前兩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對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諷。這種感情分別體現在“略”、“稍”、“只”等詞上。
(5)“風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當代無產階級革命英雄和廣大的人民群眾。這不但是一種堅強的信心和偉大的抱負,而且是一種昂揚的斗志。抒發了自己作為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壯志和抱負。
(6)議論與抒情相結合。既談古,又論今,把古代與今天作比較。熱情歌頌了無產階級革命英雄和廣大的人民群眾。抒發了詩人作為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壯志和抱負。
4 全班朗讀下闋。
5 背誦下闋。
6 作業:
(1)注音(每空5分)
分(fen)外妖嬈(rao) 稍遜(xun)風騷(sao)
數(shu)風流人物
(2)把下列句的朗讀節奏判斷正確的一項用鼠標拖到括號內( C )(5分)
A.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B.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C.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D.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3)判斷下列語句的修辭手法。(每小題10分)
A比喻 B、對偶 C、擬人 D、夸張、E借代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BC )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AB )
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BE )
(4)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每小題10分) A、對 B、錯
“望”字統領的詩句是由“長城內外”到“分外妖嬈”( B )
“頓失滔滔”一句的重讀應在“頓”( A )
本詞上闋在表達方式上是描寫與議論相結合( B )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是“風流人物”( B ) 備注
教后感:
肖芳
[《沁園春雪》 導學案(人教版九年級)]相關文章:
1.《談中國詩》導學案
9.開學第一課安全教育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