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如真似幻的夢境
《云霓》《艾菲爾鐵塔的沉思》導學案
《云霓》
【學習目標】
1、云霓有什么特殊含義
2、豐子愷散文的語言特色
重點難點
1、云霓有什么特殊含義
2、豐子愷散文的語言特色
【知識鏈接】
作者簡介
豐子愷(1898-1975),浙江人。17歲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師從李叔同(弘一法師)。1921年赴日本學習西洋繪畫與音樂,同年冬回國任教。1927年出版了中國第一本漫畫冊《子愷漫畫》,并從20世紀20年代起開始寫作散文,先后出版散文集《緣緣堂隨筆》等。他長期從事藝術教育,早年接受過佛教影響,亦關心民間疾苦,故早期散文以描寫兒童生活與探討社會人生問題為主,多贊美兒童的純潔心地,以反襯成人世界的惡俗;多從日常生活瑣事取材,讓紛紜世界的一鱗半爪點染生活的情趣與哲理,講求趣味,給人以飄然出世之感,但有時失于瑣細。抗戰時期的散文創作則漸次貼近現實,寫了一些關懷民生的力作。從總體上看,其散文情感真誠蘊藉,筆法自然灑脫、形式靈活多樣,能于平凡瑣細處寓深意,在淡泊飄逸中見真情,并兼有詩情畫意與幽默情趣,在現代散文中別具一格。
閱讀提示: 見課本導讀
【探究與合作】
一、自主探究
1.作者為何以“云霓”為題?
2.在去年夏天的這件事中,云霓起著什么作用?
3.從文中看,作者為何給自己的畫集取名為《云霓》?
二、小組合作
1、這“大熱似的苦悶和大旱似的恐慌”指的是什么?
2、云霓有什么特殊含義?
《艾菲爾鐵塔沉思》
【學習目標】
1、體會作者借登塔所作的人生思考。
2 、理解文章寫實藏虛、虛實相生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寫實藏虛、虛實相生的特點
2 難點:埃菲爾鐵塔形象的內在意義
【知識鏈接】
一、作者簡介
張抗抗,1950年生于浙江杭州。主要作品集有《夏》《張抗抗中篇小說集》,長篇小說《隱形伴侶》《赤彤朱丹》《情愛畫廊》,散文集《橄欖》等。
二、張抗抗散文的哲理意蘊(蘇振元)
張抗抗散文與眾不同之處,最主要在于她的形而上的思辨追求,豐富、新穎、獨特和較為深邃的哲理意蘊,顯示出她過人的才情和睿智。
“散文最好要有一點兒哲理”(《尋找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張抗抗以為這種哲理應是自己的獨特感受,獨特理解,這樣,作品才有靈魂,才有一個核。單純抒情的作品往往太輕太柔太精致,易成雕蟲小技,缺乏力量的美。因此,一篇散文應具備其內在“核”。她還認為:“如果說,‘情’是散文的果汁,那么‘理’,就應該是散文的核。無汁無核均無果實。”(《也談散文》)這就是張抗抗的“核汁”理論。她身體力行,在創作實踐中便一再體現、驗證著她這一觀念。而且大多是順理成章而發的人生感悟,使人從平凡中發現深刻,由隨意中洞見雋永,使作品平添了豐厚的意蘊,閃爍著哲理的光芒。
研讀張抗抗的散文,不難發現散文的哲理內蘊,作家是采取了多樣化的藝術手段和方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有機結合而造就的。
事中見理。用敘述的方法把事情寫出來,同時理隨事顯。這種敘述與一般敘述不同,往往因事而動情,事中見理,因而不追求事情的精細、完整。我國古代散文就有這個傳統,現代散文已把這個傳統弘揚到了極致。張抗抗的這類作品很有自己的特色。《“養不家”》記敘幾則調養不好動物的小故事:小時養的白頭翁,因絕食、哀鳴、撲騰不止而放走;后來養的野貓,吃飽喝足后,“伸伸懶腰”不告而別;在北方時,幾個知青養了一只小狼,隨著成長,漸現“狼的強悍暴烈的原形”,最后掙脫鐵鏈而逃。文章圍繞“即使是一個已經被馴服的族類,其中也總是會有到死也調教不了的個別動物”,而萌生出的感慨和思索,作家發出了這樣的“天問”:我不知道動物園里那些已隨遇而安的寵物們,是否會有被馴養的痛苦?