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氣不利于身心健康。醫學心理學家用狗作氣憤情緒實驗發現狗在急躁、氣憤和嫉妒的負性情緒狀態下,產生了神經癥性的病態反應。研究還發現,人在氣憤狀態下,身體產生的毒素要比平時多60多倍,中醫說:“哀傷脾,怒傷肝。肝火太旺,易傷身體。”同時生氣等負面情緒會以心境的方式作用于人的精神狀態和生活之中,使人產生消極、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從而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
2、沒有必要跟學生生氣。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曾說:“發怒,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何必生氣傷自己身體和心情呢?那是因為我們做老師的大多都責任心太強,學生表現不如意就容易動氣,覺得學生不聽教誨。其實,對于學生來說,很多事情是需要形成習慣的,這需要過程,老師應該有這個度量來容納孩子這個成長的過程。
3、生氣使我們不像文明的知識分子。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曾說:“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是學做文明人的基本修養。”動輒就對學生生氣、懷恨在心或者言語刻薄等,說明我們的情緒管理能力的確需要改進。著名班主任工作專家王曉春先生曾經指出,老師一旦對學生生氣起來,就很容易變成一個不可理喻的人。這時候人總會把自己惡的一面表現出來。
4、生氣會降低教師的威信。老師生氣總覺得自己有理,其實根據我的經驗,80%的理由是占不住腳的,也就是說這樣的生氣是沒有道理的。比如,老師生氣發火半天,結果才知道是學生病了才這樣的表現,這樣就冤枉了學生;再比如,學生上課說話,老師批評了,結果是學生聽不懂才這樣的,這是委屈了學生。這樣占不住腳的生氣太多了,難免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淺薄和粗糙,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自然就下降了。
5、生氣會很容易對學生產生傷害。生氣時教師容易變得刻薄,從而極容易說出傷害學生心靈的話語。另外,有時教師控制不了,會產生“情緒性的行為”,對學生動手的所產生的傷害是不言而喻的,有時還會導致嚴重的身體傷害,也會給學校和教師本人帶來麻煩。按照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教師要為這種傷害承擔責任。
6、生氣是違背教育的初衷的。教育是護育孩子成長的過程,現代教育主張對學生的尊重、理解、信任、接納、呵護等,即使是懲罰和批評也要建立在科學方法的基礎上,平心靜氣地擺事實、講道理和提要求,而非教師處于非理性狀態下的指責和訓斥。
7、生氣會暴露教師身上的不足。學生畢竟是成長中的人,是未發展的人,因而他們身上有缺點甚至不好的習慣等也是正常的。老師應該有能力通過觀察、分析學生的行為表現,找到學生的真正問題,并給予有效的幫助和引導,使學生成長和進步。學生這樣那樣的錯誤其實就是成長的機會,教師應該抓住這樣的機會使學生產生認識和行為改進。而能夠作到這些需要老師有一定的能力和技術。有人說脾氣越大,智慧越少,多少是有些道理的。
8、生氣無助于問題的解決。比如,老師對學生說:“你不應該打人”,于是,學生和老師之間的爭論開始了,直至老師生氣,問題還是無法有效解決。而如果老師一開始就說:“你想通過打他得到什么結果呢?”再一步步下去,就容易把學生引導到問題解決和成長的路徑上去。
9、生氣無助于教師的成長。根據認知情緒理論,教師生氣是因為學生的言語或者行為沖犯了教師的認知原則。比如,教師總認為學生應該尊重和聽自己的話,所以,一旦有學生上課講話,就特別容易惹教師生氣。生氣時教師已經沒有能力去反思自己的認知是否合理,也就難以在這樣的事件中獲得成長。
10、能克制發脾氣的感覺很好。嘗試一次不發脾氣,試著讓自己冷靜下來,再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你很快就會嘗到甜頭。佛陀說:“對憤怒的人,以憤怒還牙,是一件不應該的事。對憤怒的人,不以憤怒還牙的人,將可得到兩個勝利:知道他人的憤怒,而以正念鎮靜自己的人,不但能勝于自己,也能勝于他人。”不順利的境況下,能夠做到不發怒是一種生活智慧。
周雨
[不與學生生氣的十個理由]相關文章:
5.關于生氣的歇后語
6.關于春節的十個故事
7.關于誠信的二十個故事
9.霸氣生氣的個性簽名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