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兩章導學案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

發布時間:2016-1-2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學習目標:

1、積累相關的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  

2、學習孟子說理論正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3、理解“天時、地利、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義,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4、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增強憂患意識;體會孟子的人才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導入新課:

(一)、課文導讀:

導語:電視劇《雍正王朝》塑造了雍正這樣一個勤政為民的皇帝形象,主題歌最后一句“得民心者得天下”講的是老百姓的作用。人民是歷史的主人,他們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可以說人民的力量是至高無上的,也是無窮盡的。愛民的人,民必愛他。除了雍正皇帝,歷史上勤政愛民的皇帝也還很多,像康熙、漢武帝、唐太宗等。唐太宗李世民曾引用古人的話說:“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深刻闡明了民眾的巨大作用。這一道理早在戰國時期孟子就曾論證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作家簡介。

《孟子》是孟子及其門人所作,儒家經典之一!兜玫蓝嘀,失道寡助》選自《孟子公孫丑》。孟子,名  軻     , 戰國     時期魯國鄒人。孟子把孔子的“仁”發展為“   仁政  ”的學說,還提出了“  民貴君輕   ”的思想,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2、背景資料。

孟子的思想來源于孔子。《孟子》一書,全書七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諸子散文名著,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品性修養。全書富有哲理性、雄辯性、鼓動性,行文排比氣勢充沛、比喻新穎獨到等,是其基本特色。這些特色在《<孟子>兩章》里均有體現。 

 (二)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米粟(   sù )   親戚(   qī)   失道寡助(guǎ) 親戚 畔之( pàn   )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3、解釋下列詞語的古義和今義。

    池:古義 護城河 今義 池塘    去:古義  離開 今義 到……去    委:古義  放棄 今義  委       任  

    親戚:古義 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義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所以:古義 用來  今義 借此  

    4、解釋下列加點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憑借     

利                                       以

兵革非不尖利也:   銳利                 以天下之所順:    用       

     5、翻譯下列句子。

①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懾天下不能單靠武器裝備的精良 。       

②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親屬朋友都背叛他 。 

     6、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展示目標,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1、請學生翻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疏通文意,注意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

七里之郭: 外城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使……鞏固     不以封疆之界: 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威天下: 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多助之至: 到     親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2、整體感知課文:請學生將課文劃分為四層,并概括層意。

     第一層:(第1句)提出中心論點。

     第二層:(第2、3句)論證天時不如地利。

     第三層:(第4句)論證“地利不如人和”

第四層:(第5~8句)以“域民”“固國”“威天下”為引申推論,推出論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內容。

     3、“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之間的關系怎樣,作者在論述三者關系時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答:猛子提出3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及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4、本文中心論點是什么?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答: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入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3兩層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進一步論證。第2層選取攻戰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區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層選守城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5、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論證,為何還要寫第四層?

答:第4層的作用是在前3層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將論點的范圍由戰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了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層絕非多余的閑筆。

     6、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何特色?用了那些修辭,有何表達效果?

答: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①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環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

 、谧h論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構縝密

7、我們應怎樣看待孟子“人和”的主張?

答: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義”“非攻”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那個歷史時期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展特定階段中的獨見卓識和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對于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鑒。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這一觀點帶有時代的局限性。

三、成果展示:學生展示小組討論結果:1、展示全文翻譯。2、展示問題答案。

四、教師點撥:教師對學生翻譯及問題答案進行校正點撥

五 鞏固練習。

1、孟子名 軻  ,字 子輿 ,是我國古代著名的 思想 家、 教育 家。他主張實行  仁政 以統一天下,是 儒家 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將他與孔子并稱 孔孟 。

2、解釋下列詞語。

①環而攻之而不勝: 卻,可是            ②是天時不入地利也: 這  

③池非不深也: 護城河                       ④委而去之: 放棄 

3、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天時不入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本文第四層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了 人和 的重要性,得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結論。

第二課時

一、 檢查預習,導入新課 

(一)導語:美國阿拉斯加的一個自然保護區內,原是鹿與狼共存的,為保護鹿不被狼吃掉,人們趕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寧”環境中的鹿悠哉游哉,不再狂奔快跑了,體質明顯下降,不久便有許多鹿病死了,人們只得再把狼“請”回來,不久鹿群又生機煥發,充滿活力了。同學們聽了這個故事會有什么感想呢?它就是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最好的詮釋。這節課讓我們共同進入有關“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句至理名言出處的文章中學習探討吧!請同學們打開課文。              

(二)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畎畝(quǎn)  傅說(yuè)  膠鬲(gé)  拂士(bì)  行拂亂其所為(fú)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①法家拂士: “拂”通“弼”,輔佐。 ②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③衡與慮: “衡”通“橫”,梗塞、不順利。 

3、解釋下列加點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舜發于畎畝之中: 發跡,被舉用               膠鬲舉于魚鹽之中: 被舉用,被選用、選拔 

發                                         舉

      征于色,發于聲: 表現出                      死即舉大名耳: 做,干 

4、翻譯下列句子。

①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的使命給這樣的人。 

②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構成憂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  

