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語文教育是一個豐富而生動的美的世界。她的美不僅在于其幾乎涉及人文和自然科學各個領域的教材內容的美,同時也包括其展現傳感這些內容美的教學藝術美。就教材內容而言,眾多名著佳篇,猶如色彩絢麗的各種奇葩,賞心悅目,沁人心脾;又如一支支美妙的樂曲,扣人心弦,優雅動聽。就教學藝術形式而言,色彩紛呈的教法、課例活動,正如一幅幅風光旖旎的畫卷,氣象萬千,各臻其妙;又如漸漸精美絕倫的工藝品,琳瑯滿目,美不勝收。語文教育如花,如歌,如畫,令人贊嘆和神往。語文教育內容的美,除課文內在的思想美、意境美、人性美、情感美等外,還有其外在的語言美、結構美、風格美。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學生去認識、感悟、涵詠、欣賞這些美,讓學生從中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增長見識,同時提高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語文教學藝術的美還在于教學過程中的內容美、結構美和教師控制課堂的技巧美、流暢美、語言美、板書美。
高中前已圍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五個方面已經進行了相關美育教育。課程標準在高中階段提出學生在五個方面獲得發展: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每個方面也有美育的任務和要求。在感受鑒賞這方面特別提出: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具有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感,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語文知識的教學,實際上滲透著人的審美體驗;語文能力的培養,實際上表現出人的審美傾向;語文智力的開發,實際上體現出人的審美創造,正如我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所說:“無不于智育作用中,含有美育之原素:一經教師之提醒,則學者自感有無窮之樂趣。”美無處不在,美育的維度貫穿在語文課程的目標體系之中,構成語文素養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的基本要素之一。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學生的人格和心靈,作為教師,我們在引領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要注意引領學生發掘語文的藝術美。
語文教育的確是一個令人陶醉的、令人感動的美的世界,然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教育變的面目全非。語文課上,知識傳授、機械重復占據了大量的時間,語文教育的活力和生氣在單調的操作后顯得更加蕭條,受功利主義的影響師生容易忽視了美育的積極主動性。我認為語文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時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美育教學工作。
一、重美的發現、重美的感悟,課堂上有亮點,讓學生長久保持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新課程改革后,課本更注重也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教材有意分模塊設置,并附有梳理探究、表達交流、名著導讀,旨在保持學生學習文學的趣味。每一單元第一課精讀,老師要注重審美趣味性鑒賞,課堂教學設置有高潮、有亮點,保持學生學習語文的高度積極性。例如在詩詞單元,賞析柳永的《雨霖鈴》時使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把自己已有的審美體驗同自然、社會、歷史、音樂美術結合起來。先讓學生美讀,充分感受語言的節奏美,音韻的和諧美,語言的用詞美、內容的畫面美,情感的意蘊美、哲理美。然后進行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合作探究活動,進一步拓寬視野,提高審美認識。表達交流時優美的語言組織總會給大家帶來成就感和愉悅的心理體驗。教學時還可以穿插音樂背景甚至是動畫效果來唱。從閱讀到鑒賞無不包含美育因素,學生中會有越來越多的同學愛上詩詞,學習詩詞會從被動變到主動。在各種風格的審美體驗中,他們增長了學識才干,積累了相關意象及鑒賞技能。高度的激情會引導他們自主去鑒賞相關內容或體裁的一些作品。
二、由淺入深,引導學生思考感悟,激發學習語文潛能,提高語言運用能力,讓其獲得一定的審美成就。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注意挖掘于教材內容相關的美育因素。
新教材選修課設置的很好,如《語言文字的應用》一改過去模塊訓練的單調訓練,注入了時代氣息,注入了相關幽默笑話及趣味故事。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從其他角度再選幾個例子,課前預習的和課中列舉的例子結合起來,既讓學生保持一種興趣心理,又能認識到各種知識的實用性和審美趣味性。不知不覺中,讓學生摒棄不良習慣,見賢思齊,加強了積累,提高了審美趣味和語言表達水平。
②加強閱讀教學,讓學生在閱讀中豐富情感,充實精神,完善人格,形成一種良好的審美習慣,以便能夠在以后的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習慣和高雅的品位。由于語文考試形式的限制,語文教學極易進入極端,忽略美育鑒賞。到高中后師生都會發現,過去很多學生基礎比較薄弱,閑暇時間沉浸于題海或陶醉于娛樂休閑甚至是網絡游戲,很多人沒有閑情逸致靜下心來看書了,閱讀量和閱讀速度跟不上,詞匯量匱乏,語法無知,語感弱,農村學生尤其嚴重。到高中容量增大,涉及知識面更廣,教師學生心中都會有壓力,就會急功近利,多做題。我們不妨多借鑒古人的教育方法--多閱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古人的做法很好, 閱讀鑒賞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多方面感知,從而形成主體思維,披文入情,神游其中,增進理解,把自己帶進詩文的情境中去體味、領會、琢磨,可以毫無障礙地接受詩文內容的感染熏陶,陶醉其中。農村學生學習資源有限,教師可以在平常給學生推薦或印發一些好的文藝作品,督促學生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產生自己獨特的審美感受,同時 鼓勵學生博讀精思勤練筆,記錄心中的美感情愫。在閱讀中感悟自然美、社會美、人情美等美學因素,形成圈點批注積累摘抄的習慣,把別人的知識體驗變成自己的動詞并能靈活加以運用。隨著必修課的完成,學生的基礎知識已成體系,學生也大體認識到自己的潛能和興趣所在,有意提高自己語文素養。
三、增強教學的計劃性、系統性,將美育滲透于智育、德育,關注學生的心理感受,因人而異、因勢利導,力爭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更多的“美”,循序漸進。
①課前可采取趣味小活動,或講成語故事,或鑒賞詩詞,或演講,或進行某一方面的知識檢測,增強美學趣味性,拓寬知識面,準備人鍛煉了膽量。
②課外閱讀不限量,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養成一種習慣,博讀精思常積累,讀書寫心得。教師常與學生溝通交流,多鼓勵督促學生。蔡元培曾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陶養的工具,為美的對象;陶養的作用,叫做美育”。 我們更要用美的事物去浸潤青少年的心靈,使他們不斷地、長久地被美的情感所陶醉、所滋養,從而“將情感善的美的方面盡量發揮,把那惡的丑的方面漸漸壓伏淘汰下去”,以實現情感教育的目的,同時提高審美情趣,增長見識。
③作文訓練成體系,重美感。在寫作訓練中探討美育,科學地將美育滲透于寫作訓練的過程這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美、表現美。美無處不在:首先,大自然給我們提供了創造美、捕捉美的廣闊天地。其次,要引導學生善于從社會生活中發現美。引導學生把眼光投向大千世界,通過觀察,煉就一雙“火眼金睛”,從各種內容不同的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去發現美。讓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發現美的事業、美的風尚、美的構思,在社會中發現美的精神、美的氣質、美的人格。教師還要在學生發現美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的寫作向表達優美的方向發展,即寫作表達時,要有美的觀點、美的探求和美的實踐,要從立意、章法、意境、語言等幾個方面訓練學生的寫作實踐,從而培養和提高表現美的能力。
李慧莉
[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美育藝術]相關文章:
1.幼兒教育美育論文
3.高中語文好句子
4.高中語文《大學》教案
5.高中語文隨筆推薦
6.高中語文《老王》優秀教案
7.高中語文作文好句子
8.高中語文教案
9.高中語文議論文
10.高中語文寫景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