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說課稿(蘇教版七年級必修一)

發布時間:2016-9-1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這次說課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1、教材分析;2、學情分析;3、教學方法;4、教學設想;5、教學過程及說明。

一、教材分析

我們都知道,蘇教版教材是以人文主題為參照進行編排的,《想北平》是必修一第三專題第一板塊中的第一篇課文。這個專題要學生感受的人文主題是人與故鄉的關系。在這個專題中,編者安排了兩個板塊闡述人與故鄉的關系,第一個板塊“漂泊的旅人”是從故鄉對于身處異鄉的人的意義這一角度選取課文的,第二個板塊“鄉關何處”則是從人對故鄉的精神層面的意義探尋這個角度選取課文。

當然,對專題內涵的感受與體會都是要建立在學生對文本研讀的基礎上的,緊貼文本在以人文主題為主線的情況下并沒有被編者忽視,而仍被作為一個根本予以足夠的重視。這個專題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方面的要求是:(1)學生能獨立閱讀、獨立思考,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2)學生能調動自己審美經驗的積累對文本進行鑒賞,能體會到文本在表達上的藝術特點以及不同的風格,能進一步認識散文的文體特點。(《語文教學參考書》第82頁)《想北平》的學習目標大體上應與此一致。

二、學情分析

從文體上看,學生在前面兩個專題接觸到的是現代詩歌和議論文;從學習的方式上看,學生接觸到了活動體驗和問題探討的學習方式。而這個專題從體裁上看,都是散文;學習方式是文本研習。這兩點對于高一的學生并不陌生,但這個專題課文的編排出現了一個新的特點,那就是每一篇課文除文本之外,還多了“對話欄”。這是與編者向學生推薦的“評點”的研習方法相對應的。這種形式是學生之前都沒接觸到過的,而《想北平》又是其中的第一篇文章,學生第一次接觸這種形式會有一種新鮮感,老師要做的是適時地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走進文本。

三、教學設想

《想北平》是老舍的一篇語言極其質樸而內蘊極其深厚的散文。對于這樣的散文,首先,要讓學生靜心研讀文本,把自己的心得寫下來,然后和其他同學交流。這也是學生和文本對話的第一步,這一步要完成的是對文章情感的體會和語言的品味。其次,要展開的是學生與作者的對話。作者為什么那么愛北平,作者又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了這篇文章的,等等,這是由文章本身自然就會聯想到的。所謂“知人論世”,了解作者以及寫作背景,對于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情感是有幫助的。最后設計了讓學生自己與自己的對話,以期達到感受家園之思這一專題內涵的效果。教學設計主要是圍繞這三次對話展開的。三次對話,解決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完成對散文情感的體會和對語言的品味,另一個就是通過文本達到感受人與故鄉的人文主題的目的。前者是重點,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的延伸。這兩個問題的統一,實質上就是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考慮到課文內容的淺易和學生課前的充分自學,學習本文只安排1個課時。

四、教學方法

學習本文,采用了評點交流、朗讀、討論的教學方法。

評點交流的方法是編者推薦的學習這個專題課文的一種方法,課文的編排也為這種方法作了準備。這種方法其實我們平時都會用,只是在教學中首次被明確提出來。讓學生對文本做評注,無疑可以促進他們走進文本,也是促進他們進行獨立思考,同時還能鍛煉學生的筆頭表達能力。在學習本課時,共有兩次讓學生評點,一次在課前,當作是預習的作業,一次是在課堂上。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充分地接觸文本。并在教學過程中,把評點交流設計為教學的重點環節,在課堂上留足了時間給學生細細品讀,讓學生對課前作的評點進行補充。評點完了,還要有一個交流的平臺,考慮到不可能讓每位學生都起來發言,所以采取四人小組交流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是想讓每一位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當然四個人交流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四人個人的合作,把評點的內容補充得更完善。之后就是學生代表的發言了,教師要做的是盡量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產生對話,真正達到交流的目的。

朗讀的設計放在評點之后,在體會到了文章的情感后再去朗讀更能讀出感覺來。在設計朗讀這道環節時,對朗讀的內容作了要求,就是讓學生選取自己作過評點的段落來讀,主要是想讓學生通過朗讀,把自己的理解也讀出來。

