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東海縣中學 李文綱
郵編 222300
【內容摘要】
人文精神強調人的情感,人的體驗,總體特征趨向于綜合整體、動態化、無規則、無序列、內隱和模糊。它的根本目的是培養自我完善的“人”。
科學主義注重分解和抽象描述,高揚理性,漠視人的情感,總體特征趨向于靜態化、規則化、序列化、外顯和明晰。它把教育變成一種強制性的義務,人從受教育中獲得知識不再是一種樂趣,而只是為了把自己變成一種更有用的工具。
閱讀教學是一門社會科學,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性。好的閱讀教學,需要師生共有一種植根于語言人文精神的人倫情懷、人生體驗、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來凝固化的語言,充分施展個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種癡迷如醉、回腸蕩氣的人化情境,從中體悟語言妙處,學會語言本領。
閱讀教學當然也可以用科學的理性方法進行量化,分步驟、擺序列、循邏輯等,這樣做固然合乎“理性”,固然可以糾正閱讀教學的隨意性、散慢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顯現閱讀教學的內在機理和規律,但是,它們畢竟是外在表征,不是根本所在。如果閱讀教學中沒有一種人文精神的揮灑,即使有再合乎“理性”邏輯的教學程序、量化標準,也不會有好的閱讀教學效果。科學主義理性方法,永遠不可能長度清晰地解決語文教學的復雜性,不可能根本解開語文教學之謎。
如果閱讀教學中科學主義泛濫,就很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過度追求教材體系的邏輯化、教學點的細密化;教學過程的程式化、序列化;教學方法上對語言和內容的透析化、準確理解化;閱讀能力的訓練層次化;閱讀測試的標準化等等。閱讀教學中,分析詞句,但不能停留在詞義、句法上,而要體現在表意上、意境上、情趣上,要多感性領悟,少理性分析,多直覺認知,少條分縷析,只有堅持科學和人文兩條腿走路,才會使閱讀教學煥發出生機。要卓有成效的搞好閱讀教學,就必須動搖人們大腦中根深蒂固的純科學主義的閱讀教學觀,樹立我們民族的傳統閱讀教學觀。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并不一味地反對理性剖解和抽象,更不反對“科學”和“理性”本身,相反,我們更提倡抱持一種科學態度,理性態度。因為人文精神與科學主義并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必要的科學練習是培養能力的手段,不能因科學主義有弊端而對之全盤否定;一味強調人文精神也會導致虛無主義,以為萬事萬物沒個標準。
我們主張人文精神和科學主義并重,就是強調把語言看作生命主體、生命整體,強化“人”在閱讀教學中的地位。注重對語言的體驗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真正做到“主體與主體對談”;注重人格的全面完善,注重閱讀教育。只有做到這三點,我們的閱讀教學才會越走路越寬,越走前途越光明。
一.閱讀教學的兩條腿--人文精神和科學主義
所謂人文精神,是一種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為本位的知識意向價值意向。它在本質上強調人的情感,人的體驗,總體特征趨向于綜合整體、動態化、無規則、無序列、內隱和模糊。它反對把人當作一個“東西”來研究,因為人本身是一個個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生命。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同時,它也提倡每個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時承擔不可推卸的對他人、社會、自然的責任。它的終極意義是要求關懷人生,弘揚道德價值和審美價值,培養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時代風尚。
其實,人文主義教育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社會,人們將這種教育稱之為“Liberaleducation”,意即“文科教育”。“Liberal”一詞來源于詞干“Liber”,意思是自由。文科教育也就是自由教育或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養自我完善的“人”。
與此對應,科學主義是一種以大自然為本位的知識意向、價值意向。本質上注重分解和抽象描述,高揚理性,漠視人的情感,總體特征趨向于靜態化、規則化、序列化、外顯和明晰。應當承認的是,科學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空前的文明,但與此同時,科學技術的反作用也顯示了出來,如人的個性、主體性的喪失,以及道德的淪喪等等,人感到了自我的殘缺和生存本性的異化。科技文明把教育變成一種強制性的義務,人從受教育中獲得知識不再是一種樂趣,而只是為了把自己變成一種更有用的工具。語文教育中的閱讀教學,從整體上看,大多是在科學主義的指導下建立的,它對于傳授知識、訓練技能是有益的,但對它的過分偏愛卻往往扭曲了人性,影響了人的成長。
