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三首》學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發布時間:2016-6-2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學習目標】

1. 知識目標:了解律詩的有關知識。 

2. 能力目標:鑒賞本詩情景交融的寫法。 

3. 情感目標:體味詩人抒寫因戰亂而長年流落他鄉、不能東歸長安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運危迫的擔憂的情感。 

【學習重點】通過分析意象品味詩歌意境,把握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走進詩人的情感。

【學習難點】培養學生潛心涵詠詩歌的能力。

【學法指導與使用說明】

1. 反復誦讀三首詩歌,抓住主要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充分預習文本,對不能解決的問題用紅筆標注,留課堂討論、質疑。

3. 認真書寫,獨立完成,規范作答,按時上交。學科班長及時收齊并做好記錄。

精讀課要解決四個問題:詩中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寫,這樣寫的好處。聯想和想象是品賞意境的好辦法。 

【導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1、文學常識:關于古體詩與近體詩

    古體詩又叫古風,形成于漢魏六朝,在句數、字數、平仄、用韻、對仗方面均較自由。___是與之相對的概念,也叫今體詩,唐代詩人在梁陳詩人對詩律研究和創作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律詩和絕句這兩種新詩體。律詩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聯,依次稱___、___、___、___;每聯兩句,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每句的平仄都有嚴格規定,特別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隨意變更;凡偶句都要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中間兩聯須對仗。近體詩的絕句,也稱律絕,每首兩聯,平仄和押韻同律詩一樣,只是不一定對仗。

2、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___,世稱杜工部,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人有“詩圣”之譽,其詩有“__”之稱。  杜甫一生寫了許多詩,現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____》里。其中著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三吏”“三別”等。

3、了解寫作背景 

這組詩共八首,是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慶奉節)時所作,這里所選的是第一首,是杜甫晚年律詩的代表作。秋興,就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情之意。

4、字詞積累 

蕭(      )森        孤舟一系(       )     砧(       ) 

玉露:                                       蕭森:           

叢菊:                                       寒衣:      

急暮砧:

5、走進詩歌,整體感知:

1) 吟誦詩歌,感受音韻和節奏,如: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2) 結合背景,明確感情基調:___、___。

3) 串講每聯的大體意思,概括主要內容。

4) 在掌握詩歌的節奏和內容的基礎上背誦《秋興八首》(其一)

二、合作探究:多聞闕疑, 見賢思齊!

探究一:詩中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探究二:試以“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這兩句為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探究3:賞析“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說一說作者如何在寫景中表現“故園心”的。

三、當堂默寫    自我查漏  (寫在學案反面)        成績___

《杜甫詩三首》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懷古詩借古傷今借古傷己的風格特點。 

能力目標:感受詩歌主旨思想。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情感目標:體會詩人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也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感情的。 這首詩于綿麗之中隱含著詩人的悲憤。 

【學習重點】賞析詠史詩,體會詩人感情。

【學習難點】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導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1、積累字詞   

壑(     )   朔漠(       )    青冢(        )     省(     )    載(    )

2、創作背景

    本詩選自《        》。這組詩共__首,作于唐代宗大歷元年,每首各詠一人一事,分別為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杜甫吟詠古跡,追思歷史人物,同時也抒發了自己一生漂泊、功業無成的感慨。這里選的是第三首,是詠嘆昭君出塞之作。 

3、整體感知:結合注釋、感知詩歌     

   1)學生吟誦詩歌,感受音韻和節奏。誦讀提示:前一層宜用敘述調讀,但其間略有變化,如“一去”兩句速度要慢點;后一層宜用詠嘆調讀。   

 2)結合背景,明確感情基調:___、___。

3)思考: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那個詞語。并說說這首詩寫的什么內容。

4)在掌握詩歌的節奏和內容的基礎上背誦全詩。

二、合作學習:多聞闕疑, 見賢思齊!

問題1、開篇兩句不寫昭君,卻描繪了一幅雄偉圖畫,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這幅畫面。

問題2、品鑒借古詠懷的寫作手法。 請同學們分析討論: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不是一開始就寫她的怨恨,那實質上在寫什么?目的何在?試結合詩歌的創作背景加以分析。

問題3、賞析:“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說一說句中“空”字如何理解。

 

三、當堂默寫  小組批改(寫在學案反面)      成績___    組長___

《杜甫詩三首》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掌握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標: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3、情感目標:感受詩人深深的苦痛與憂思。 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學習重點】賞析詩歌的意境,體會深沉的感情。

【學習難點】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導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1、自由誦讀,標出注音,理解意義。  

渚(   )     蕭蕭(    )下      繁霜鬢(   )    潦(    )倒   濁(    )酒杯 

回:                     落木:                  萬里:

繁:                     潦倒:

