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勇
五、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自主學習篇--自主,新課標理念的精髓
基礎積累
【識字記音】
① 曲肱( ) ②惡乎( ) ③臧武仲( )
④ 忿( ) ⑤綽( ) ⑥諂 ( )
答案 ①gōng ②wū ③zāng ④fèn ⑤chuò ⑥chǎn
【解釋實詞】
①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② 以告者過也:
③ 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④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答案 ①順從 ②犯錯誤 ③安居,引申為“接受” ④離
【通假舉要】
① 富而可求也:
②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③ 若藏武仲之知:
答案 ①“而”通“如”,如果 ②“要”通“約”,貧困 ③“知”通“智”,聰明
【一詞多義】
(一)實詞
信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敢乎
余固笑而不信也
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
杳無音信
低眉信手續續彈
答案 誠實/真的,確實/相信,信任/信物,憑據/送信的人;使者/音訊,消息/聽憑,隨意。
【詞類活用】
飯疏食飲水:
答案 名詞活用為動詞,吃
【古今異義】
①造次必于是
古義:
今義:
②子路問成人
古義:
今義:
答案 ①造次,古義:慌忙、倉促。今義:輕率,莽撞。于是,古義:兩個詞,于,介詞;是,代詞,這樣。今義:連詞,表后一事承接前一事。②古義:完美無缺的人。今義:人發育成熟,也用來指成年的人。
【文言句式】
(1)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2)君子義以為上。
(3)子問公叔文子于公明賈。
(4)以告者過也!
答案 (1)判斷句 (2)賓語前置句 (3)介賓短語后置句 (4)省略句
合作探究篇--合作,一種嶄新的學習模式
重點剖析
【中心主旨】
本課所錄選文都圍繞一個“義”字展開,孔子主張安貧樂道,見利思義,見得思義,將合乎道義作為一切行為的準則。孔子所張揚的義這種價值取向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至今仍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重要語句】
1.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賞析:“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語出《論語述而》,意思是說,干違背道義的事而得來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好像飄浮在天空約云彩。孔子運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自己對道義的重視與追求。孔子不是說富貴對自己沒有意義,而是說違背道義的富貴對自己來說毫無價值。按照孔子的觀點,貧寒雖然是問題,但貧寒而不能踐履道義才是真正的問題;富貴不是問題,以不正當手段牟取富貴就是大問題。這句話表現了孔子義薄云天的高尚人格,在物質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獨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曠達和完美。
2.見義不為,無勇也。
賞析:“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義勇”二字,撐起了中華美德的一片天。面對救死扶傷和見義勇為的事情,任何一位有良知的公民,都會被這種舍生忘死、義無反顧的英雄氣概和大無畏的精神感動。正是這些平凡的人,用他們無私的愛心構建起我們的和諧社會。他們讓我們看到:世界是美好的,人心是正義的靈魂所在。和平年代,誰是真正的英雄?見義勇為者當之無愧,他們是社會主義的代名詞,是平安建設的中流砥柱,更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榜樣。
【藝術特色】
1.比喻說理,形象生動。選文第三則中“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一句,將不義之富貴比作浮云,形象地表達了孔子對不義的富貴的唾棄,對道義的重視和追求。
2.對比說理,觀點鮮明突出。選文第1則,孔子從正反兩個方面對比說理,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對富貴的追求,必須以合乎道義為前提。選文第3則以貧寒生活為樂,和“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對比,突出了安貧樂道的思想主張。選文第8則,通過“有勇”和“無義”的對比闡明了“君子義以為上”的道理。
3.運用修辭,使得語句更具表現力。如第5則就使用了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從各個方面說明了一個完美無缺的人應該具有的品德。
點撥遷移
