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弄清“學問”和“智慧”的區別和聯系,了解作者所闡述的學習觀,理解作者所說的“我們不但需要學問,更需要智慧”的觀點。
2.反復誦讀,學習文章嚴謹的論述結構和比喻論證的方法,品味文中典雅富麗,豐富多彩的語言。
3.正視自己的學習現狀,注重培養能力,做個快樂的讀書人。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方法一:上節課我們學過了《創造學思想錄》,懂得了創造性思維就是“從你的箱子里走出來”“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問題”,“造就你自己的規則”,其實創造性思維就是我們常說的“智慧”,這種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頭腦里固有的,而是以豐富的“知識”“學問”為基礎的。今天我們學一篇新課文《學問與智慧》。
方法二:大家知道“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來歷嗎?誰來給大家講講?
1、學生或老師講這個成語的來歷: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后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2、趙括對于如何用兵打仗的學問應該是很高的,可為什么最后失敗了呢?(學生回答)
師:那究竟什么是學問,什么是智慧,學問和智慧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現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曾任清華大學、中央大學校長的羅家倫,走進他的《學問與智慧》,來共同尋找答案!
二、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
過渡:這是一篇議論文,讀議論文首先要讀出作者的觀點是什么。那羅家倫通過這篇文章要表達一個怎樣的觀點?
1.速讀課文,找出或概括出每一節的中心句。(每一段作者都闡述了什么觀點)
(1)提示:中心句就是能表達一個文段觀點的句子。中心句在文段中的位置也有四處:開頭、結尾、中間、自己概括。找中心句要從理解內容入手,分析句與句之間的聯系,可以利用文段中的提示性詞語,有的過渡句中隱含著本段的中心句,往往上半句是對上段的概括,下半句才是本段的中心句。
(2)指名回答,共同探討,明確:
第1段:學問與智慧有顯然的區別。
第2段:其實有學問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見得都有很好的學問。
第3段;學問是不能離開智慧的;沒有智慧的學問,便是死的學問。
第4段:世間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書。(著書、讀書都要智慧)
第5段:智慧也不能離開學問。
第6段: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需要智慧。(學問與智慧是相輔為用,缺一不可的)
2.這些句子中,哪一句可以作為本文的中心論點?找出最能表達作者重要觀點的句子。
提示:中心論點在文中的位置有四種:開頭、結尾、中間、自己概括。
明確:中心論點在文末:“我們不但需要學問,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籠罩學問、透視學問、運用學問。” 闡明學問與智慧是不同的,分析學問不能離開智慧,智慧也不能離開學問,都是為了提出“我們需要學問,但我們更需要智慧”的觀點。
3.師在此基礎上理清思路,字幕出示:
中心論點:
我們需要學問,更需要智慧
學問與智慧的區別(1、2節)
學問離不開智慧(3、4節)
學問與智慧的關系(3-6節)
智慧也離不開學問(5、6節)
4.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先談學問與智慧的區別,后談聯系呢?
明確:作者是針對當時不少人不辨“學問”與“智慧”差別的認識誤區,所以先對二者作準確的闡釋,再談兩者的辨證關系。既體現了議論文的背景性、針對性,又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即從對事物的個體了解到對事物間關系的把握。這樣處理,文章的層次感清晰,理解了這兩點,同學們在以后的閱讀和寫作中會受益無窮的。
三、了解什么是學問與智慧。
這篇文章講的是學問和智慧,那什么是學問,什么又是智慧?(學問是自己從書本上生活中所學到的知識,智慧就是把這些學來的知識進行合理運用。)
師:請同學們花兩分鐘時間精讀課文第一段,看看作者是怎么理解學問和智慧的,不過文中是以比喻的方式進行闡釋的,要求同學們用平實的語言分別給學問和智慧下定義。(生精讀課文2分鐘)
生1:學問是積累的知識,智慧是發現和創造的能力。
生2:學問是一種工具。
師:將兩個同學答案組合起來就是我們要的定義。學問是人生必備的工具,是知識的積聚。學問是工具(板書),這積聚的知識是用于創造成功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種能力(板書),是辨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這在文中的一些語句可以得到印證。
師(抽句朗讀):學問是知識的聚集,是一種滋養人生的原料……學問好比是鐵……學問是寸積銖累而來的……它本身卻是人生的工具。智慧卻是陶冶原料的熔爐……智慧是煉鋼的電火……智慧是一種透視,一種反想,一種遠瞻。
四、理解作者運用了什么論據(或論證方法)來論證的自己的觀點的。
師:這里有四個問題:①為什么有學問的人未必有智慧?②為什么有智慧的人不見得有學問?③為什么學問離不開智慧?④為什么智慧離不開學問?分別由一至四組同學來完成,各組同學花兩分鐘時間精讀相關段落,然后小組討論作者用哪些事例和道理來論證這一觀點,再舉一個課外的例子或名句進行補充論證。(生先默讀兩分鐘,再小組討論。)
提示:如學生只是讀出文中支持這一觀點的語句,先肯定其找得準確,同時要指出不宜照讀,應該用概括性語言回答課文是如何論證的。
參考:
①為什么有學問的人未必有智慧?
