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嫦
教學目標:
1.了解關于《詩經》的基本文學常識。
2.分清《詩經》中特有的語助詞和語氣詞,掌握重點實詞和虛詞的詞義與用法和本文中比興手法的運用。
3.把握女主感情的變化,鑒賞文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4. 初步培養學生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重點: 落實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鑒賞文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及比興手法的運用。
教法:講授法、誦讀法、啟發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這節課我們將學習一篇選自《詩經》的詩作--《氓》。
關于《詩經》的詩作,我們并不會太陌生。我們初中的課文中,有什么課文就是選自《詩經》?
《關雎》、《蒹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不是?還有《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是不是?
2、那關于《詩經》,大家又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呢?(利用《名師面對面》的資料鏈接)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詩經》的體例是按照印了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風”又稱“國風”或“十五國風”,是各地歌謠,許多是當時人民的口頭創作,反映了社會的風貌和人民的喜怒哀樂,是《詩經》中的精華。《詩經》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的文學創作道路。
(2)賦、比、興的藝術手法:《詩經》普遍使用了賦、比、興手法。賦是直陳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興是以“他物”置于“所詠之辭”(詩的主題及內容)的前面,則此物必與主題及內容有關,或從旁烘托,或營造氣氛,將讀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來。因此,比興手法的運用能加強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增加詩的韻味及感染力,對后世詩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3、導入:《詩經》中有大量愛情題材的詩作,如我們學習過的《關雎》、《蒹葭》。愛情是千百年不衰的話題,這節課我們將通過學習《氓》來感受另一類的愛情情節和人物形象。
二、 字詞正音
學生齊讀全文,老師正音。
氓、蚩蚩、淇、愆、將、垝垣、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我賄遷、于嗟鳩兮、說、自我徂爾、湯湯、漸車帷裳、靡、夙興夜寐、咥、隰則有泮
老師補充多音詞:將、裳、漸、載 遂
三、朗讀品味,感知詩作,引導思考
1、學生講述初步感知: 剛才大家讀了全詩,現在大家來說說詩寫了什么內容,有哪些基本情節?
明確:這首詩通過“我”的人稱來敘述,講述了女主人公從戀愛到婚變的過程,完整地敘述了一個婚姻悲劇。
2、全詩寫了女主人公婚戀的哪幾階段的內容?
明確:戀愛(第一、二章),婚變(第三、四、五章),決絕(第六章)
3、下面,我們進一步來感知全詩,請大家注意情節發展各階段的感情基調。[逐章朗讀(朗讀時要注意情感的變化),分章提示,請個別學生翻譯]
第一章,提示氓、之、蚩蚩、匪、即、頓丘、愆期、將等字詞的意義,“秋以為期”的句式特點(“以秋為期”的倒裝)。
第二章,提示垝垣、復關、涕、載、筮、咎、賄等字詞的意義,“爾卜爾筮,體無咎言”的翻譯。
問題1:女主人公沒有見到男主人公時和見到男主人公時各是什么反應?這前后對比有什么作用?
明確:“不見復關,泣涕漣漣”, “既見復關,載笑載言”。前后對比突出了女主人公對男主人公的癡情,瞬息間的喜怒哀樂,只為意中人的來去變化不定。短短十六字,十分形象地寫出了戀愛期間女子相思成災的種種心理。
問題2:這一、二章從故事情節的發展來說處于什么階段?人物有什么樣的性格?感情基調如何把握?
明確:戀愛階段。女子的性格:熱情、溫柔、癡情。 男子的性格:看似忠厚老實:抱布貿絲--醉翁之意不在酒。
女子追憶當年戀愛的甜蜜幸福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間,所以感情基調應該是熱情幸福的。
第三章,提示沃若、于嗟、桑葚、說等字詞意義,“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的翻譯。
第四章,提示而、隕、徂、三歲、湯湯、帷裳、爽、罔極等字詞意義,“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的翻譯。
問題3:這兩章為什么都提到桑葚,第三章提到斑鳩,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明確:運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比喻暗示女子容顏潤澤美麗,她和男子的愛情也十分滋潤。“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比喻暗示女子容顏憔悴衰老,她和男子的愛情也逐漸進入枯竭。用“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比興,勸誡廣大女孩子不要和男子沉溺愛情。因為“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問題4:如何理解這“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句話?請大家討論,先請一位男生來回答,后再請女生回答。(希望男女生不同的理解能激起大家深入全面的思考。)
明確:在以男子為中心的社會里,往往只有癡心女子負心漢。女子情感專一,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朝三暮四。這是女子在婚后不幸的境遇中,痛感男女在愛情生活上的不平等,向廣大的姐妹發出的呼喊,告誡她們千萬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轍。
第五章,提示靡、夙興夜寐、遂、至于、咥、悼等字詞意義。
問題5:這三章從故事情節來說處于什么階段?人物給人什么印象?感情基調如何把握?
明確:處于婚變階段。通過女子的自述,可總結為:女子性格,癡情(三歲食貧)、勤勞、忠貞。男子的性格,對比可知:薄情、貪婪(不知珍惜)、兇惡粗暴。
因為想到婚后生活的艱辛和丈夫的變心和粗暴,所以感情基調應該是深重痛惜、強烈憤慨之感。
第六章,提示隰、泮、總角、晏晏等字詞音義,注意“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兩句的翻譯。
問題6:如何理解“淇則有岸,隰則有伴”及“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子的性格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明確:前者運用了比興的手法。用淇水有岸,隰則有泮來喻自己對男子的變化無常、用情不專、粗暴兇惡的忍耐是有限度。后者是女子覺醒后的決絕表現。女子的性格:覺醒、堅強、剛烈。
四、再次感知全詩,集體朗讀全詩四,引導學生總結
1、全詩通過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溫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
2、運用比興手法來使語言形象生動,進一步豐富內涵;運用對比手法,包括“我”“氓”對比及人物自身前后對比來塑造人物形象。
五、布置作業:背誦全詩
梁小嫦
[詩經》兩首,《氓》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相關文章:
4.詩經兩首教案
5.詩經兩首的教案
10.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