課文內容 ※點撥※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孔子在這里又提到富貴與道的關系問題。只要合乎于道,富貴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貴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從此處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對做官,不反對發財,但必須符合于道,這是原則問題,孔子表明自己不會違背原則去追求富貴榮華。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于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本章通過孔子所談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都考慮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學生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里包括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范,如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等等,所有這些,是孔子關于道德修養學說的組成部分。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春秋末年,天下大亂。孔子慨嘆世人不能自見其過而自責,對此,他萬分憂慮。他把道德修養、讀書學習和知錯即改三個方面的問題相提并論,在他看來,三者之間也有內在聯系,因為進行道德修養和學習各種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及時改正自己的過失或“不善”,只有這樣,修養才可以完善,知識才可以豐富。
發散遷移 ※思考※
五七、五八年初次賺到很多錢,人生是否有錢便真的會快樂?那時候開始感到迷惘,覺得不一定。后來終于相通了,事業上應該多賺錢,有機會便用錢,這樣一生賺錢才有意義。
但慢慢地,你想通了,以這樣的勤力,肯去求知,肯常常去想創新的意念,慳儉自己,對人慷慨。交朋友,有義氣、又肯幫人。自己做得到的,盡力去做。如果從這條路走,遲早一定有某一程度的成就,應該生活無憂。當生意更上一層樓的時候,絕不貪心,更不會貪得無厭。
絕不同意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即使僥幸略有所得,亦必不能長久,如俗語說’刻薄成家,理無久享。
--李嘉誠 1.結合課文,談談你對李嘉誠這段話的理解。
《易經》系辭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2.談談《易經》這句話中義和仁是什么關系?
參考答案:
1.具備完善人格的人,應當做到在見利見危和久局貧困的時候,能夠思義、授命、不忘平生之言,這樣做就符合于義。
2.義相當于形式,仁相當于內容,那么仁是內容,義是形式,它們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仁在孔子里頭是最高的道德理念。仁,愛人,仁是一種愛的情感,最高的道德。但是這種最高的道德,要通過某種形式表現出來,你要不通過做事情,不通過某種具體的形式,某種途徑來實現這個道德,那你是不義的。所以義,它是一種實現仁的形式,實現美好道德理念的形式。
訓練落實篇--聽來終覺淺,絕知要躬行
【積累與運用】
1.下列各項中,加點字的注音及解釋有誤的一項( )
A.如不可求,從(順從)吾所好(hào)
B.飯(名詞活用為動詞,吃)疏食飲水,曲肱(gōng)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C.視思明……事思敬(恭敬),疑思問,忿(fèn)思難(nán,難以控制),見得思義
D.聞義不能徙(xǐ,遷移,改變),不善不能改,是吾憂(憂慮,擔心)也
答案:C
解析:“敬”,謹慎。“難”,讀nàn,禍患、后患。
2.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
A.若臧武仲之知
B.聞義不能徙
C.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D.富而可求也
答案:B
解析:A項“知”通“智”,C項“要”通“約”,D項“而”通 “如”。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是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 )
A.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B.飯疏食飲水
C.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
D.非其鬼而祭之
答案:B
解析:“飯”,名詞活用為動詞,意動用法,“以……為飯”,可譯為“吃”。
4.名句默寫
① ,見危授命。
②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 。
③ ,小人喻于利。
答案 ①見利思義 ②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③君子喻于義
【閱讀與鑒賞】
一、課內精讀
1.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譯文:
答案:如果求富而不違背道義,即使手持鞭子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
(2)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譯文:
答案:吃粗糲的飯食喝冷水,彎著胳膊枕著它,其中也有樂趣啊。
(3)君子之于天下也,無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譯文:
答案:君子對于天下之事,無可無不可(即無一定之規),一切按照義去做。
(4)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譯文:
答案:不修養品德,不講習學問,聽到了道義不能變而從之,自己身上不好的東西不能改正,這是我的擔憂啊。
二、課外拓展
閱讀下文,回答2-6題。
婁師德,鄭州原武人也。弱冠,進士擢第,授江都尉。揚州長史盧承業奇其才,嘗謂之曰:“吾子臺輔之器,當以子孫相托,豈可以官屬常禮待也?”
