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熟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積累文言詞匯,朗讀、背誦課文。
2、 理清文章脈絡,了解借事說理的寫法。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
學 重點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難點 課文朗讀的停頓,個別文言詞語的用法。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手段 多媒體
板書設計 異
奇
五歲--能詩 利、扳、謁 環境、過程
乞之 不使學
方仲永
十二三歲--不能稱前時之聞
二十歲--泯然眾人----------結果
傷仲永
學
習
目
標 1、 熟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積累文言詞匯,朗讀、背誦課文。
2、 理清文章脈絡,了解借事說理的寫法。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
什么是人才?怎樣才能成為人才?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古往今來,有許多激勵人們成才的格言,如“天才來自勤奮”、“聰明在于積累”等等,F在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文言文,它從另一個角度告戒我們:人才決不是天生的。
板書課題,出示教學目標。
整體感知
1、 明確學習目標。
2、 朗讀課文,注意停頓。
第一遍:教師范讀,學生在聽讀過程中:劃出生字詞,注意句子的停頓,并在課文中做出標記。
第二遍,學生自由誦讀,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
第三遍,學生齊讀。注意重點詞句的讀音!鞍、謁、稱、泯”
指導學生在朗讀中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頓。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余聞之也/久
疏通文意
1、 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找出不懂之處,組內交流,組內解決不了的記出來,小組代表翻譯課文。
2、 全班交流,解決組內不能解決的交流問題。
精讀研討
引導學生逐字逐句閱讀,四人為一小組討論。
1、 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2、 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說明了什么?
3、 文章最后一段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4、 學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想?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開頭至“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方仲永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第二階段:至“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階段:至“泯然眾人矣”完全變成了一個平庸的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薄捌涫芘c人者不至也” 強調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強調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學生自由談感想,角度可從仲永自己、仲永父親或自己的實際。暢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
體驗反思
課堂辯論:成才的關鍵
辯題:
正方:天資聰慧是成才的關鍵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
辯論內容的具體要求:
1、 天賦與后天教育的關系。2、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師指導學生抓住辯題中心,以理服人,表達清楚。
評價:學生互評,觀眾評價,教師評點。指出優缺點。
教師小結
學習收獲。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知道了作者采用了借事說理的方法。文章第一部分敘述了方仲永由天資過人到“泯然眾人”的變化過程。第二部分引發議論,表明自己的觀點:后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我們在辯論中已經明確了天賦與后天教育的關系。
朗讀課文:聽范讀、自由讀、齊讀
交流翻譯課文
討論探究
體驗反思
課堂辯論
達 標 檢 測 必做題 1、《傷仲永》選自《 》,作者 ,字 ,他是 時期的 家 家 家。
2、 翻譯句子。
a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b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c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選做題 背誦課文
學
生
達
標
情
況
分
析 必做題達標率96%,選做題達標率46%。
教
學
反
思
初一學生古文基礎太差,學起來吃力。為此,讓學生多讀,逐步培養學生鑒賞古文的能力。
李友明
[《傷仲永》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4.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鄧稼先》教案
6.人教版七年級下冊鄧稼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