二.閱讀教學的本質特征
閱讀教學是一門社會科學,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性。閱讀教學實際就是語言教學,而語言本身具有豐富性,它的直接使用者是人,離開了人,語言就是凝固化的無生命的代碼。它是人的一部分;它不是外在于人的客體,而是主體;不僅僅是“器”“用”,還是“道”“體”。它滿含主體情感,充滿人生體驗。因而人文精神是語言的基本屬性。好的閱讀教學,需要師生共有一種植根于語言人文精神的人倫情懷、人生體驗、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來凝固化的語言,充分施展個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種癡迷如醉、回腸蕩氣的人化情境,從中體悟語言妙處,學會語言本領。--這是閱讀教學成功的根本。
閱讀教學當然也可以用科學理性方法進行量化,分步驟、擺序列、循邏輯等,正如許多語文教師自己總結或被別人總結的幾課型,幾步法,幾主幾式一樣。這些量度和排列固然合乎“理性”,固然可以糾正閱讀教學的隨意性、散慢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顯現閱讀教學的內在機理和規律,但是,這些一二三四的程序系列、起承轉合畢竟是外在表征,不是根本所在。如果沒有師生對語言情意的人生體驗與感受。沒有主體投入“物我合一”,沒有人化情境的鋪設,總之沒有一種人文精神的揮灑,即使有再合乎“理性”邏輯的教學程序、量化標準,也不會有好的閱讀教學效果。科學主義理性方法,永遠不可能長度清晰地解決語文教學的復雜性,不可能根本解開語文教學之謎。
作為人類社會的特有行為,閱讀是從書面語言中獲取意義的活動,這一活動既是生存的需要,又是發展的需要。但是求得生存并不是人的最終目的,人的最終目的是在生存的基礎上求發展,這恐怕是文學、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存在的根本原因。人的發展主要是心理和精神上的自由性、和諧性、個性及道德感、理智感、審美感、意志力等。閱讀活動的根本價值就在于為人的這些發展提供食糧,它把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產品提供給每個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他們的靈魂,豐滿他們的血肉,使之在短短的十幾年里走完他們的祖先走了幾千年的歷程,并發展得更高、更美。因此,閱讀不僅僅是手段,它還是生活,是發展,是人的本質的豐富性的展開。
縱觀幾十年眾多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實踐,那些富有成效的閱讀教學,總是將科學主義理性方法的實施限定在一定量度內,而盡力發掘閱讀中的人文精神,將它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相反,那些成效不大甚至失敗的閱讀教學,大都過分仰仗科學主義理性方法,超過限度,令其泛濫,從而遏止了閱讀中人文精神的揮灑與展開。
新的《語文教學大綱》中對語文學科的性質作了新的詮釋:“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告訴我們,閱讀教學中切不可忘記我們既是語文知識的傳播者、語文能力的培養者,又是各種文化知識的傳播者,我們還應承擔中華民族五千年光輝燦爛文化發揚光大的責任,讓學生在學習、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也受到古今各種文化的熏陶,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培養其人文精神,
如果閱讀教學中科學主義泛濫,就很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過度追求教材體系的邏輯化、教學點的細密化;教學過程的程式化、序列化;教學方法上對語言和內容的透析化、準確理解化;閱讀能力的訓練層次化;閱讀測試的標準化等等。比如,語文課堂上這樣的現象似乎司空見慣,師問:①本文有幾段?②這段有幾句話?③分成幾個層次?④某句的主語、謂語、賓語是什么?⑤這個動詞為什么用得好?好在哪幾方面?⑥這個比喻的本體、喻體是什么?等等,這種用冷漠的知識分析取代辯證的語文感受,用大規模的狂轟濫炸、抽筋剝骨式的做法,十分殘酷地扼殺了語言的氣韻和靈動。愛因斯坦曾直截了當地指出:“只教給人一種專門知識、技術是不行的,專門知識和技術雖然使人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給他一個和諧的人格,最要緊的是人要藉著教育得到對于事物及人生價值的了解與感覺,人必須對從屬于道德性質的美和善有親切的感覺,對于人類的各種動機、各種期望、各種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別的個人和社會有合適的關系。”