上元初,累補監察御史。屬吐蕃犯塞,募猛士以討之,師德抗表請為猛士。高宗大悅,特假朝散大夫,眾軍西討,頻有戰功,遷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并知營田事。則天降書勞曰:“卿素積忠勤,兼懷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自卿受委北陲,總司軍任,往還靈、夏,檢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積。不煩和糴之費,無復轉輸之艱,兩軍及北鎮兵數年咸得支給。勤勞之誠,久而彌著,覽以嘉尚,欣悅良深。”
明年,則天謂師德曰:“王師外鎮,必藉邊境營田,卿須不憚劬勞,更充使檢校。”又以為河源、積石、懷遠等軍及河、蘭、鄯、廓等州檢校營田大使。萬歲登封元年,轉左肅政御史大夫,仍并依舊知政事。證圣元年,吐蕃寇洮州,令師德與夏官尚書王孝杰討之,與吐蕃大將戰于素羅汗山,官軍敗績,師德貶授原州員外司馬。
萬歲通天二年,入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是歲,兼檢校右肅政御史大夫,仍知左肅政臺事,又與王懿宗、狄仁杰分道安撫河北諸州。神功元年,拜納言,累封譙縣子。尋詔師德充隴右諸軍大使,仍檢校河西營田事。圣歷二年,突厥入寇,復令檢校并州長史,仍充天兵軍大總管。是歲九月卒,贈涼州都督,謚曰貞。
初,狄仁杰未入相時,師德嘗薦之,及為宰相,不知師德薦已,數排師德,令充外使。則天嘗出師德舊表示之,仁杰大慚,謂人曰:“吾為婁公所含如此,方知不逮婁公遠矣。”師德頗有學涉,器量寬厚,喜怒不形于色。自專綜邊任,前后三十余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雖參知政事,深懷畏避,竟能以功名始終,甚為識者所重。
(節選自《舊唐書卷九十三列傳第四十三》)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吾子臺輔之器 器:人才
B. 特假朝散大夫 假:憑借
C. 證圣元年,吐蕃寇洮州 寇:侵犯
D. 仍知左肅政臺事 知:主持
答案:B
解析:假,授予。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揚州長史盧承業奇其才
②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B.①屬吐蕃犯塞,募猛士以討之
②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C.①勤勞之誠,久而彌著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D.①又與王懿宗、狄仁杰分道安撫河北諸州
②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答案:C
解析:A項,①代詞,他的;②代詞,我的。B項,①連詞,用來;②介詞,把。C項,都是連詞,表承接關系。D項,①介詞,和;②連詞,和。
4.以下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婁師德“忠勤”和“寬厚”的一組是
A.①吾子臺輔之器,當以子孫相托
②不知師德薦已,數排師德
B.①師德抗表請為猛士
②吾為婁公所含如此
C.①兩軍及北鎮兵數年咸得支給
②官軍敗績,師德貶授原州員外司馬
D.①卿須不憚劬勞,更充使檢校
②前后三十余年,恭勤接下
答案:B
解析:A項①是說盧承業非常賞識婁師德,而非“忠勤”;C項②是說婁師德戰敗遭貶,不是“寬厚”;D項①是武則天對婁師德的要求,也非他“忠勤”。
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婁師德弱冠之時就考取進士,揚州長史盧承業非常賞識他,認為他是臺輔之器,不愿以官屬常禮對待他。
B.婁師德在吐蕃犯塞時上表直言請為猛士,從軍西征,屢立戰功,先后得到了高宗的提拔重用和武則天的嘉獎。
C.婁師德雖然在證圣元年與夏官尚書王孝杰討伐吐蕃時因失敗遭貶,但后來依然屢受朝廷重用,直至終年。
D.婁師德器量寬厚,以德報怨,雖然多次遭到狄仁杰的排擠,但他仍然極力推薦狄仁杰做宰相,很受有識之士推重。
答案:D
解析:狄仁杰做了宰相后因不知婁師德曾經推薦過他卻多次排擠婁師德,而不是婁師德先受排擠后推薦狄仁杰做宰相。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
譯文:
(2)吾為婁公所含如此,方知不逮婁公遠矣。
譯文:
答案:(1)這是朕把要害地區委托給你,把軍隊大權交付給你的原因。
(2)我被婁公如此寬容,這才知道我比婁公差得太遠了。
參考譯文
婁師德,鄭州原武人。二十歲時考中進士科,授任江都尉。揚州長史盧承業賞識他的才能,曾對他說:“你是做宰相的人才,我要把子孫托付給你,怎么能用對待屬吏的一般禮節來對待你呢?”
