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三百》:即《詩經》。《詩經》在先秦時不稱“經”,而是稱“詩”或“詩三百”,如《論語》引《詩》評《詩》即是如此。《詩經》本有305篇,舉其整數,故稱“詩三百”。西漢初成為官學,被尊為經,始稱《詩經》,后世也有沿稱“詩三百”的。
2、風雅頌:是《詩經》的三個組成部分,也是根據地域和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風也叫國風,是帶有諸侯各國地方特色的樂歌,共有十五國風,160篇,多是民歌,少數是貴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區的樂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會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個人抒情之作。雅詩中也有部分民歌。
頌是王室宗廟祭祀或舉行重大典禮時的樂歌,分周頌、魯頌、商頌三頌,共40篇。
3、四家詩:指漢初出現的傳授《詩經》的齊、魯、韓、毛四家詩。
前三家屬“今文詩”,西漢時立于學官,分別亡于三國、西晉和宋時。
《毛詩》屬“古文詩”,東漢時立于學官,訓詁多用《爾雅》,事實多本《左傳》,流傳至今。
4、毛傳鄭箋:漢代毛亨、毛萇為《詩經》所作的注解名為《毛詩故訓傳》,簡稱“毛詩”。東漢鄭玄又為“毛詩”作箋注,名為《毛詩傳箋》,簡稱“鄭箋”。
5、賦比興:《詩經》常用的三種藝術表現手法。賦指的是鋪陳直敘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擬。興即托物起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類的依據及其各自的含義是什么?
一. 是依據音樂的不同來分類。
二. “風”是指各地不同的音樂。“雅”是雅正之聲,指周王朝京畿地區的音樂。雅又分為小雅、大雅,也是緣于音樂的不同。“頌”是宗廟祭祀用的舞曲。
簡述《七月》的內容梗概。
一.《七月》這首詩敘說農夫一年四季無休無止的辛苦勞作。
二.全詩八章,大體依照春耕、蠶桑、收割、打獵、修繕房屋和年關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鋪直敘一年四季適應不同節候的各種勞作,也反映了農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況,有較大的史料價值。
試述《詩經》最具影響的兩類作品--情愛詩和社會政治詩的內容。
社會政治詩的內容:
A.下層人民抨擊政治的詩:
一. 表達下層人民對統治者的諷刺和對治國政策的批評,形象生動,情感濃郁。
1、 揭露宮闈丑行,如《邶風新臺》
2、 對于貴族統治者的荒淫無恥,人民極度憤慨,予以嚴厲批評,如《墉風相鼠》
二. 反映當時繁重的徭役給人民帶來苦難,抒發憤怨情緒。如《邶風擊鼓》、《王風君子于役》
三. 對剝削現象表示不滿。如《魏風伐檀》《魏風碩鼠》
B.官吏對政治表達不滿的詩如《邶風北門》
C.抒發生活郁懣和人生憂傷的詩。如《王風黍離》
D.稱頌執政者的詩
情愛詩的內容:
A. 歌詠美麗的愛情,反映出周人生活的一個側面。如《鄭風溱洧》寫男女自由表達愛情;《邶風靜女》詩風溫文典雅。
B. 《詩經》中還有許多抒寫婚姻生活的詩。如《周南桃夭》。
C. 還有一些詩,在歌唱婚戀愛情的同時,也反映著某些相關的社會問題。如《鄭風將仲子》
分析《詩經》史詩重要篇章的藝術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詩的主要內容)
《大雅》五篇史詩包括:《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
一. 敘述了周人之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滅商的一些史跡和傳說。
二. 有選擇地描繪具體的事件,從而歌頌先祖的功勛,抒發了周民對先王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三. 周人史詩還有先祖神話的記述,如《生民》寫始祖后稷的出生。
四. 總結歷史教訓,提出了治國思想,也是周人史詩的主要內容。
論述《詩經》的主要文學成就。
一.抒情與寫實的統一
《詩經》305篇,基本是抒情詩和敘事詩,而以抒情詩占多數,真實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敘事,是《詩經》在藝術表現上的一個重要特點。
首先,作者所抒發的情感是真實的。如:《伐檀》、《碩鼠》一類地位不平等和不勞而獲現象表示不滿的詩;又如情愛詩《氓》。
其次,作者抒發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如《關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游哉,輾轉反側”
再次,敘事詩的詩作中也包含著作者的情感。如《七月》敘述農夫一年四季辛勤繁忙的勞作,內心卻涌動著一股濃郁的不平之氣。
二.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方式
1.賦是《詩經》運用最多的表現方式。它可以是直接敘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畫描寫,還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敘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畫描寫如:《溱洧》以春日為背景,繼而特寫一對戀人相約游玩的對話,最后又轉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戲熱鬧場面的描寫。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會政治詩、情愛詩都是如此。
