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德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已經成為了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但是,目前在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工作中,人們普遍偏重于對“留守兒童”的兒童期、少年期的教育問題的探討,而對于原“留守兒童”步入成年階段的教育問題的研究相對不足。本文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對農村原“留守兒童”步入成年階段(15-18歲)的所面臨的教育問題以及問題形成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對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原“留守兒童” 成人階段 教育 策略
“留守兒童”是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型時代的產物。伴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以城市為中心的經濟發達體,對勞動力需求不斷增加,大批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開始向城市及城市周邊轉移,但由于自身條件和社會體制的限制,他們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家鄉,因此在目前的中國社會就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
據統計,目前我國的留守兒童有5800萬人,其中約有900萬人開始步入成人階段(15-18歲)。這一龐大的特殊群體目前正處于身體發育和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但是由于長期以來缺乏父母的呵護和關照,缺乏家庭教育的引導和幫助,因此這個群體特別容易引發各種各樣的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影響教育教學,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
一、農村原“留守兒童”步入成人階段的基本情況
經過廣泛的實地調查,目前已開始步入成人階段的原“留守兒童”,大部分身心發育健康,人格品行健全。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原“留守兒童”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主要表現有:
一是自制力差,行為散漫,放任自流,經常違反學校紀律,不服從老師的批評教育,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幫助,抵觸情緒較大。
二是品德缺陷,不懂得尊重他人,語言粗俗,以個人為中心,比較敏感自私,極易與同學產生矛盾。
三是厭學情緒嚴重,無上進心,缺乏理想和斗志,畏懼困難,抗壓能力差,情緒波動嚴重。
四是不良嗜好較多,經常抽煙喝酒,出入游戲室、網吧,參與賭博,喜歡觀看不良錄像,迷戀淫穢書刊,早戀傾向嚴重等。
二、原“留守兒童”成人過程中不良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網吧、游戲廳、歌舞廳、棋牌室猶如雨后春筍,在學校周邊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它們在日益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同時,也對自制力較差的青少年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而缺乏監管的“留守兒童”便首當其中。由于長期沒有父母的監督,不少原“留守兒童”雖然已經接近成年,但自我約束能力依然較差,面對誘惑不自覺就放松對自己的要求,開始逃學曠課,沉溺于網吧、游戲廳、歌舞廳,沾染上打架、賭博、酗酒不良習氣。
(二)學校教育的力度不足 。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理應全面承擔起對“留守兒童”教育與管理的責任,但是目前“成績至上”的觀念仍然在許多地方大行其道,嚴重地剝弱了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管理力度。加上步入成人階段的原“留守兒童”(15-18歲)基本上都已經進入到非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就讀,這一階段的學校普遍“重教學,輕管理;重優生,輕差生”,大多數教師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教學的研究和優等學生的培訓上,往往疏忽了對正處于成長關鍵時期原“留守兒童”的教育,使得他們這一時期表現出來的不良行為沒有得到及時糾正,為他們的健康成長留下隱患。
(三)家庭教育的殘缺不齊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溫馨港灣,也是孩子教育的重要陣地,但了由于父母務工,使得家庭的教育功能出現了短缺。父母不在身邊后,以祖輩為主的監護人由于的文化程度低,無力對孩子進行思想教育和學習輔導,對孩子的監護和教育存在較大困難和缺陷。多數祖輩由于溺愛孩子,對孩子存在的一些小問題、小錯誤,沒有及時糾正,而當這些孩子日漸鑄成大錯時,又無力挽救,只能放任自流。這些錯誤的觀念和做法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三、原“留守兒童”步入成人階段的教育應對策略
