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
1. 了解作者及有關《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
2. 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特別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詞。
二. 過程與方法
1.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
2.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能夠懂得學無止境,學有益于人的完善和發展。
教學重點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特別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詞。
2.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明代的楊慎在其詩《臨江仙》中寫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三國時期,出現了許多的英雄人物,呂蒙就是其中之一,呂蒙雖然驍勇善戰,但有一個缺點:不愛讀書。他的主上孫權曾屢次勸他讀書。經過多次的勸說,呂蒙不再是“吳下阿蒙”,讓人“刮目相待”。我們現在就一起來看看孫權是怎樣勸呂蒙學習的(板書:孫權勸學)。
二.作者及作品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陜西夏縣(現屬山西省)涑水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本文選自《資治通鑒》,題目是編者加的。《資治通鑒》是司馬光歷時19年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名為《通志》,宋神宗以它“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賜書名《資治通鑒》。“資治”,說明本書編撰的目的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提供政治借鑒。
三. 讀譯課文,理解文意
1.讀一讀
(1)認讀:讀準字音、停頓、節奏,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2)聽讀:聽錄音,注意字音、停頓、節奏,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注意: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讀yé,通“耶”)!
即更(讀gēng,重新的意思)刮目相待。
(3)解讀:邊大聲朗讀課文邊根據課下注釋逐句理解課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討論。
(4)釋疑:交流討論不理解的字詞或語句,教師點撥。注意:古今異義詞、成語。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
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5)故事復述。
2.議一議
本文主要講了孫權勸呂蒙學習的故事,孫權為什么“勸”,是怎么“勸”的,“勸”的結果怎樣?請仔細揣摩文章中人物對話的語氣來談。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語氣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既嚴格要求,又充滿關心、期望,希望呂蒙能勝大任。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問語氣,對呂蒙辭學有責備、惱怒之意,后一句則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足見對呂蒙的關心、愛護。)
(3)“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語氣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既感到十分驚訝,又由衷為呂蒙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贊許之態呼之欲見。)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示感嘆語氣,并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現出呂蒙對自己才略長進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四.角色扮演,體驗反思
1、模仿表演
請三位同學分角色扮演孫權、呂蒙與魯肅,然后進行對話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語氣,體會說話時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學生作點評。
2、體驗反思
這個故事給你有什么啟示呢?
孫權:勸別人要講究方法
魯肅: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別人
呂蒙:學習能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
五.總結
從本文中,我們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展和完善。所以,我希望同學們能“好讀書,讀好書”。
六. 課外延伸
請同學們將本文與《傷仲永》一文進行對比閱讀,寫一二百字論述學習的重要性。
鄢無道
[《孫權勸學》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4.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鄧稼先》教案
6.人教版七年級下冊鄧稼先教案
10.孫權勸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