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情境教學的幾點經驗

發布時間:2016-6-2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福建永安化工廠中學 吳健勇

 

語文教學觀念在近年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從課堂教學的角度考慮,如果不打破以往常規的、單調、固定的教學模式,語文課依舊是機械而單調。在這種狀況下,學生感到枯燥無味,課堂氣氛沉悶,必將造成學生心理上厭倦情緒,教學質量無法提高。想要扭轉這種局面,結合教學的具體內容,合理運用情境教學是一個好方法。

情境教學隨著改革大潮進入課堂教學,通過教師調動學生主觀感受,創造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課堂在情在景中擴大,幻化成課文中的各種意境。教學中一但出現“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發揮好語文教學中的情境效應,不僅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對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提高教學質量產生積極的影響。那么,怎樣才能發揮好語文教學中的情境效應,激活課堂,營造出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呢?本人試從語文教學中的課堂導入、課文講解、作文教學這三個方面來談談自己對情境教學的認識。

一、導入情境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課伊始,教師如果能通過巧妙的導入設計,調動學生,創造出學習、競賽、思考、優美等等各種于課堂教學目標相對應的情境,那就為一堂好課奠定堅實的基調。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常有這樣的體會,當一節課的開始學生們積極發言,那被調動不僅是學生,甚至還包括我們自己。可以說,好的導入,是打開學生興趣之門的鑰匙。可是萬事開頭難,以下是我參考眾多名師結合個人教學實踐后的一點感想。

(一)、問題導入

只要有問題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學生默默無語。學習源自于疑問。結合課文,在導入中提出疑問,激發懸念,讓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心存疑問,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學習。我常在課前給學生來一個“小甜點”,給他們一些語文的趣味問題,從而激發他們討論和思考的興趣,培養他們動腦的習慣,更為一堂課創造了探索的氣氛。課文中如:《死海不死》中的兩個“死”究竟有什么區別,是什么含義?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去聽課。又如《挖薺菜》這一課,抓住一個“挖”字,為什么挖,挖它做什么……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當然,象這樣的例子在語文教學是很多,許多老師也在運用著。

(二)、故事導入

故事總是吸引著孩子們的。孩子愛聽故事,各種和課文有關奇聞逸事往往會始學生興致勃勃的進入課文的學習。這其中常見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響常不限于課內,有時還會激起學生課外的閱讀興趣,自己去尋找作家的作品來閱讀。如在初一作文教學《觀察》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先給學生講述一個有關觀察的故事,如米蒂盜畫的故事,或者是學生熟悉的達芬奇畫蛋的故事,都能使學生迅速引起對如何觀察的學習興趣。

在枯燥無味的語法教學中,故事更是起到了點活的作用。如在教條件復句和轉折復句的時候,先給學生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從前,在一個私塾里,學生正在聽先生講課。一會兒,有兩個學生靠在課桌上睡著了。“啪”棗先生一戒尺打醒了那個穿得破破爛爛的學生,說:“你一摸到書,就睡著了。你看他,”棗棗先生指了指旁邊那個穿戴闊氣的學生說,“睡著了,卻還拿著書呢!”明明都是上課打瞌睡,為什么說法不同呢?先生講的兩句話各是什么復句?這個設計把問題和故事結合。學生討論后對第一個問題很容易解決,卻對第二個問題束手無策。自然學生全部興趣都被激發了。

(三)、扮演“角色”

在教定語這個語法知識的時候,有位教師上課后周上講臺,說是上課要用報紙,但忘了拿,然后讓課代表去辦公室拿,學生猶豫了片刻,問取什么報紙,什么時間的報紙,這位老師均未明確回答,只是教學生去拿。結果學生想老師群起兒攻之,批評老師只說一個報字太籠統,不具體。而后老師指出:在“報”字前面加上一句話,表明什么報紙。這些加在名詞前一確定具體意思的話,在語法上叫做定語。學生恍然大悟,自己不知不覺中配合老師扮演了情境中的“角色”。

(四)、實驗導入。

實驗最大的好處是直觀性,在理科的教學現在正在提倡多動手做實驗。同樣,在語文的教學何嘗不可以吸取其他科目的經驗。特別在初二的說明文的教學中,有的時候,一個有趣的小實驗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初二上《死海不死》這一課時,在講臺上放了一只盛滿水的杯子,一杯食鹽,一個雞蛋。把雞蛋放進盛滿水的杯子,雞蛋下沉至底。老師給學生問題:誰能讓杯子中的雞蛋浮起來?以此為突破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課文中尋找答案,最后學生發現把鹽溶解到水里,最后雞蛋終于浮了起來。通過一個趣味的小實驗,學生主動去尋找答案,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學習效率極其的高,迅速的掌握了課文的重難點。