應對策略一:凈化社會環境 ,營造良好的育人社會氛圍。
農村原“留守兒童”步入成人階段的教育問題,不僅是學校和家庭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力量來共同解決。學校周邊的社會環境是影響留守兒童成長的重要因素,鑒于原“留守兒童”尚未成年,對于網絡、游戲中的黃色、暴力、拜金文化等缺乏是非辨別力與抵抗力。因此,政府要整頓、凈化學校周圍的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的網吧、電影院、游戲廳、棋牌室的監管,切實禁止未成年人進入這些場所,為青少年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原“留守兒童”所在地的村公所、居委會要主動幫助留守家庭分擔一定的監管責任,積極爭取各種社會力量的資助,通過成立愛心學校、陽光書屋、留守兒童之家等為留守兒童構建良好的成長環境。當地村公所、居委會還可以組織已經開始步入成人階段的原“留守兒童”(15-18歲)與年幼的“留守兒童”結成愛心對子,建立互助幫扶關系,從而培養原“留守兒童”的愛心與責任,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
應對策略二:改進學校辦學理念,為原“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15歲至18歲的原“留守兒童”正處于身心健康發育的黃金時期,但是由于長期無法享受到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卻極易導致他們在這一時期出現人生價值上的偏離以及個性心理發展的變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作為正步入成人階段原“留守兒童”教育主陣地的學校,要勇于擔當起應盡的責任,為他們營造一個溫馨如家的成長環境。
主觀方面:首先,學校要改變“成績至上”的辦學理念,樂于、勇于承擔起 “留守兒童”的教育責任。實際上,“留守兒童”的教育是否成功對學校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產生極大的影響。以筆者所在的農村學校為例,高中階段的農村學校中曾經屬于“留守兒童”的學生占到全校學生的60%,這部分學生目前還80%處于留守狀態。因此,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原“留守兒童”的教育質量決定一個學校的教育質量。其次,各非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教師要主動關心這些即將成人的原“留守兒童”,主動接近他們,對他們的身心成長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最后,對原“留守兒童”教育中存的各種困難要有預見性,應該采取“主動防御”的模式,把他們錯誤行為盡可能化解在萌芽狀態。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配備教育心理輔導教師,開設心理健康課,引導原“留守兒童”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使他們心理健康發展。
客觀方面:學校應該努力建立健全原“留守兒童”管理信息檔案,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原“留守兒童”管理辦法,利用校訊通和網絡等現代通訊技術組建學校、家長、原“留守兒童”之間交流平臺,同時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感恩教育活動,為學生理解父母外出務工的目的,體會父母外出工作的艱辛,從而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
應對策略三:努力健全家庭教育,創設溫馨穩定的成長環境。
溫馨穩定的家庭環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長最無法代替的教育資源,沒有任何一種關愛可以替代父母在孩子心中地位。因此廣大農村的父母應該妥善處理好外出務工和孩子教育的關系,盡量減少因父母外出務工對孩子的學習和身心發展產生的不利影響。如果孩子沒有合適的監護人,夫妻倆應留一方在家里監護孩子。外出務工的父母應該主動通過電話、網絡等方式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同時留守兒童的父母還應該經常與學校、老師取得聯系,掌握孩子的動態,以便及時引導、教育。對于已經開始步入成人階段原“留守兒童”,他們的年齡較大,因此如果條件充許,外出務工的父母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時間,把孩子帶到身邊生活、學習,并參加一定的社會實踐 ,這樣既可以促進父母與孩子的感情,又可以增強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還可讓孩子切身感受父母外出務工的不易。
每一個孩子都是祖國的未來,社會的希望。對于已經開始步入成人階段的原“留守兒童”,雖然他們相對于普通孩子少了一點完整的童年,但是只要全社會都關心和幫助他們,認真做好他們教育引導工作,相信他們將會有一個完整的未來、美好的人生 。
黃秀德
[《淺談農村原留守兒童步入成人階段的教育引導策略》班主任工作論文(高一)]相關文章:
1.農村留守兒童論文
2.留守兒童教育論文
3.留守兒童關護總結
4.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計劃
7.留守兒童工作總結