2.比,一般說就是比喻。
A.修辭意義的手法,詩經中最常見的一種情形,如《衛風碩人》中連用六個比喻描摹衛莊公夫人莊姜的美麗。
B.另一種情形是整首詩用比,如《魏風碩鼠》等。
3.興,就是起興或發端,一般處在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位置。興與詩歌情思相關時,一般會起到烘托或與詩歌意義發生某種聯系的作用,起到起韻的作用。
A.興與詩歌情思相關,如《關雎》的起興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鳥和和鳴,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興與詩歌情思不相關的,如《唐風山有樞》
三.形式和語言方面的幾個特點
1.重復復沓的結構形式。
A.字詞隨變而意義相同,如《關雎》。《詩經》中這類同義復沓的重章之歌較多,其回環往復的詠唱,加強了抒情效果。
B.改變字詞后使詩章間形成意義上的層遞關系,如《黍離》。
2.語言上,《詩經》以四言為基本句式,但又參差變化,比較靈活,如《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節奏鮮明,音韻諧恰,有天然的音樂美感。詞匯豐富、大量的雙聲迭韻的連綿詞和迭字,增加了詩歌的韻律美。
結合具體作品說明賦、比、興的含義。
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為“六詩”或“六義。
1.賦是《詩經》中運用最多的表現方式。它可以是直接敘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畫描寫,還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敘事的如:《七月》
B.直接刻畫描寫如:《溱洧》以春日為背景,繼而特寫一對戀人相約游玩的對話,最后又轉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戲熱鬧場面的描寫。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會政治詩、情愛詩都是如此。
2.比,一般說就是比喻。
A.修辭意義的手法,詩經中最常見的一種情形,如《衛風碩人》中連用六個比喻描摹衛莊公夫人莊姜的美麗。
B.另一種情形是整首詩用比,如《魏風碩鼠》等。
3.興,就是起興或發端,一般處在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位置。興與詩歌情思相關時,一般會起到烘托或與詩歌意義發生某種聯系的作用,起到起韻的作用。
A.興與詩歌情思相關,如《關雎》的起興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鳥和和鳴,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B.興與詩歌情思不相關的,如《唐風山有樞》
簡述《詩經》對后代文學的影響。隱藏參考答案
參考答案:《詩經》對后代文學的影響非常深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它開創了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其“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創作精神,啟發和推動了后世作家密切關注現實、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如漢樂府民歌作家、建安詩人、陳子昂、杜甫、新樂府運動諸詩人等的樂府作品,都是對這種創作精神的直接繼承。其次,它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為后世文學的創作提供了成功的藝術借鑒。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達愛憎的手法,漢樂府民歌中的寓言擬物詩,阮籍的《詠懷》,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風》,李商隱的《錦瑟》,陸游的《卜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戲中的美刺諷喻作品,無不是對《詩經》比興手法的繼承發展,以至形成了我國文學韻味悠長、含蓄蘊藉的民族特色。至于其賦的手法,對后世文學也有頗深遠的影響。賦體文學是由它直接發展而來的。此外,詩歌、詞、戲曲、小說中亦有很多作品糅進了賦的手法。再次,它確立了民間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詩經》中的詩歌絕大部分是民歌,樸素清新,生動活潑,和諧自然,給后世文人學習民間文學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從文學史發展看,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常常是先從民間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發展。歷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過向民間文學學習,豐富自己的創作。向民間文學學習,這是我國文學發展歷史的優良傳統。
劉文娜
[《詩經》教案 (人教版高三)]相關文章:
1.詩經教案
2.關于《詩經》教案
3.詩經關雎教案
4.《詩經》精彩教案設計
5.詩經采薇節選教案
6.詩經兩首的教案
7.小學詩經采薇教案
8.詩經兩首教案
9.課文詩經教案設計
10.最新《詩經》教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