(五)、詩詞導入

中國傳統的詩詞講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種高度濃縮的情境。運用與課文相關的詩詞做鋪墊,可以創設一種優美的一情境,最快的激發學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春》這一課中,優美的文章需要學生的感情去體驗。所以我在課前布置學生去尋找自己喜歡的有關初天春天的詩。上課時我請學生起來充滿感情的朗讀這些優美的詩句,在老師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的呈現在同學們的眼前,通過詩句的意境的引導,學生們進入了春天的環境中。在這種情境中,學生自然能夠較好理解課文。

(六)、生活導入

學生都喜歡貼近自己生活的文章。創設生活情境導入課文,能夠消除學生對課文的畏懼情緒,使他們帶著一種放松和快樂的心情去學習。比如在《挖薺菜》這一課中,我請學生們去尋找自己吃過的野菜,帶到課堂上,講述自己吃野菜和挖野菜的感受。然后請他們到課文中去看看作者挖野菜的描述,看和自己在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我的老師》一課中,我先請學生說自己心目的老師形象,然后拿學生寫的給我的意見,自我批評還不是一個好老師,然后告訴學生我們今天要來看一位好老師,請同學和自己心中的老師做個比較。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后告訴大家課文中的老師好在那里。

 

二、課堂情境創設

課文是每個語文教師教學上的重點,如何讓學生進入課文中的情境中去,僅僅象以往,靠老師的一根粉筆,一張嘴,一本課本,就能打動學生,就能讓學生進入情境,是很難實現。情境教學的目的是針對學生,所以首先就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否則,任你是嘴皮磨破,學生們也是無動于衷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結合課文內容,拓展教學思路,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情感,創設各種情境,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以下是個人在教學中的一點實踐。

(一)、聯系生活,讓課本走向生活的大舞臺。

中學課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蘊涵著深情厚意的,如何讓學生體會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蘊涵的深情呢?有的時候,僅僅靠對課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難以奏效的。要抱一種大語文的觀念,跳出課堂,語文要與生活相聯系。從課內到課外,然后又從課外再會到課內,這個時候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已經上了一個臺階。比如在《背影》這一課中,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和母親很好,卻對父親頗多怨言。難以理解渴望內課文中的父親對孩子的一片深情。我先讓學生自由訴說自己對父親的不滿,然后和學生講述了自己父親的一個疼愛我的小故事,通過老師的故事,他們很快明白,父親的愛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來。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們紛紛起來述說自己的父親。又如在《一件小事》的教學過程中,我給學生講述了一次在公共汽車上,一位老太太給手提大袋小袋的我讓座的故事,學生很快明白了小事中蘊涵的美好心靈。做文同做人,有的時候,要明白課文,同時也要讓孩子明白做人。我通過自己的故事,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跳出課文的同時也是在解決課文。創設了一種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而在對所學知識的運用上,也決不能滿足于對課文的分析上,而要求學生進入生活,去分析生活中多種語文現象。這個時候,同樣需要教師通過巧妙的引導,讓學生進入生活的情境中。比如在《人類的語言》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針對“人類語言的特點就在于能用變化無窮的語 音,表達變化無窮的意義”。不過,課文畢竟是有局限的,生活中變化無窮的語言比課本上 要豐富多彩得多。從課本走出來,到生活中去采擷變化無窮的語言之花。同學們在生活中發現了哪些變化無窮的語言呢?學生回答多種多樣。如:“《中國電視報》,報中國電視”這條廣告語把一個報名的一處詞序加以變化,宣傳了這張報紙的功能。又如:,我成績上升時回到家,爸爸大方地說“吃什么弄什么”,成績下降時爸爸就不 這么說了,而是……ァ芭什么吃什么。”待學生掌握工具后,由課本走向生 活。使課本有限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也使得抽象的術語更加直觀 。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發現了“語言”就在自己身邊,會不由自主地開拓語言的“運用環境” ,課堂的輻射面大大擴展了。