文中舉了知識淵博但食古不化、食古不化的人(這中人在西洋被稱為有學問的笨伯、在中國被稱為“兩腳書櫥”)的例子來議論有學問的人未必有智慧。
例:孔乙己是個讀書人,自然就有學問,但他缺乏智慧,不能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加以應用,因而導致不能進學甚至不會營生,落了個悲慘命運。
趙括熟讀兵書,但沒有實戰的智慧,被后人戲為“紙上談兵”。
②為什么有智慧的人不見得有學問?
文中舉了庖丁解牛的例子來議論有智慧不見得有學問。
例:遠古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憑借自己的智慧發明了生產工具、火的應用等。還有古代勞動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金字塔、趙州橋等宏偉建筑。甚至在日常生產中無處不閃現著勞動的智慧。
③為什么學問離不開智慧?
文中舉了孟德爾、達爾文的例子,赫胥黎、愛因斯坦的例子以及沒有智慧的書來論證學問離不開智慧。還有對比論證:將沒有智慧的人研究學問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學問,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樣,做對比論證,增強說服力(第4節以“沒有智慧的書”以對比論證的方法來闡述著書、讀書都需要智慧,以此來論述學問離不開智慧)
例:一個老板讓兩個大學生上街買豆子,結果甲是按老板吩咐一件跑一遍,為簡單的幾個問題連跑了幾趟市場;而乙回來的時候是帶回了有關豆子的所有行情。學問離開了智慧只能當跑腿。
④為什么智慧離不開學問?
文中采用浮光掠影、肥皂泡、建筑材料等比喻來論證智慧離不開學問。
例:三國時,吳國猛將呂蒙驍勇善戰,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缺少學問,每次討論國家大事時,像一根木頭似的,不知該說什么。后來在吳王孫權的勸導下,漸漸接觸了書籍,最終成了一個有勇有謀的將軍。
小結:課文運用了擺事實、講道理、對比論證(幾乎每節都有,可以讓學生去找一找)、比喻論證等論證方法。
學問:工具
兩者區別
智慧:能力
有學問未必有智慧 學問離不開智慧(擺事實、講道理、對比論證)
兩者關系
有智慧不見得有學問 智慧離不開學問(比喻論證)
五、賞析語言,深入理解比喻論證的作用
過渡:羅家倫是飽學之士,也是有大智慧的人,行文之際,論證嚴謹縝密,旁征博引,語言形象生動,蘊涵著哲理,充滿了智慧。
1.跳讀課文,找出文中運用比喻修辭手法的句子,品讀這些句子,體會這些句子的表達效果。(學生讀、品)
提示:(1)將學問比作滋養人生的原料(沒有加工制造的原料)、鐵,將智慧比作陶冶(燒之陶器或冶煉金屬)原料的熔爐、煉鋼的電火。用精彩的比喻闡釋了學問是積累的知識,智慧是發現、創造的能力,化抽象事理為形象解說,通俗易懂地揭示了兩者的區別。
(2)把學問比喻為“建筑材料”,把智慧比喻為“建筑師的匠心”,形象地說明了二者之間相輔為用,缺一不可的關系。
深入思考:緊密聯系,又相輔相成,且后者較前者更為重要。(剪裁的衣料 服裝設計師的妙思;張滿的弓,弦上的箭。)
(3)將“有智慧的書”比喻成“珠玉”“斧鑿”,形象地揭示了這種書有思想光輝,充滿智慧與靈性,對讀者有啟發。
(4)將無學問的智慧比喻成“浮光”、“肥皂泡”,盡管外表五光十色,但瞬起瞬滅。將從學問中產生出來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燈”、“珍珠泉的泉水”,因為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為清澈,最為寶貴。”對比鮮明,比喻形象生動、貼切恰當,有很強的說服力量。