上元初年,婁師德幾次補任監察御史。正趕上吐蕃侵犯邊塞,朝廷招募勇士前去討伐,婁師德上表直言請求充當勇士。高宗大喜,特地授予他朝散大夫,從軍西征,他屢立戰功,升任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并主持營田事。武則天下旨慰勞他說:“你平素滿腔忠勤,又精通武略,這是朕把要害地區委托給你,把軍隊大權交付給你的原因。自從你受命守備北疆,總管軍隊事務,往返靈、夏之間,檢校屯田,收獲很多,京都糧倉很快豐足。省去了和糴的費用,免除了轉運的艱難,兩軍和北鎮兵馬好幾年都能自給自足了。辛勤勞苦的誠心,日益顯著,特別給以嘉獎,表示深深的喜悅。”
第二年,武則天對婁師德說:“官軍在外鎮守,必須依靠邊境營田,你應當不怕勤勞辛苦,再次擔任檢校使。”于是又任命婁師德為河源、積石、懷遠等軍及河、蘭、鄯、廓等州檢校營田大使。萬歲登封元年,改任左肅政御史大夫,并依舊主持政事。證圣元年,吐蕃進犯洮州,朝廷命令婁師德與夏官尚書王孝杰前去討伐,在素羅汗山與吐蕃大將交戰,官軍大敗,婁師德被貶為原州員外司馬。
萬歲通天二年,召婁師德入朝擔任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當年,兼檢校右肅政御史大夫,并主持左肅政臺事,又與王懿宗、狄仁杰分道安撫河北諸州。又與河內郡王武懿宗、狄仁杰分道安撫河北各州。神功元年,授任納言,多次受封為譙縣子。不久詔令婁師德擔任隴右諸軍大使,并檢校河西營田事。圣歷二年,突厥入侵,又令他檢校并州長史,并兼任天兵軍大總管。當年九月去世,追贈涼州都督,謚號為貞。
當初,狄仁杰未做宰相時,婁師德曾經推薦過他,等到狄仁杰做了宰相,多次排擠婁師德,讓他擔任地方官。武則天曾拿出婁師德過去的推薦書讓狄仁杰看,狄仁杰非常慚愧,對人說:“我被婁公如此寬容,這才知道我比婁公差得太遠了。”婁師德很有學識修養,度量寬厚,喜怒不在臉上表現出來。自從全力擔任邊疆重任以來,前后三十多年,恭勤對待部下,孜孜不倦。雖然參知政事,深懷畏避之心,終究能把功名保持始終,很受有識之士推重。
寫作審美提升篇--世事皆學問,人情即文章
角度一
話題:學會欣賞
角度分析:所謂欣賞,就是指人們用審美的心理、用審美的眼光,對客體進行細致入神的觀賞和體味。圍繞此話題寫作范圍很大。可以讓人學會欣賞大自然,歡歌鳴叫的鳥兒,粲然怒放的花兒,無語凝重的遠山,來去匆促的河流,空曠與落寞的戈壁,令人怦然心跳峭壁。可以讓人學會欣賞人類幾千來的人文藝術,滿懷崇敬地去欣賞一幅畫,一首歌,一行字,一幢建筑物。更重要的是讓人學會欣賞人自身,因為欣賞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理解和溝通,也包含了信任和肯定,欣賞是一種激勵和引導,可以使人揚長避短,更健康的成長和進步.其實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渴望別人的欣賞,同樣每一個人也應該學會去欣賞別人,學會欣賞是一種愛,人與人之間在互相欣賞之中,世界才能充滿愛!