如果讓它們選擇,是否仍然會選擇充滿激烈競爭同時也充滿自由歡樂的大自然?這類問題僅止限于動物和自然嗎?可不可以擴及到人和社會呢?個中很有意味,著實耐人尋思。可以作為《“養不家”》續篇的《鸚鵡流浪漢》更是充盈意蘊。當被她偶然收養的虎皮鸚鵡從籠中逃脫之后,作家的情思也隨之變得活躍和深邃。她終于省悟到:“它們其實只不過是從一只籠子逃向了另一只籠子而已。但對于自由的冀盼,使得它們永遠生活在背叛之中。”“尋找和回歸自然,就成為它一生中不斷重復的主題。”理隨事顯,富有極濃的思辨色彩。同樣的,在《猴島記趣》里,趣中有味,“老船工一語中的,道破猴島建立生存秩序和內部機制的奧秘,在于競爭。”事中寓理,深刻雋永。還有《家教的“悖論”》《墻的消失》《春游的女孩》等文也有這個特點。
景中悟理。張抗抗運用得很有個性。它的特點是情以景興,理由情顯。《下三疊泉》就是這樣的佳作。廬山三疊泉,與別處名山勝景不同。張抗抗從沒完沒了一個勁兒往下走才能欣賞到三疊泉之壯觀的旅游經歷,產生一種不同一般的人生道路的理喻──-負弦波的啟示,頓悟出“登高俯瞰,一覽眾山小”之外的別一番風味,“方知‘水往低處流’,亦不乏氣勢”。意味雋永,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海市蜃樓是很美的,讀了她的《海市》后,才知戈壁灘的海市也“美得充滿誘惑”。作家從景中悟得,盡管海市是虛幻的,是一個誘人的“陷阱”,然而在單調的黃色世界里,美麗的海市“就成為沙漠的調色板,成為旅人一個虛妄的希望”。《沙之聚》則描寫茫茫大漠中神奇的鳴沙山。據說在山腳下能聽見沙子嗚嗚的鳴響,更令人驚奇的是,游人留在山上那一行行凌亂的腳印,第二天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經科學考察,是因風之力將每一道印痕重新整合的。面對奇景,張抗抗先是驚異繼而惶惑,后來聯想深遠:“沙之聚,有自由的風之手。那么人心呢?人心之聚,更求八面來風,若是一盤散沙,解鈴還須系鈴人──風聚沙,便是一個順其自然、循序漸變的演進之途。”這便是讓讀者從中去領悟自然景觀中的妙理至趣。
擬人寓理。魯迅在《致李樺》中談道:“作文的人,不會修辭,也就不會達意。”張抗抗“是主張寓理的”,擅長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來寄情寓意。這方面她在當代中青作家中是高人一籌的,其中擬人寓理用得最為巧妙、嫻熟。
這種方式是把非人的生物和無生物當做人來描寫,賦予它們以人情、人格,從而寄寓和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張抗抗散文里較多的是植物擬人寓理,以《地下森林斷想》和《牡丹的拒絕》兩篇為著名。前篇通過對大森林的擬人化,將情與理結合起來,歌頌了像“地下森林”這樣“在黑暗中苦苦掙扎向上”“堅硬、挺直、決無半分媚骨”的人格形象,并啟示我們:只要像“地下森林”一樣頑強奮斗,就會成為“新崛起的驕子”!正如作家在《談散文的“核”》中所說的:“那年秋天去鏡泊湖,湖山雖美,歸來即淡忘了,而那片鮮為人知的地下森林,卻地震撼了我。我想到了自己坎坷不平的道路,想到了許多朋友多年在沒有‘陽光’的地下頑強奮斗的精神,發現這地下森林正是一種性格化了的自然奇觀,在向人們發出莊嚴啟迪。”后一篇更為奇特,文章寫一年一度的洛陽牡丹花會,然而偌大的一個牡丹王國,“竟然是一片黯淡蕭瑟的灰綠”,大令乘興慕名云集而至的游客失望。但是隨著作家陡轉的筆鋒,將牡丹人格化,讓我們“窺見了牡丹的個性”,“它不茍且不俯就不妥協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規律”。誰說牡丹只是富貴種?這里,牡丹的拒絕給人理性的思索,啟發“拒絕”的感悟,其指征的對象顯而易見。張抗抗作品里無生物擬人寓理的也不少,最突出的是寫于1978年的《興凱湖聽濤》。她以豐富的想象力,賦予對象以人的意識,使自然性格化。