在科學主義泛濫的閱讀教學中,古人行之有效的誦讀法被說成是死記硬背,源遠流長的結合整體語境釋字、句讀、訓詁的方法也被從西方移來的語法分析取代,至于直覺、頓悟、靈感等非理性的思維方式則被打入了神秘主義的冷宮。實際上,古人的韻語記誦法是漢語音美、形美特色在教學上的體現。釋字、訓詁則是闡經釋傳的正確方法,只有結合語境,訓釋才不會背離經傳原意。這可以從新大綱對閱讀方面的內容和要求中得到解釋:“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感情。根據語境揣摩語句的含義,體會語言表達效果。能對課文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感受文學形象,品味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初步鑒賞文學作品。”閱讀的這一特點,呂叔湘先生說得更明白:“打乒乓球的時候不可能每一舉手都測定一下角度的大小、腕力的強弱。同樣,說話的時候也不可能每用一個字都想一下它的定義,每說一句話都想一下它的組成。有人問:寫文章不是有‘字斟句酌’之說嗎?對,有這回事。可是,仔細省察一下就會發現:一、不是每字必‘斟’,每句必‘酌’;二、所謂‘斟酌’也很少是有意識地進行字義、句法的分析,多半是直覺地感覺這個字不合適,換那個字才合適,直覺地感覺這個說法不合適,換另一種說法才合適。”閱讀教學中,分析詞句,但不能停留在詞義、句法上,而要體現在表意上、意境上、情趣上,要多感性領悟,少理性分析,多直覺認知,少條分縷析,只有堅持科學和人文兩條腿走路,才會使閱讀教學煥發出生機。
三.只有民族的,才是永恒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本來沒有涇渭分明的相應的諸如“科學、哲學、經濟”等的學科思想,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生命整體和部分的彼攝互融,“天人合一”,重混茫和會通。西方文化注重分別差異、主客分離,追求確實性,注重邏輯演繹。西學東漸后,文化呈多元化發展,這本是好現象,正如費孝通所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相容,人類大同。”但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的思想直接影響了我們的閱讀教學,甚至可以說霸占了閱讀教學,科學主義對中國傳統文化帶來了直接沖擊。
在科學主義理性哲學觀照下,語言完全是外在于人的客體,可以純理性地由大的語言單位向小的語言單位解析,由語形向語義解析。它完全抽去了人的情感、人的意志、人的個性,否定了語言是人的生命形式,是生命的機制,是活潑潑的人性舒展,是生命的外形與寫照,使我們總想把一切外顯化、準確化、邏輯化,而忽視了語言是非常情意化的,往往要靠體驗感悟來內化,需要在一種情感的催動下,在情境的感染下“激活”、“點燃”,需要表象、想象的高度活躍來支撐符號化、聲音化的文字。這種解構與重構、解析與抽象榨干了、冰釋了語言的濃烈的人情、人性、人倫意向,使之成為了一堆堆僵死、冰冷的語碼。當我們力圖用這種科學主義的理性語言觀去解析一篇美妙的文章之所以美妙時,往往不得要領,不得神韻,解析的結局成為“天在山邊,走近山邊,天又遠;月浮水面,撥開水面,月還深”。科學的力量既有創造性也有破壞性,在這里它起的是破壞性作用。
要卓有成效的搞好閱讀教學,就必須動搖人們大腦中根深蒂固的純科學主義的閱讀教學觀,樹立我們民族的傳統閱讀教學觀。
在《對中國傳統思維形式的反思》一文中,張唯先生認為:“中國美學沒有哲學化,哲學卻趨于美學化。由于其哲學思維沒有受到西方式語言邏輯、推理思辯和數學量的規限,而自由地向直觀、直覺、形象思維方面發展,所以它善于捕捉完整的、感性的和鮮活的認識對象,在直覺的把握中認識對象的全貌。它不去系統分類,條分縷析,而傾向體味事體的過程,不做一定的結論。又因為它承認語言對意識缺乏精確全面的表達功能,所以思維的結果往往只是形象和概念之間的種種暗示。這種‘模糊性’給下一階段的思維活動提供了多種發展可能性。同時,它排斥了非此即彼的邏輯推理,讓思維活動同時呈現幾種意識,形成幾種判斷。如孔子談及君子之德時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可理解為君子之德如松柏,能經受嚴峻的考驗;也可讀為孔子對君子假面虛偽的揭穿。”(轉引自《古文鑒賞大辭典》序言)由此觀之,直覺思維的確是我們民族的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意義是重大的。在語言學習上,這一點尤其突出。因為與其它學科相比,語言的習得和運用的非理性成分更重。
