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工作單位 張靜月
定興二中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朗誦是解讀詩歌的敲門磚,我們只有對詩歌進行反復誦讀,才能真正走進解讀詩歌的藝術殿堂。,正所謂:“熟讀百遍,其意自現!闭b讀可讓學生體會情感美,節奏美。 在讀中引導學生發現、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由家愁到國愁的升華。 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教材分析
《鄉愁》是語文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詩歌,四篇課文都具有抒情性強,形象鮮明,想象豐富,語言優美的特點,充分體現了現代詩歌的基本特點。新課標要求學生能“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初步鑒賞詩歌, 理解意象,培養對語言的感悟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閱歷的缺乏和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對鄉愁的理解、對詩歌意境的領悟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課通過聽說讀品等一系列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在互動中使理解加深,對“鄉愁”這一有一定的認識。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習現代詩的朗誦技巧,學會劃分節奏,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體會欣賞詩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標:體味作者所表達的鄉愁,同化激發學生愛家愛鄉愛國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的具體含義,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的感情。
教學難點:學習通過聯想具體意象來欣賞詩歌意境美的方法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表述不必 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主要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很清楚地再現。)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 為
設計意圖
一、 導入
二、誦讀
三、品讀
四、解讀
1、播放歌曲《想家的時候》2、 介紹作者
范讀、指導學生朗讀
分析,解讀本詩
詩的每一節都構成了一幅簡明而生動的畫面。教師讀第一節詩的解讀文字
了解作者
朗讀,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
研讀文中四個意象表達濃濃的思鄉之情。
學生解讀并朗讀其余三節文字
創設情境,
為理解作品內容奠定基礎。
深入理解詩歌的形象和詩人的感情,感受優美的意境
訓練聯想和想象能力
☆板書設計
小時候--郵票(思母--親情)
長大后--船票(戀妻--愛情) 思念親人
后 來--墳墓(念母--哀情)
現 在--海峽(憂國--愛國情) 思念祖國
(層次美)(意象美)(情感美) (升華美)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項目 A級 B級 C級 個人
評價 同學
評價 教師評價
認真 上課認真聽講,認真參與討論,作業認真 上課能認真聽講,有參與討論 上課無心聽講,極少參與討論
積極主 動 積極舉手發言,積極參與討論與交流,主動回答問題 能舉手發言,有參與討論與交流,回答問題 很少舉手,極少參與討論與交流,很少回答問題
團隊合 作
善于與人合作,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 能與人合作,能接受別人的意見。 缺乏與人合作的精神,難以聽進別人的意見
課堂反 饋 課堂檢測無誤。 課堂檢測正答率高 課堂檢測有誤
☆教學反思
1、 多媒體教學手段對課堂教學起到了恰到好處的輔助作用,體現了課堂資源的整合。
2、 解讀環節中,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在小組中想景悟情,描述詩的內容,讓學生主動參與,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3、 拓展遷移的內容少,寫作指導欠缺。
張靜月
[《鄉愁》 教學案例(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8.八年級鄉愁詩句
9.《鄉愁》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