(5)齊讀第五節中“無學問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滅的--最為精澈,最為寶貴。
▲強調:比喻論證不同于修辭格中的比喻,作為修辭方法的比喻是為了增強語言的表達力、感染力;而作為說理手段的比喻論證則是為了明辨事理,增強語言的說服力。第四節中僅僅是比喻,而非比喻論證。
2.這篇文章語言優美,值得仔細地品讀,在品讀的過程中進行相關的積累訓練,是閱讀的重要任務。
例句:唯有從學問中鍛煉出來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滅的肥皂泡;他永遠像珍珠朱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斷的從水底上涌。(先品,把握該句的特點,再造句子)
仿照該句,從“友誼理解”、“成功失敗”、“幸福苦難”三組詞語中任選一組造一個句子
提示:唯有從理解中產生的友誼,才不是春天易謝的花朵;他永遠如松柏一般,四季常清。
六、正視現實,拓展延伸
過渡:同學們的仿句真精彩,說明你們在用智慧透視學問、運用學問。
1.真正理解了學問與智慧的關系,再來正視我們教與學的現狀,你或許會有深入的思考,或許會有新的發現,也或許會產生新的疑惑……請四人一組進行交流。(要善于運用文中富有哲理的語言)
提示:(1)啟示:既要重視知識的積累,又要注重能力的培養,努力成為一個博學多能的人。不做紙上談兵的“有學問的笨伯”,而要做有淵博學識、有睿智思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智者。
一個人能力的培養,也來自于他掌握的知識的多少:掌握的知識多,這種能力就容易培養,且持久,且能影響并決定人的發展。
善學習者,手中都有一把打開知識奧秘的金鑰匙。知識是死的,金鑰匙卻是活的。我們先要有知識,然后金鑰匙才能發揮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鑰匙,又有什么用處?因此,談能力,就得先積累知識。
(2)如何正確看待繁重的課業負擔?(用作者關于“學問”與“智慧”的論述,用自己的獨特思考)
提示:教學方面:要有深厚的專業素養,要用自己的智慧處理教材,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走出題海。
學習方面: 熟能生巧,有些知識需要經過反復的練習才能獲得。
既然存在,回避不現實。與其抱怨,不如用智慧去籠罩作業、處理作業。人要作業“死”,作業就“死”;人要作業“活”,作業就“活”。
3.布置作業
同學們,德國詩人歌德曾經說過:“掌握知識對一個人來說是不夠的,應當善于使知識不斷的發展。”而我們的身邊存在這樣一種人:平時考試獨占鰲頭,碰到實際問題卻一籌莫展,束手無策。請你寫一封信給這樣的人,用你的論述讓他轉變觀念,努力成為一個“高分高能”的人。
要求:觀點要有針對性,說理要有條理性,恰當運用文中的語句。
五、總結全文,砥礪人生
同學們,競爭激烈的社會需要全面發展的接班人,我們要把學習知識與培養能力結合起來。老師送給大家12個字:飛揚智慧之魂,暢游學問之海!我把黃征演唱的《奔跑》歌詞做了些許調整:把浩瀚的智慧裝進胸膛,即使再小的帆也能遠航;哪怕遇見再大的風險再大的浪,有智慧相幫,也定會“直掛云帆濟滄海”!(播放歌曲,宣布下課。)
雷慶
[《學問和智慧》教學設計 (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