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三冊選了一篇臺灣當代作家琦君的散文《淚珠與珍珠》,與教材配套的參考書將其主題定為“思鄉懷人”。對此,筆者感到困惑,不敢茍同,特作此文以求教于方家。
教參對該文思想意義作了如下闡述(摘錄):
琦君曾說:“來到臺灣,此心如無根的浮萍,沒有了著落,對家鄉的苦念也就與日俱增了。”
她始終沒有離開思鄉懷人之作,而這一點又構成了她寫作的一個重心。
《淚珠與珍珠》就是這樣一篇充滿深情的懷鄉之作。
她以一支生花妙筆傾注滿腔熱情地寫故鄉風情,追憶當年在大陸的逝水年華,尋找那失落的“根”,呈現出豐厚的文化鄉愁。
作者重寫自己的思鄉懷人之情,安排得異常巧妙。她不是直接寫出來的,而是通過馬區夫人的話、冰心的散文、白居易和杜甫的詩自然引出。
……
很顯然,教參的分析,是用作者的一貫主題、整體主題來理解 “這一篇”散文。任何一個作家的創作主題、題材和風格都是多方面的,即便是主題相對集中、題材查對狹窄、風格相對單一的作家,也不會一生只寫一個主題、一類題材和一種風格的作品。琦君固然寫了許多思鄉懷人之作,但不能說她只寫思鄉懷人之作,不能說她的所有作品都是思鄉懷人的主題。所以,分析她的這篇作品,我們還是要把知人論世和緊扣文本這兩種方法聯系起來才行。
本文有沒有表現“思鄉懷人”的思想感情?有。“思想懷人”的感情能不能作為本文主題?不能。本文能集中體現思鄉懷人感情的只有第五段,即海峽兩岸骨肉團聚,相擁而哭一段。但即便這一段,也是為了證明人生體驗越豐富,人生感悟越深刻。至于家國之戀、親人之戀只是引用材料時自然透露出來的情感,非作者用意所在。
下面試對本文思路加以梳理。
(1)馬區夫人的話。“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一開頭部分點題,說明人生體驗越豐富,人生感悟便越深刻,人生憂患經歷得越多,對人世感情就越深厚。這個意思同時也開啟下文,乃是本文總綱、文眼,后文多次呼應。
(2)冰心的妙喻。“雨后青山好像淚洗過的良心”。表面是說明該比喻新奇巧妙,其實是說明少女時代較多關注語言的形式,在描寫方面多了一層領悟,而由于人生體驗的不足,缺少對思想內容(此處即指“良心”)的深刻感悟。“不知愁的少女,最喜歡的總是寫淚與愁的詩”,明確指出對愁的體驗和感悟不足。
(3)白居易詩。雖說作者“喜歡顛來倒去地背”,也只是注重比喻的巧妙而已,忽略了人生體驗的真摯深刻。
(4)杜甫詩。通過老師的指導,說明同是寫愁,杜詩比白詩更寫實,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這里,“寫實”是指直接描寫現實;“深刻沉痛”是指對人生現實感悟的深度更高;杜詩反面勸人收淚,正因其飽經憂患,理解了天地無情,人生命運的殘酷,反而對人生感情愈加深厚,正是悲到極至,溫厚到極至,雖技巧不如白詩花哨,卻實在更質樸老道,故而“境界尤高“了。
(5)眼淚橫流。作者分析了眼淚橫流的原因--老人的臉滿布皺紋,淚水便沿著皺紋橫流,也借老師的話,肯定作者人生體驗加深,也含蓄指出學生體驗不足,感悟還不夠深刻,不能感受同身受地體會到“老淚橫流”的悲傷。
(6)海峽骨肉團聚,相擁而哭。說明了人生必于憂患備嘗之余,才能體會杜老“眼枯見骨”的哀痛。“如今”二字說明作者此時也不再是少女而是古稀老人了,已經飽嘗人生憂患,故而能體會到那種數十年后相聚之喜、廬墓難尋之悲、鄉鄰罹難之嘆。
(7)眼枯的悲哀。老年人眼枯,不得不借助人造淚滋潤眼球。作者借此感嘆:“欲思老淚縱橫而不可得,真是可悲。”這既呼應了杜詩“眼枯即見骨”,又反襯少年輕易流淚的幼稚,更體現了人生體驗之深,知道應當珍惜眼淚,“收汝淚縱橫”了。
(8)用淚沖沙。兒子冥頑不靈,理解不了父親話里的雙關意味,以為真有沙子,他不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正說明小孩人生體驗之不足,人生感悟很淺,眼不夠“清明”。作者緊接著議論,“沙子進入眼睛,非要淚水才能把它沖洗出來,難怪奧爾珂德說‘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了”,正說明,一個人經歷足夠的憂患,能使人生感悟更深刻,認識能力大大提高。
(9)天使的眼淚。“玫瑰花瓣上顫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淚嗎?”只是想象美,形式上的花哨,而非人生體驗的深刻。而天使的眼淚,落入牡蠣體內,牡蠣排除體內沙子,形成珍珠,這既是呼應“用淚沖沙,眼愈益清明”的意思,又說明經過艱苦奮斗,會迎來璀璨的成功。這里不但完整點題--“淚珠與珍珠”,而且說明,人生體驗深,人生感悟深,以至于形成珍珠。
(10)觀音流淚。觀音流淚,是為世人負擔痛苦與罪孽,是為蕓蕓眾生而流,體現了佛的慈悲。這里,人生體驗和感悟又超越了個人,更加博大。如果前文主要是說“眼益清明” --即認識更深刻的話,顯然,這里又多了一層“心更溫厚” --即對人世感情更加深厚的意思了。“
(11)耶酥滴血。耶酥為背負人間罪惡,釘死在十字架上。耶酥體驗到的,何止是個人的憂患?更是整個人間的憂患。而且,他不光是體驗,還為救贖人類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比起觀音來,既設身處地地體驗到了人類的憂患,又超越了普通人,用生命去表達對人類的感情,所以他的體驗最深,感悟最深,對人類的感情最純。不但如此,他還感化了信徒,使信徒的心靈被凈化。最后,作者再次呼應開頭--“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
可見,全文以開頭馬區夫人的話--“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 --為總綱,為主旨,為線索,巧妙引用詩文、典故、現實事例,說明了人生體驗越多,對事物認識就越深刻,對事物感情就越溫厚的道理。再簡化點,即體驗決定認識和情感,憂患提升人生境界,這才是全文的主題。
從標題來看,“眼淚與珍珠”,這里,“眼淚”就是指人生體驗,特別是各種憂患,“珍珠”就是指人成熟了的思想情感、提升了的精神境界、實現了自我價值的人生。這個標題已經明確揭示了主題,正說明了人生體驗,特別是各種憂患對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人格的磨練,只有體驗足夠豐富博大,思想情感才會足夠成熟深沉。
總之,無論是從思路、標題、主旨句來說,還是從每則材料的具體內涵及其內在的邏輯聯系來說,把《淚珠與珍珠》的主題理解為“思鄉懷人”都是偏頗的,而應該理解為:闡明“體驗決定認識和情感,憂患提升人生境界”的道理。
丁洪
[《淚珠與珍珠》的主題是思鄉懷人嗎? (人教版高二)]相關文章:
10.高二人教版《長恨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