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廣大語文教師積極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語文學科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卻仍然被遺忘,許多語文課堂對語文的人文性體現不足,甚至沒有體現。請看以下兩個例子:
在教學《狐貍和烏鴉》一課時,有位教師讓學生續編故事:“烏鴉有找到了一片肉……”學生們思想活躍,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有一個學生編的故事是這樣的:“狐貍又對烏鴉說起了好話,烏鴉一唱歌,肉又被狐貍騙去了。狐貍把肉吃了以后就死了,原來烏鴉在肉上下了毒,騙子受到了懲罰。”老師對這位學生大加贊賞,認為他肯動腦筋,故事編得好。
這個孩子編得故事真的值得肯定嗎?我們知道,孩子在讀童話故事時,是把自己當作故事中的角色的。這個孩子編的故事中,烏鴉對騙了自己的“人”不惜采用陰險狠毒的手段搞報復,這種想法是多么可怕呀!可是這位老師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一味地給予表揚。
類似這樣的情形在現在的語文課堂中還有很多。新課標指出: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可是由于一些語文教師缺乏人文素養,以致對語文教材的人文性理解不深;不是把雙基訓練、智力開發當作語文教學的全部,就是把人文性簡單地理解成思想性。人文性是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相對立的。忽視了人文性就丟掉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也就背離了新課改的精神,這樣的跛足課改是走不遠的。因此語文教師在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模式的同時,還應不斷加強自身的人文素養。
王紅
[語文教師應加強人文素養 (人教版)]相關文章:
4.人教版小學語文詩歌
5.人教版七下語文試題及答案
10.人教版小學升初中語文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