討論法,在教學中有兩次運用,第一次是在評點后的交流中,第二次是在理解作者的情感時。本文的語言質樸,表達的情感較容易把握,但是對于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感的問題就會有點難度,所以這里用了讓學生討論的方法。在用討論法時,也注意到了落實,讓學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帶著自己的思考再與其他同學進行討論。

五、教學過程及說明

課前布置預習作業:

1、朗讀課文至少2次,劃出你特別有感觸的語句,并在邊上的“對話欄”中寫下你的閱讀心得,準備課上交流。

2、了解作家以及相關的寫作背景。

(設計依據:“預習與反復閱讀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反復閱讀,才能打消與文本的陌生感。另外,預習還應當解決與文本相關的一些背景知識,包括作者、寫作背景、文體知識等等”--《語文教學參考書》第89頁。這兩個作業既是為課堂作準備的,也是為了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一)導入

課前放馬思聰的《思鄉曲》,營造氛圍。

“故鄉,是游子用稻谷釀造出來的陳年老酒,擱置年代越遠,放置時間越長,酒的味道就越醇香。”北京之于老舍,正是如此!

(二)瀏覽課文,把握感情基調

1、請同學們瀏覽課文,把直抒作者對北平的情感的句子一一劃出來。

2、請大家用一個字概括這些語句的情感。

(設計依據:“在與文本的對話中,要注意局部與整體的關系。”--《語文教學參考書》第90頁。“文眼”與文章全局的關系非同一般,確定整體情感基調,有助于學生在評點局部的語句時能注意到與整體情感的關系。)

(三)品讀課文,記錄閱讀感受

1、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 魯迅先生也提出,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可見,讀書不單單只是讀過就算,真正意義上的讀書也應該是思考和積累的過程。請同學們靜靜地品讀課文,讀到精妙處,在邊上的“對話欄”中寫下你的閱讀感受。當然,也可以對課前寫好的評點進行補充。

2、四人一組交流各自己記下的閱讀感受。要求:在交流時做到表達清楚,認真傾聽,及時補充意見,最后確定一處進行評點,并由一位同學代表本組起來發言。組與組之間可再相互補充。

(設計依據與目的:先讓學生進行獨立閱讀和評點,旨在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交流,意在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四)朗讀課文,讀出作者情感

請同學們從文中選擇一段你作過評點的段落先自己朗讀一次,盡量讀出作者的情感,然后在組內讀,最后推出一人,代表本組讀給大家聽。

 (設計依據:“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語文課程標準》第8頁。朗讀,能讓學生對語言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聽的學生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在朗讀中,學生對文章情感的理解自然也會加深。朗讀是必不可少的鑒賞手段。)

(五)知人論世,理解作者情感

問題設計:作者老舍為何對北平有著這樣濃烈的情感?同學們可以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作為依據進行闡述。要求大家先自己思考,然后再與小組成員討論。

(設計依據:“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語文課程標準》第16頁。知人論世,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

(六)領悟思考,感受專題內涵

問題設計一:北平對于作者來說,意味著什么?

教師小結:(從三個方面進行總結)北平是作者生活過的地方,那里有他的血淚,有他的汗水,有他的歡笑……從這個意義上說,北平就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作者愛北京,愛北京的一切,當他遠離北京之時,北京就是他深深想念的故鄉;在動蕩不安、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局勢中,北京是作者感情的慰藉與寄托。

(設計說明:這個問題起到了連接本文和本專題的作用,意圖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去感受本專題的專題內涵,即“人與故鄉的關系”。)

問題設計二:思考人與自己的故鄉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可結合你與家鄉的關系談一談。

教師小結:故鄉是將來我們要回望的家園,她是連接我們過去的紐帶。故鄉有我們生命的印記,我們對自己的故鄉總會自然地懷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

(設計依據:“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進一步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語文教學參考書》第82頁。為了突出專題內涵,所以設計了這個環節。)

 張超 

 

張超

[《想北平》說課稿(蘇教版七年級必修一)]相關文章:

1.想北平讀后感1000字

2.想北平讀后感精彩范文

3.想北平的閱讀理解答案

4.動人的北平教案

5.圓的認識說課稿蘇教版

6.初中物理說課稿蘇教版

7.初中物理蘇教版說課稿

8.七年級美術說課稿

9.必修一英語課件

10.人教版必修三《勸學》說課稿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 | 精品免费AV一区二区 | 色综合久久六月婷婷中文字幕 | 午夜福利网址入囗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 | 亚洲码欧美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