興凱湖仿佛是歷史的見證人,從它的那不平的濤聲中聽出了我們民族的嘆息、民族的吶喊,并在這吶喊之中見出光明,鼓勵我們像大海一樣由每一滴細小的水珠組成強大的潮流,“浩浩蕩蕩,朝前走,不回頭”!更為可貴的是作家還準確預見了“21世紀初強大的中國將會以它的全面現代化使興凱湖發出寶石似的光芒”,使讀者在心靈深處受到既“合情”又“入理”的震動與啟示。張抗抗文學創作的重要貢獻之一在于她的前衛性,《興凱湖聽濤》無疑在當時就是帶有突破性創新的前衛之作。即使在深化改革、世紀之交的今天,它仍具有較大的啟迪作用和教育意義。作家善于擬人寓理,其他如可憐松、仙人掌、梅、橄欖、武夷山石等寓意物,均描繪形象鮮明,喻理生動深刻,曉人以人生哲理,體現出一種力量的美。
對比明理。張抗抗根據自己的美學理想和讀者的審美心理,還長于運用對比明理。首先應提到《閑話稀粥》一文,作家敘述娓娓動聽。在那次出國訪問之前,一直認為自己屬于開放型,能夠接受任何新生或新鮮的事物,甚至時刻警惕、防范自己不要受“拿來主義”的影響和污染。但發生了巴黎公寓的稀粥事件后,她對自己不再有這類擔心。“我為自己擁有一個堅定不移的中國胃,以及由這個胃所決定的頭腦、服飾和一切痼疾,而驕傲地屹立于香榭麗舍大街。”然后返國到家,重又覺得渾身不舒服心里空蕩蕩起來,不知道為什么非要喝粥不可。“想到自己竟是如此的不可改變,心里漾起一層粥樣的泡沫,很是悲哀。”同樣是“喝粥”,由國外的“驕傲”急轉直下而為國內的“悲哀”,通過這種情感價值的落差,前后變化的強烈對比,不能不令人深思。其實,作家是以飲食心理為窺鏡,對民族心理進行了一番深刻掃描和驗查,熱切地表達出對現代心理的渴望。《埃菲爾鐵塔沉思》則不同,主要抓住登臨埃菲爾鐵塔的感受變化這個樞紐,采用前后對比、誤正映襯的手法來展現鐵塔的特點。它高大,而且慈愛;“它雄奇,卻也孤獨”。作家用睿智的語言揭示了鐵塔的歷史感與崇高感,以哲理的光輝映照出了鐵塔的形象特質,從而引起我們的思索與遐想。《西方人情》又有不同,張抗抗運用對比明理,通過三件親見親歷的小事,從“那人與人之間,淡淡的、遠遠的、冷冷的相處”的“既定印象”中深掘一層,提出了一個為一般人并未完全把握的問題,這就是“我們真的就了解西方了嗎?”她的結論是:“在有人居住的地方,人情總是很相像的。不會都是金錢,都是猙獰。”進而深入地寫道:“只愿那虛的、假的、敷衍的、客套的人情,遠遠地走開”,而“那真的、熱的情誼,切莫衰敗,切莫冷卻”。作家在散文中體現的這類哲學思辨,具有較大的啟蒙意義。
張抗抗富于哲理意蘊的散文很多,難能可貴的是做到了像古人所說的:“明理之文,大要有二,曰:闡前人所已發,擴前人所未發。”(劉熙載《藝概文概》)而且寄意寓理的手法多種多樣,運用嫻熟、自然。這是她對世俗景觀的入微體察、對人情事理的深刻憬悟、對具有哲學意義的題旨內核的深入開發的結果,無可辯駁,“在當代作家中,張抗抗應該被劃到富于思辨的隊列里”。王蒙早曾表示過這樣的見解。
(節選自《論小說家張抗抗的散文》,《理論與創作》1998年第5期。標題是編者加的)
【探究與合作】
一、自主探究
作者筆下的埃菲爾鐵塔有哪些特點?(用形容詞概括你認為最重要的特點,并引用文中語句說明。) 其中最重要的特點你認為是什么?
二、小組合作
1、結合鐵塔的特點,談談作者這樣寫鐵塔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寫鐵塔形象,哪些是“實”,哪些是“虛”?
3、作者寫登鐵塔,寫出了自己情感和心理怎樣的變化?
4、寫作者自己,什么是“實”,什么是“虛”?
三、課后反思,學完這兩篇自讀課文,你有什么收獲?
四、課后作業
課外閱讀張抗抗的《牡丹的拒絕》,進一步體會這類散文的特點。想一想,作者抓住怎樣的自然現象,賦予牡丹怎樣的高貴品質?在實與虛的結合上,用了哪些表現手法?與《埃菲爾鐵塔沉思》相比,有何同異?
任志剛
[《云霓》《艾菲爾鐵塔的沉思》 導學案(人教版高一選修第四單元 如真似幻的夢境)]相關文章:
2.《談中國詩》導學案
10.趙普文言文導學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