5、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答: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二、展示目標,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1、請學生自讀下面一段,用“/”在句中標出朗讀節奏,注意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點詞重讀)

2、請學生翻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全文,疏通文意,注意下列詞語的解釋。

   ①動心忍性 使……堅韌      ②衡于慮而后作 奮起,有所作為       ③舉于市 從              

④出則無敵國外患 在外面,指國外    ⑤人恒過 常常      ⑥空乏其身 使……貧困                 

3、整體感知課文:請同學們將課文劃分為三層,并歸納層意。

第一層:(第1句)列舉六位歷史上著名人物經歷艱難困苦的事例,說明擔負重任并作出了成績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經過一番艱苦磨練的。為下文得出結論提供了充足的事實論據。

第二層:(第2句)論述了人必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為上等多個方面經受一番艱苦的磨練,才能增長他原來所不具備的才能,才能有所作為、成就大業的道理。

第三層:(第3、4句)論述人處于困境才能奮發,國無憂患則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點明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4、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比較,本文在論證思路上有何異同?試作具體分析。

   答: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同:本文在論證上也采用了層層推理的方法。

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開篇提出中心論點,之后即以戰爭中攻守的得失利弊為論據,有力論證了前文提出的“天時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 的兩個分論點。據事論理,論證嚴密,且層次清楚。最后在此基礎上自然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論,從而深化了文章主題 。顯然其采用了總起分承,最后總結的結構方式!渡趹n患,死于安樂》與之恰恰相反,文章一開始就列舉了一系列由卑微到顯貴的歷史人物為事實論據,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注意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練。接著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似,最后推出結論。顯而易見,其結構方法為先分后總。                  

  5、試分析本文在論證方法上有何特色。

    答:這篇短論采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歸納推理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羅列,如把成就偉人與國家滅亡對比,如先分析論證,后歸納觀點等等。

  6、本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         

   答:本文開頭列舉歷史人物,自然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過……”用的則是句式排比。足見孟子說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另外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蘊藉。閃爍著哲理的光華。

  7、“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還知道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關?

  答:相關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挎少偉男。”、“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為天下之健,志剛為大君之道!薄

  8、有哪些事例可以證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

  答:相關的事例有: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白成帶領義軍打進北京城,志得意滿,終致失敗,這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真實寫照。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是自然界和歷史發展的辯證法,有一種說法叫做“青蛙效應”,是指先將青蛙置于常溫中,而后一點一點注入熱水,青蛙就會在渾然不覺中舒舒服服地被燙死。這個事例表明,居安思危則存,貪圖安逸則亡。自然發展規律如此,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同樣如此。

三、總結

從課文《<孟子>兩章》之“一斑”,即可“窺”出孟子說理散文之“全豹”:筆帶鋒芒、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善于說理、手法多樣、論證嚴密等等。無疑,孟子說離散問的這些特點,對于我們今天讀寫議論文同樣具有多方面的啟發作用和借鑒意義,孟子的政治思想對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仍有一定的教益。希望同學們課后用心思考,學有所獲。

四、思維拓展

2010年,我國遭受的災難可謂接踵而至。比如青海玉樹7.1級地震、陜西煤礦透水事件、西南部大規模干旱、北方沙塵暴、新疆暴風雪、舟曲泥石流等等。我們渴望天佑中國,但我們也深知“多難興邦”。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雖然歷經滄桑,飽受磨難,但我們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問:請同學們結合以上材料,說說多難為何能興邦?

答: 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經受一些考驗。當我們遭遇災難之日,也正是對國家、民族“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磨礪之時。挫折可以使我們團結一心,風雨同舟;災難能使我們民族的斗志受到激發,凝聚力大大增強,那種戰無不勝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會在這特定的歷史時刻強有力地突顯出來。這樣就能使我們的國家戰勝任何困難,更好地走向興旺繁榮。 

五、成果展示:學生展示小組討論結果

六、教師點撥:教師對學生答案進行校正點撥

七、鞏固練習

1、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①勞其筋骨 使……勞累 ②曾益其所不能 通“增”,增加    ③衡于慮  通“橫”,梗塞、不順利 

④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明白,知曉    ⑤人恒過 犯錯誤   ⑥行拂亂其所為  動詞,違背

2、本文里講到從思想上磨練人的句子是 苦其心志 ;從生活上磨練人的句子是 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從行動上磨練人的句子是 行拂亂其所為 。

3、翻譯下列句子。

①人恒過,然后能改。

翻譯: 一個人常常犯錯,這樣以后才能改正。 

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翻譯: 這樣以后人們才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享受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聶永成

[《孟子》兩章導學案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1.《談中國詩》導學案

2.歷史教學導學案論文

3.鑲邊與剪紙的導學案

4.木蘭詩導學案及答案

5.語文版木蘭詩導學案

6.漢語拼音復習導學案

7.趙普文言文導學案答案

8.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我愛這土地》教案

9.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談生命》教案設計

10.孔孟兩章原文及翻譯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韩在线精品一二三区 | 日本特黄特色特刺激大片 | 亚洲色精品Aⅴ一区区三区 亚洲1级欧美高清 | 自偷自拍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流畅不卡高清 | 日韩一级欧美动漫国产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