(二)、化文字為場景,創設表演情境。

有的時候利用課文本身具備的戲劇性,創設一種表演情境,從而激發學生,主動而迅速的理解課文。如《皇帝的新裝》中,有一些十分適合表演的素材。騙子織布的動作,老大臣觀察的動作,我請兩位學生現場給全班表演,學生們為了表演,自然對課文是認真的取研究。在初二說明文的教學中,表演情境有時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初二《核舟記》里多涉及空間位置,所以我讓學生自習課文,把課文分成兩個表演場景,一個是蘇、黃、佛印神態。一個是兩個舟子的神態。分成小組進行表演,學生們認真研究課文,相互討論,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們在笑聲和表演中學習課文,從錯誤的表演中認識自己的理解上偏差。最終得出了正確的表演位置。又如初三的小說單元中《孔已己》和《范進中舉》這兩課,都有很好的表演素材。《孔已己》中我以講臺桌做為酒店的柜臺,請學生表演酒店里的情境。在《范進中舉》中,請學生做出范進時的“拍、笑”等動作同時結合語言,學生通過自己的表演很快對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寫語言有了較深的認識。通過表演,教師和學生共同把文字變成可見的情境,自然使加快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和表達能力。

(二)、讓課堂徜徉在音樂的海洋。

利用音樂使學生進入課文情境,體會感情,感受意境。音樂與文學本就都屬于文藝,其中自然有許多相通之處。音樂和文字都是通過一種媒介,喚起客體心中感受,調動過往的經驗,重現某種場景或者是感情。兩者互有長短,所以在我們的教學完全可以在有的時候利用音樂長與文字的優勢,讓學生更好的去體會文章,同時也用另一種方式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春》這一課,有各種教學方法。我在教學的過程中,大膽引進音樂,取得了好效果。在學生了解課文結構后,我給學生放了瓦格而納的《四季組曲》中的春部,要求學生閉上眼睛聆聽音樂,同時想象課文中的畫面。學生通過瓦格而那的音樂,仿佛置身與春天的原野之上。初二的《聽潮》中漲潮一段,文字激越,我給學生放了古箏曲《戰臺風》,在同樣急昂的古箏曲中,學生自己朗讀課文,從中去體會、想象潮水的洶涌。在詩詞的教學,更可以多加運用與之相對應的古典名曲來使學生沉醉與詩詞的意境中。特別是中國的傳統音樂本就與古典詩詞密不可分,相互輝映。初二的《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對與初二從未離家的孩子,要他們去體會分別的那中滋味,用語言來激發引導他們的感情進入詩中情境和意境,實在是有點勉為其難。這個時候,音樂就可以憑借其獨特的感染力來使課堂充滿了那種離愁別緒,我給學生放古曲《陽光三疊》,在凄涼婉轉的音樂中,學生進入詩的意境,自然能體會詩句的妙處。

(三)、合理利用競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

每個孩子在自己的內心中總是爭強好勝的,渴望表現自己。利用孩子的這種心理,運用競賽手段,激發競賽情境。我在課堂中采用了小組學習法,利用課文中的一些問題,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競賽,讓學生在一種緊張的競賽情境中去學習,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孩子們學習的主動性。初一下的《挺進報》的教學目標中有要求學生了解伏筆和時間詞語的巧妙運用。于是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尋找文中的前后呼應的伏筆,看誰找得多、快!學生被激發了全部的主動性,緊張的去認真閱讀課文,尋找答案。同樣的也把陳然被捕的時間的問題交給學生去尋找。學生大多都能在這種競賽的情境下解決了問題。

(四)、讓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膽創造。

我們不僅要教會孩子學習課文,同時也要讓他們具備創造能力。所以在課堂中設置一種創造情境,激發孩子的創造能力,也是不可忽視的。利用一些課文的開發性結尾,可以很好的達到目的。如初一《皇帝的新裝》,結尾并沒有點明兩個騙子的結局,利用這一點,我讓學生自由想象,給課文加上結尾。《小麻雀》中,也在課文學習完后,讓學生去運用創造想象寫出小麻雀的各種未來。學生爭紅斗綠,各抒己見:有的學生寫小麻雀終于回到廣闊的天地,天高任鳥飛。有的則寫小麻雀痛苦的死亡。還有的寫依舊是從前的生活……這些看法都跳出了教材,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初三課文《孔已己》同樣也可做這樣的處理。

三、作文情境

作文在許多孩子的心里一直都是一件可怕的事。他們害怕一版一眼的去寫作。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更多的時候不是沒有內容可寫,而是缺乏能引起他寫作欲望的情境。所以,如果在作文教學中能創設寫作情境,把孩子們內心中寶藏發掘出來,是作文教學取得成功的關鍵。