2、整體感知

1)誦讀提示:首聯寫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點,讀時節奏感要強,注意表現整個畫面的氣氛。頷聯要讀得氣勢開闊,有包容宇宙之意,“無邊落木”“不盡長江”二語要一氣讀出,“木”“江”二字要適當延長,有余韻。頸聯上句寫長年漂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讀;下句寫老病孤愁,“病”“獨”二字要重讀,以加重悲苦情緒。基調是沉重的,宜緩緩讀出。尾聯“艱難苦恨”一語緊承上聯,而后以白發增多、酒杯新停輕輕結住全詩,含無限凄涼意于言外,應讀得更加緩慢、沉重,讓聽者仔細體味詩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態。

2)前兩聯描述了哪些的自然景象?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3、想象悲涼詩境,體會深廣詩情,誦傳千古名篇。

二、合作學習:多聞闕疑, 見賢思齊!

問題1、名句賞析。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提示:可以從畫面美和情感美兩方面賞析)

問題2、著名評論家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說:“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句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來幾層意思? 

問題3、重點分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討論: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和作用是什么?

 

三、當堂默寫,小組批改。(寫在學案反面)      成績___  組長___

四、課后作業 

草堂詩魂

      細雨蒙蒙,落葉飄飄。 

      當我來時,又是茅屋為秋風所破的季節。老天像有意在營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讓人來品味一種人生意蘊--文章憎命達!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這絕代詩圣生命的一大棲息處,這和著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一個偉大靈魂沉吟的處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園。草堂公園由大廨、詩史堂、工部祠和柴門等景觀組成,給成都人一個清幽的休息場所,也給遠方慕名而來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設施是對過往的紀念,也是對現在的經營。只是草堂,作為一個詩人藝術生命的凝結處,作為中國文學史的一個糾結點,作為一段歷史的觀象臺,太有特點了,情緒也太濃重了。“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讀清人顧復初的“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盤虎臥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那副對聯,更讓人噓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義與杜甫在世時命運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讓人堅信只要確實燦爛過,也就注定會占有輝煌。 

      草堂足供觀賞,甬道曲折,盡可徜徉,更何況又是細雨迷蒙,黃葉鋪地!草堂,草堂,此時此際的草堂在訴說什么呢?從開元到天寶,《壯游》,《三吏》《三別》,《北征》,《秋興八首》,直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代詩史再現了一個時代,僅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這是杜甫的不朽,這是杜甫的輝煌,這也是杜甫的價值所在。舍此,我們又何以了然在一個大起大落的時代里,有一個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這些是不必說的。但僅僅如此,就遠不能了然杜甫詩歌抑郁沉雄的內在生命力,也遠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與命運悲劇。這正是文章憎命達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層的人生意蘊所在,也是中國歷史上人才的成就與命運的二律悖反。 

      中華傳統,士人總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況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寫人生抱負:“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據要津,而且充滿理想色彩--要讓君王趕上傳說中的堯舜,要使全國民風淳樸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運總是跟人開玩笑,歷史也總在捉弄志士仁人。由開元而天寶,張九齡罷相,李林甫上臺,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賢能之人想說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這是國家的不幸,時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圖大志的落空。肅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擁有一官半職,比如左拾遺、華州司功參軍、工部員外郎,而實際上卻難有作為,薪俸也不足以養家。離開中原后,其行跡大略是同谷-錦城-夔州-潭州,同時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黃葉飄到了盡頭。 

      可是,他的詩作卻從此更加如長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現出一代河山的風云、生靈的狀貌。它們如鐘,如鼓,回響在中華歷史的長空。杜甫的命運就這樣確定了,杜甫的歷史角色及其創作成就也就這樣確定了。這時我們再吟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詩句,就會發現,個人的遭際,在詩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時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苦寒到此已極矣,而憂患、仁慈至此亦已極矣!杜甫之胸懷,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或者說經邦濟世,要的不就是這種德與才么?但是,風雨飄搖中的唐王朝拋棄了杜甫,而歷史卻于風雨飄搖中造就了另一個杜甫。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還是杜甫的幸運呢?歷史總是把一份生命的樸素,讓人咀嚼得百味叢生。 

      流連一番,天色已晚,該走了。細雨依然。 

一課一得:

1、 從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義”指的是什么?(不超過30個字。) 

2、詩歌鑒賞的思路方法總結。    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

1)煉字型。

2)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劉曉健

[《杜甫詩三首》學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相關文章:

1.杜甫詩三首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杜甫詩三首優秀教案

4.杜甫詩三首教案《登高》

5.杜甫詩三首登高課文教案

6.《杜甫詩三首》課文教案設計

7.杜甫詩三首《登高》教案

8.杜甫詩三首的教案設計

9.杜甫詩三首課文優秀教案

10.杜甫詩三首登高教案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欧洲卡通动漫精品 | 日本亚洲中文无线码在线观看 | 亚洲鲁丝片一区二区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久久 | 婷婷婷国产在线视频 | 五月天久久成人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