【寫作示例】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幾千年來,文人身上都有著不同程度的自我和狂妄。或是恃才傲物,或是自命清高,或是孤傲不群,皆而有之。然而,擅于發現并學習他人長處,事之以禮,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
楚國音樂家俞伯牙,善彈,卻曲高和寡。遇樵夫鐘子期,善聽,能感悟伯牙心境。兩人成為“高山流水”般知音,遂結為兄弟。第二年,子期病死,伯牙摔琴謝知音,不再撫琴。知音的故事流傳數千年,已經成為惺惺相惜的“英雄識英雄”的典范。它向我們昭示,學會欣賞他人也是做人的一種至高境界,欣賞與被欣賞同樣是快樂的,成功的。
學會欣賞他人必須要能胸有雅量,能閱人,能容人,放大他人優點,忽略他人缺點,這樣既能讓別人感覺自身價值,也能讓自己從中受益,這也是所謂的雙贏效益。欣賞他人大多是擅長發現“類已”的人,見賢思齊,因為他們覺得英雄所好略同。然而,真正懂得欣賞他人的人,也應當會欣賞“不類已”的人或者說是敵人,尊重對手,欣賞他們可敬之處,讓別人受寵若驚,才能蠃得別人的真正尊重。有時候,還能達到化干戈為玉帛的效果,談笑間矛盾灰飛煙滅,何來不痛快?而雞腸小肚容不了人,成不了事,最終也成就不了自我。
角度二
話題:平凡
角度分析:平凡的故事,常常就是最寶貴的東西。看似“平凡”默默無聞,卻能穿透人心、震撼靈魂。若寫記敘類的,建議選擇有切身體驗的小事,讓人的美好心靈,在細小而平淡的事情中折射出人性的光輝。若寫議論類的,建議在立論時就要注意“平凡中見真情、崇高”這一論題,選擇論證的材料還是重在“小而平凡”上。但不管怎樣,寫作此題,選材時都應注意平凡中見真情、平凡中顯善良、平凡中“震撼人心”。
【寫作示例】
我平凡,我自豪
小草是平凡的,但它默默地綻綠吐翠,它是自豪的,因為有了它,大地才充滿生機;石子是平凡的,但它甘愿充當鋪路石,它是自豪的,因為有了它,人們才有了道路;農民是平凡的,但他們默默耕耘,他們是自豪的,因為有了他們,社會才有了具大的物質財富……
汪國真說:“你要活得快樂些,就只能活得簡單些;你要活得輝煌些,就只能活得痛苦些;你要活得長久些,就只能活得平凡些。”
是的,在一定程度上,平凡也是人生中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平凡中,我們可以獨自享有好心情;平凡中,我們可以仔細品味生活;平凡中,我們不必在意別人的目光。
舒婷曾說:“我簡單,所以我快樂;我平凡,所以我豐富。保持一顆平凡的心,做出不平凡的事業。”是的,平凡的生活是豐富的。在平凡的生活中,我們可以盡情地品味幸福,可以不用有太多的壓力,可以心平氣和地去為更美好的生活而奮斗。
在平凡的生活中我會保持一顆平凡的心--但不是平庸的心,心平氣和地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這樣我就可以無愧于心地說:我簡單,我快樂;我平凡,我自豪!
張繼勇
[先秦諸子選讀(五、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備課資料(人教版高二選修)]相關文章:
8.粵教版選修唐詩宋詞散曲選讀教案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