其實,孩子的內心是豐富多彩的,他們有許多的感想,只是常常在作文是一種作業的形式下,就變得無話可說了。所以,消除這種畏懼心理,給之以輕松的寫作情境,是必須的。比如在新聞寫作中,我提前一個星期告訴學生去收集新聞。這個新聞并不要求是國家大事,把范圍縮小,只要是身邊的新聞,比如學校、班級生活中的新聞。然后在作文課上,我告訴學生今天進行一次“新聞聯播”,每個小組的同學用十分鐘的時間每個人分別寫出一則身邊的新聞,然后請每個小組選出兩為同學上臺模仿電視的新聞連播給同學們播報新聞。孩子們寫身邊的事,有的寫上體育課時同學到達終點時的神態。有的寫學校的建設,有的寫班級里趣事,豐富多彩。孩子們爭先恐后的播報新聞,課堂里不時的發出笑聲。因為,寫的是他們身邊的事,描寫的就是他們自己。通過這一節作文課,許多學生消除了對作文的恐懼,在這種寫自己生活的作文情境下,每個人發現自己都有東西寫,也非常愿意寫。

又如在寫信的作文教學過程中,可以事先做一個紙皮郵箱,先讓每位學生想象一個地址,投入郵箱。然后讓每位學生從紙皮郵箱中抽取一個地址,然后想象著給他寫一封信介紹自己的生活(在這里主題可以由教師選擇),教師限定時間,到時間后又將全部信件投入郵箱。然后再次隨機抽取。由抽到的學生充當收信人,展開想象,寫一封回信。在短短的兩節作文課的時間內,學生們情緒高漲,不知不覺中就寫了近二千字。

結合大眾傳播媒介信息,從中發掘

 

有的時候,作文教學更可以大膽的走出課堂,進入生活中去進行。在初二的說明文寫作中,有一個傳統題材,要求學生運用空間順序來介紹自己的校園。這個時候,坐在課堂里口沫橫飛給學生講解如何寫作,不如走出課堂,老師做一次導游,帶領學生從校門口游覽校園,邊走邊給學生講解空間順序以及立足點的移動,學生面對眼前實實在在的景物,自然對空間順序的理解是事半而功倍。

想提高作文水平,僅僅靠兩周一次課內作文是遠`遠不夠的。結合學生的生活,創設生活寫作情境,可以進行系列作文寫作。比如針對初一學生,可以要求他們拿出一本筆記,然后定下一個總題目《瞧,我們的班級》,要求學生全面描寫自己班級里發生的種種事情,班級里的各個同學。每周一篇,作為他們自己的周記。每周可以從中選出一些好文章發表。讓他們用自己的眼睛觀察自己的生活,寫自己的感受。而初二的學生針對說明文的要求,可開展《我的精品屋》的系列作文,在作文中向同學介紹自己的心愛之物。這些系列作文的目的一方面是從課內延伸課外,更重要的是通過他們寫自己的生活從而激發寫作興趣。

網絡情境對學生的寫作也能產生巨大的影響。網絡大潮洶涌而來,必然對語文教學產生影響。網絡相對于傳統媒體的最大區別,在于它的互動性,也就是相互交流。擁有一位筆友一度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現在這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同樣,孩子們正是最喜歡通過筆友的形式來寫作的。孩子和成年人一樣喜歡相互交流,他們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更多人的觀看,因為在這中間帶給他們一種成就感。所以,利用網絡的交互性,創設一種作文寫作的成功情境。讓孩子在網絡上自由發表自己的文章,而讓其他的孩子去閱讀它。閱讀別的孩子的文章,學生可以從中了解別人的寫作,這比傳統的教師在課堂中講評優秀學生的作文或者是作文園地的形式更進了一步。因為這里面的主動性是在發表文章的學生手里,他不需要老師的點評或者是推薦。同樣,孩子的閱讀也是自主而自由的。當孩子給孩子的文章評論的時候,所帶來的成就和交流感,是老師無法帶來的。當他們通過電子郵件或者是作文bbs 來交流的時候,他們的作文水平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也獲得了最大的成就感。我在網絡上建立了一個《千帆競發》的中學生作文網站,短短的兩個月的時間,就有許多中學生在這里發表他們自己的作文,閱讀別人的作文,相互評論和交流。他們就最關心的是自己的文章是否有被其他的中學生閱讀和評論,并且重視評論意見,從中發現自己在寫作上的缺點,加以改進。這就可以說是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主動創造性。

以上是個人對于情境教學在當今語文教學中如何去運用的一點實踐和感想。歸根結底,情境教學的關鍵在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全部主動能力,理解課文,掌握各種語文能力。

 

[關于情境教學的幾點經驗]相關文章:

1.語文情境教學的論文

2.關于大學的美文

3.關于開學的日記

4.關于勸學的教案

5.關于反邪教的手抄報

6.小學英語情境教學論文

7.情境隨筆作文教學設計

8.關于開學的經典語錄

9.關于開學的小學日記

10.關于快開學的日記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视频 | 视频一区中文字幕日本有码 | 伊人亚洲综合网色aⅴ |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日产 | 三级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