比如對于《水滸傳》中的精彩片斷《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如果我們在教學時只著眼于字詞句的條分縷析,著眼于段落層次的切分歸納,那么,勢必造成文意理解的支離破碎。在這個片斷中,人們津津樂道的是魯智深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那種喜歡打抱不平的俠義精神,以及勇武過人,力大勢沉的英雄品格,但深入一層分析,就可發現在魯智深的英雄行為中還反映出古代勞動人民的道德價值判斷、對英雄的審美認識。就前者說,是表明古代勞動人民認為弱小者是值得同情的,凌辱、欺壓弱小者是不道德的罪惡行為,應該受到懲罰,因而讀者對鄭屠的死有一種大快人心之感。就后者說,表明古代勞動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必須是善惡分明,敢于懲惡除奸,同時還必須具有過人的勇氣與力量,以及脫離險境的機智。如果在教學時滿足于局部的理性分析,不從人文精神方面深入挖掘,就無法讓學生喜歡魯智深,也就無法達到讓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感化、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目的,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就無法實現。
四.閱讀教學只有堅持兩條腿走路方能瀟灑走一世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并不一味地反對理性剖解和抽象,更不反對“科學”和“理性”本身,相反我們更提倡抱持一種科學態度,理性態度。這是必須申明的。因為人文精神與科學主義并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必要的科學練習是培養能力的手段,不能因科學主義有弊端而對之全盤否定;一味強調人文精神也會導致虛無主義,以為萬事萬物沒個標準。這也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我們只是不同意科學主義的理性哲學觀和語言觀,反對那種拋開了語言人文精神本質約束的純知性的漠視情感的泛濫無度的科學主義的理性剖解與抽象。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主張人文精神和科學主義并重,就是強調把語言看作生命主體、生命整體,強化“人”在閱讀教學中的地位。具體說有三點。
第一、注重對語言的體驗和感受。“格物之功只能在身心做”,教師創設人化情境,讓學生親歷親受,自感自悟,靜思揣摩,使語言在心中徹底內化。李吉林的“生活展示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扮演體會情境”,就是讓“身心”感受語言。另外也必須強調課文緊密貼近學生人生,學生才可能用“身心”感受。
第二、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真正做到“主體與主體對談”。“語言半是事物的代名詞,半是精神和情感的代名詞” (濱田正秀《文藝學概念》)。曹禺說:“要愛語言,要著迷,語言的妙境才能領會得到;之后,才能談到學著掌握語言,學著使筆下生花,創造同樣真實、生動、迷人的語言境界。”情感投入才能激活語言。才能顯示出師生個性和教學風格。
第三、注重人格的全面完善,注重閱讀教育。學習語言不只是學語言知識,也不只是歷練語言能力,更要注重情感教育、文化熏陶,從而豐富心靈,培養品德,完善人格結構,這才是真正意義的“育人”。尤其當今中國伴隨商品化進程,已邁入一個技術化社會,商品意識、科技意識、純技能意識向社會各領域全面滲透,將不可避免地帶來諸如人的生命意義、存在意義嚴重挑戰等問題,因此塑造全面完善的人格,更為緊迫,也難能可貴。我們旨在呼吁,不要把閱讀教學搞成閱讀訓練,還閱讀教學一個真實的本來面目!
【附:參考資料】
萬金黨《內容,還是形式?--關于閱讀教學的人文思考》
--《語文學習》1997年第1期
王尚文《“人文說”和“工具說”的分歧》
--《語文學習》1997年第7期
權曙明《語文是能力型的人文學科》
--《語文學習》1997年第11期
韓軍《限制科學主義,張揚人文精神--關于中國現代語文教學的思考》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董志強《網絡:從技術進步到人文關懷》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王嘯《從人文精神看教學方法》
--中學語文資源網
《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秦暉教授與網友交流錄》
--中學語文資源網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學語文》(郭瑞林編著,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閱讀教學的哲學思考]相關文章:
1.教師閱讀教學教案
3.閱讀教學計劃
4.群文閱讀教學課件
5.關于閱讀教學計劃
7.主題閱讀教學計劃
10.人生哲理:“怕”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